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迈开腿”,“每天一万步(八千步)?”,“某种运动方式最好”等等的运动观念频频见诸于各种宣传报道。种种说法都有,问题是:一个18岁的年轻人和一个80岁的老年人能够采取相同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么?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一样,身体的耐受性、适应能力也不一样,运动方式和强度也应该是不一样的,任何一刀切的运动方式都是值得思考和商榷的。
我曾经在2014年——2015年到乌鲁木齐援疆工作,当时考虑安全问题最好不要经常到单位外运动,从办公室到宿舍走路五分钟,于是我下班后大量的空闲时间是在宿舍呆着,如何锻炼身体就成为一个我必须思考的问题了。
于是我就选择了平板支撑作为我的锻炼方式,没有场地限制,时间也很灵活,从每天几组,循序渐进,后来能一次坚持做平板支撑22分钟。
回到北京后,时间比较紧张,我也很少有时间锻炼,把平板支撑改为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来回一共50多分钟;很少坐电梯,一般都是爬楼梯;另外平常外出办事,能够骑共享单车的情况下我一般都是骑车前往;在坐地铁的时候也按照我自己的编排动作进行颈椎锻炼,走路的时候有时也会进行一下手指关节训练等等。
我所总结的运动的四个观点:
1,一个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动的方式,只有动起来才是关键,就怕不动,如常时间看电视打游戏刷微信等,动就是良医!这可能也是我体重维持30几年没有变化的原因之一了,坚持动!
2,运动的原则:1)合适自己;2)不伤害自己;3)容易做或坚持;4)循序渐进;5)个体化;
3,把运动和生活或工作结合起来:比如没有时间运动,把上班坐公交提前一两站下车走路不也很好么?不一定非要专门的时间来锻炼,找到方法和技巧;
4,运动掌握度,顺应自然!冬天到了,早上适当起晚一点,起太早了天还黑了,运动光线不好避免伤害;天气寒冷,注意运动前的热身;冰天雪地,运动别摔跤骨折了等等。另一个例子就是有的人去跑马拉松,马拉松是一种极限运动,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的,这就是为何会经常会听说跑马拉松出现事故了,运动必须有度的把握!
欢迎分享给有需要的患者!
“夏城东”实名公众号——30年一线医生临床实践的真知灼见。用智慧维护健康,用知识点亮生命,与高者同行,与善者为伍!教会患者做学习型患者,努力做智慧型患者!
坚持30年一线临床只说真话、不说假话;坚持不收一分线医药回扣;坚持不收任何一个患者红包;坚持30年体重没有变化的一个真正的大夫!
我的公众号的宗旨是“教会患者如何维护健康疾病,如何看病!”对大众而言,学习我的公众号,意味着一个家族整体寿命提高5岁以上,价值200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