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该主题旨在汇聚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多元化宣传渠道,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知识,强化心理健康意识。我们倡导共同构建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协同应对心理健康挑战,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心理健康的福祉。并旨在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和可及性,促进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但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特别是在季节交换、天气多变的情况下,人的情绪更容易受到影响,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排除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我校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优化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
PART 01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心境愉快。
3.反应适度,行动有序。
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
5.自我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健康。
6.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PART 02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1.敏感: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PART 03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家长可以怎么做?
1.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的优点,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对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未来的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2.倾听孩子说话,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进行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
3.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4.鼓励夸奖有方法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如果父母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
5.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二、老师可以怎么做?
1.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以各种方式:真诚的微笑、关切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2.老师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心理现象,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指导学生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容事,情感丰富。
3.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炼,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三、学生自己可以怎么做?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兴趣爱好,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进行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学习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
(1) 学会放松。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2) 与人谈心。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同学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师等。
(3) 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可以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3. 善于求助,寻找支持寻求帮助是每个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
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家校合作,齐心协力,关注孩子的性格、情绪、意志、品格、兴趣爱好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们播种好习惯,收获好性格,享受好人生!家校共育的路很长,让我们携起手来,借助彼此之力共同点亮孩子的心灯,照亮他们未来的漫漫长路!
校训:厚德精艺乐搏
校风:让优秀成为习惯
教风:以责任彰显爱心
学风:用知变放飞思维
智·毅·雅·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