发展金融科技 引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学术   2024-11-02 22:22   北京  
金融科技是重塑金融业的重要力量。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快速兴起,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层出不穷,对金融业带来巨大影响。回顾历史,金融业始终是相关新技术应用的前沿。与以往不同,本轮金融科技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趋势、新特点,对金融机构转型发展、金融市场效率提升和政府强化金融监管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金融业要主动迎接金融科技变革,以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同时,要平衡好技术应用和风险防范间的关系,推动金融科技持续健康发展。
一、科技变革引领金融业新一轮创新发展
当前,以新一轮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变革方兴未艾,并快速向金融业渗透,科技与金融呈现加速融合的新态势。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加大科技投入,利用金融科技推动业务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新兴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纷纷“弯道”进入金融领域,深刻改变了行业竞争格局。对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变革和冲击,全社会已形成较强共识。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出,金融科技是指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应用、业务流程或创新性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带来重大影响。总体来看,当前金融科技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
(一)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快速发展后劲充足
前沿科技在金融业中的应用有长期历史。金融科技并非全新事物,信息领域的多数重大技术创新,金融业都是最早的应用者。20世纪50年代,金融业最先应用磁条技术推出了信用卡服务;60年代POS机、SWIFT系统出现后,远程支付和资金清算系统快速进步;2000年后,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手机银行等金融业务。由于金融业监管严格、进入门槛高,参与者和主导者主要是已经持有牌照的传统金融机构,上述前沿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大多是产品或业务层面的,传统金融机构主动应用最新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科技企业更多是辅助作用。
金融科技当前总体上正处于发展初期,长期来看仍将保持很强的后劲。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目前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处于探索期或早期阶段,其潜在价值有望进一步发挥。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和并购三种形式中,风险投资在金融科技投资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由于风险投资有更高的市场敏锐性,大多投资于早期创业阶段,这表明风险投资对金融科技的发展前景有良好预期,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
(二)金融科技对各金融领域的影响加速释放
金融科技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影响正在加速释放。各类金融机构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升级信息系统,有力提高了风险控制能力和运营效率。在支付、网络贷款等领域,金融科技的应用加快发展。网络支付已经深度渗透日常生活,深刻影响大众生活方式。传统上,小微企业是银行的高风险客户,网络贷款基于大数据进行风险识别,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例如,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主要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二者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显著提高了风险控制能力。网商银行利用淘宝商户的交易、物流、信用等数据有效识别风险。
(三)金融科技通过多重机制重塑金融业格局
金融科技的加速发展,将对金融运行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减少对劳动力,尤其是简单重复性劳动力的需求,金融业的劳动密集特征可能逐步减弱。人工智能对人力的替代,在长期内会大幅降低交易成本、管理费用等。近年来,随着银行信息系统的完善,客户到柜台办理业务的比例明显下降。二是减少信息不对称。金融科技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扩大了客户覆盖率。据统计,在发达国家,银行的渗透率(banking penetration)平均约为89%,而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41%。金融科技的普及,能够很好地覆盖无法获得传统银行服务的人群。很多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手机覆盖率较高,但金融服务远低于手机覆盖率,金融科技有助于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不断增强,信用更易实现定量化。通过对海量电商数据的综合处理和评估,蚂蚁金服建立起庞大的个人信用体系,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芝麻信用分,实现了对不同信用用户的差异化借贷利率。
二、金融科技的特点和典型应用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对金融业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和典型应用。
(一)大数据:用数据创造价值
大数据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分析,提取出具有价值的信息,用于指导商业和公共决策。互联网快速普及,推动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爆发式发展,使得数据体量呈指数级增长。大数据的价值链包括数据采集、流通、储存、分析与处理、应用等环节,其中分析与处理是核心。如果不能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那么大数据就是没有价值的。近年来,随着存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大幅进步,通过运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大数据分析处理时间和资金成本越来越低,有助于实现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和决策的转换。
保险公司在客户风险识别和理赔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手段控制风险,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以健康保险为例,保险公司将处方明细数据、疾病诊断数据与用药数据等基础数据格式化,形成多层次、标准化的数据图谱,并根据历史数据建立评分模型,进而得出客户患病概率,从而有效控制风险。
大数据技术在金融机构选址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地理数据的完善,金融机构选址时能够分析某地址周边范围内人群、企业、社会环境、竞争对手等相关因素,涉及消费能力、出行方式、公司分布、资产规模、基础设施、竞争对手数量、客流量等综合信息。
(二)云计算:更少资源、更高效率
云计算是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技术演进的产物,它主要依赖虚拟化、分布式数据存储、数据管理、信息安全等技术。云计算是信息经济时代承载各类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它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Amazon、微软、阿里巴巴、腾讯等国内外信息技术龙头企业都在大力发展云计算业务。从用户角度看,云计算平台可以分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类型。公有云成本低,扩展性好,但安全性不高。私有云能有效保障信息安全和服务质量,但成本较高。
与云计算相对应,传统的数据中心计算方式,存在资源闲置率高、运算效率低等弊端。金融机构的服务器等硬件处理设备利用率很低,根据麦肯锡研究报告,集中式数据中心服务器的利用率通常仅为6%~12%,一些企业用户如果使用云计算服务,服务器设备利用率有望提升至20%~30%。
根据摩尔定律,芯片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倍。由于信息技术快速进步,IT硬件折旧很快,这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传统上,金融机构的IT基础硬件设备一般每五年左右就要更新,设备购置和维护成本是金融机构科技投入的主要用途。在不考虑安全性等因素的前提下,如果将大型服务器替换为分布式处理和云计算方式,金融机构能够大幅节约成本。例如,商业银行常用的IBM服务器,一个系统投入约为3000万~5000万元,中小金融机构难以承受。如果改为分布式处理的云计算方式,一个小系统的成本仅为数十万元。在服务器、存储设备实现云化之后,设备之间可以相互分担任务,实现反复利用,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人工智能:替代简单重复劳动
人工智能(AI)是通过对人的意识、思维方式的模拟,实现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甚至可能超过人类的自然智能。对于有可量化、可编码评价标准的思维过程,利用大量的数据和先进的计算模型,AI系统能更容易地学习到最佳的策略。而人类受限于记忆、计算能力的约束,更多从样本学习、归纳、总结和延伸推理中进行练习和提高,效率要低于机器学习。2016年Alpha GO的出现,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潜力。Alpha GO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建模算法的学习能力,短时间内提升围棋对弈水平,这在人类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人工智能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关键。人工智能是一系列技术的综合应用。深度学习极大地推动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信息处理、机器人控制等领域的进展,使得一些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虽然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有很大应用潜力,但目前总体还在探索过程中。智能投顾是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一个潜在突破口。智能投顾主要基于对细分产品的量化分析,国外的智能投顾投资组合主要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为主。目前美国大概有1600只ETF,智能投顾能做到分散投资。相对于其他金融产品,ETF产品波动性相对低,受情绪等主观事件影响小,更适合人工智能投资方式。与传统金融投资方式相比,智能投顾具有节省人力、管理费率低、门槛低、效率高等优点。在人力成本很高的发达国家,智能投顾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根据埃森哲咨询公司数据,截至2017年底,美国两大智能投顾企业Betterment和Wealthfront的资产管理规模分别达到100亿美元和90亿美元。
(四)区块链:重构信任的基础
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记账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它具有不可篡改性,适合存在高度保密需求的数据和信息记录,在金融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底层技术。2016年底,区块链被首次写入我国“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积极介入区块链的研发与应用探索。
近年来,不少金融机构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产品。国内某银行成功建立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移动数字汇票平台,可为客户提供在移动客户端签发、签收、转让、买卖、兑付移动数字汇票的功能,并在区块链平台实现公开、安全的记账。某股份制银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现金管理领域的跨境直联清算、全球账户统一视图以及跨境资金归集三大场景。应用区块链技术后,招商银行的新跨境直联清算系统实现了高效率、高安全、高可用、高扩展。报文传递时间由6分钟减少至秒级,而且难以篡改伪造,分布式的架构任何一个节点出故障都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新的参与者可以快速便捷地加入至系统中。
三、推动金融科技健康发展要平衡好三大关系
(一)效率和风险的平衡
金融科技有助于提高效率,但也会引发新型风险,加速金融风险传播。随着金融服务的网络化,金融机构和客户在很多情况下不需要面对面交流,异地化金融服务越来越多,这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对于金融业而言,应用金融科技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过度追求技术进步带来的便捷和效率,可能会积聚难以预料的风险。
金融科技可能会加速风险跨区传播。例如,网络平台的注册地、实际所在地、服务器所在地、用户所在地可能在不同行政辖区。在传统的属地化监管下,监管责任难以落实。传统的民间借贷往往集中在有限的地域范围,一旦发生问题,地方政府能够施加监管。而之前一段时间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爆发,涉及的投资人来自全国各地,跨地区追债和上访屡见不鲜,地方政府应对手段十分有限。建立适应网络特征的监管体制,亟须优化金融监管央地关系,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监管。
互联网思维和金融思维存在很大差异。互联网思维主要是通过完善的客户体验,快速积累用户,为此不惜亏损经营、大量负债,不断融资稀释股权。很多互联网上市企业虽然市值规模很大,但盈利能力并不强。金融思维恰好相反,首先是风险防控,稳健经营,对经营亏损的承受能力很低。本质上看,上述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有可能产生较强的潜在矛盾和风险。
(二)集中化和去中心化的平衡
随着金融科技影响的深化,金融业务的集中化和去中心化两大趋势未来都会存在,二者将逐步实现新的平衡。金融科技进步使得原本分散化的市场活动可以实现集中化处理。云计算提升了集中处理能力,大数据推动了存储和数据挖掘能力的进步。技术平台发挥了类似“清算中心”的作用,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技术进步推动的市场活动集中化是有限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数据、云计算能够处理可编码的显性知识,但无法处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而在金融活动中,大量信息是隐性知识,如市场情绪、对未来的预期等,它们无法进行有效传递,但对决策非常重要,是技术工具难以影响的因素。
虽然金融科技的供给是集中的,但从需求侧看,用户是高度分散的。以互联网为例,网络平台不受地域限制,具有赢者通吃、大者恒大的特征,但网络平台的用户高度分散,属于相对弱势群体。从国际经验来看,过去四十年中,美国、欧洲对微软、谷歌等高科技企业的反垄断监管从未放松。未来对金融科技龙头企业的监管将逐步增强,消费者保护更加迫切。
(三)科技引领和监管跟进的平衡
金融科技不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基础是信用。如果制度和监管没有及时根据技术进步进行适应性调整,将会加剧风险积累。应用金融科技手段要注重监管及时跟进,金融监管要注重鼓励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平衡,在技术快速发展与监管跟进之间,不断寻找动态平衡点。
传统的准入式监管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金融科技的发展。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演进,牌照限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传统上,开展金融业务需要先获得监管部门的牌照。技术快速变革的新形势下,传统金融机构对科技应用的态度相对稳健,但一些科技企业名义上是从事互联网或高科技业务,事实上已经开展了金融业务,却没有事先获得牌照,或通过各种方式绕开了牌照监管。以往先获得牌照、再从事金融业务的模式,难以有效监管新兴科技形式下的金融活动。相比于准入式监管,穿透式监管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行为监管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跟进式监管可能是适合新形势下金融科技发展的有益思路。金融科技快速变革,新业态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探索往往走在监管的前面,难以像牌照监管那样“非准即禁”。金融科技业务模式多元化,监管需要相应分类。在明确监管底线的前提下,适当鼓励市场探索,将有助于更充分地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
(文/国研智库金融创新课题组)
===中国智库 China Think Tank===

感谢关注和传播“中国智库”微信公众号,我们会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回报。

“中国智库”是中国发展出版社开设的新媒体账号。中国发展出版社是国家高端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单位,业务领域包括图书出版、期刊出版、研究咨询、会议交流、智库园区等,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流智库型出版传媒集团。除出版社本部外,旗下还有《中国发展观察》《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报告》《新经济导刊》等期刊社和国研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研智库)、国研智库创新科学园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研智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智研未来信息咨询中心、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机构。
智库合作:徐先生 18101277387
新媒体合作:杜女士 18813067381

获取更多智库资讯,
欢迎关注“中国发展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中国智库
《中国智库》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连续出版物。旨在让决策者更多地了解智库声音,推动决策内容和过程更多获得社会各界与民众的参与,在政府与理论界和民众之间搭建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