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标准的起势,你做对了吗?

体娱   2024-11-07 06:03   河南  


        我的恩师林墨根先生说:“不要小看‘起式’动作简单,其要领贯穿于整套拳架的松柔与松沉之中。” 他老人家还在《太极》杂志发表了《欲精深功夫须熟练起式》的好文章呢!林师在该文谈到“起式”说:“太极第一式不可轻视,太极第一式不可一日不练。”“起式”亦有部分拳师称为“起势”,杨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先生在《杨氏太极拳诠真》书中是“起势”的叫法,如从字义内涵考究,“式”和“势”的实质有所差别,我认为“起势”的叫法较为准确一点。“松柔”与“松沉”是练习太极拳的入门功夫,练到位的“起势”,对盘架而言,“松柔”、“松沉”加上“转换虚实”在“起势”中出来了,就是开好局。有位老练家喻“起势”乃太极拳架之母,确实言之有理。有些拳师这样说:“起势难。”说难不是说动作的姿势难,而是说起势没有动力源,因为太极拳的动,不能是自己的动,也就是说不能是配合的动。因为在“起势”之前没有动力源,此时手臂、胳膊是抬不起来的,抬起来了就是人为的乱动,应该是用松沉至脚底的地面反座弹力和腰力启动多少就动多少,少动一点是不到头,多动一点就是过,就是妄动。太极拳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欲在手上有内劲要从腿下求,一点有劲全身求。即所谓求周身一家的“整体劲”。如具有整体劲,在起势中就能体悟到。下面以115式大架为例介绍“起势”的练法和要领:




        一、拳架的第1式“预备势”假定由面向正南方立正势起。先感觉是否心静体松?在预备势时,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是值得注意的重要之事。再检查一下站立步的“预备势”是否立身中正(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对应成一直线)?再头颈竖直松开上领,下颌略向后收,两眼向前平视,松肩垂手。两手分别置于大腿外侧,中指贴着风市穴。


        二、左边身从上往下松沉到脚底的同时带动提起右脚离地,左脚沉一点,就通过腰胯带动提起右脚跟离地;左脚又沉一点,就通过腰胯带动提起右脚掌离地;左脚再沉一点,就通过腰胯带动提起右脚趾离地。松开右腹股沟,右脚往右移开半步轻轻的落下贴地,再松腰胯调平两脚重心,变为宽以肩等的开立步。这是杨家太极拳的沉提劲练法。


        三、“起势”两臂未举之前,在犹如温暖水流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往下松沉,温水流至哪里,就放松到身体哪个部位。依次顺序是:松头顶、松脸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膛、松腰背、松腹部、松腹股沟、松臀部、松大腿、松膝部、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跟、松涌泉穴、松脚趾。比如:意念温水流至脸部,脸部就放松,开心微笑有利于放松哦!随着松开的身势下沉,腿膝脚处亦相应微曲,但膝盖不宜突出脚尖,松沉至脚底就身势立稳了,此时“起势”的脚底吃劲点,六分承重在脚掌,四分承重在脚跟。站过“开立步桩”的太极拳爱好者知道,此时的“起势”有如 “开立步桩”沉劲行功的一组动作,这是“起势”和 “开立步桩”合一的体现之一。


        四、虚心实腹、松肩垂肘、松腰塌胯的沉至脚底之后,大脚趾和二脚趾恰到好处的稍微抓地,提肛收腹吸气(提肛收腹是内收,是收到命门穴上,不是收到胸肺部位)。太极拳初学者可以跨过这步暂不用练,因为用呼吸配合动作有可能带来不良效果,宜自然过渡到拳势的上下相随和内外相合。


        五、通过放松腹股沟的胯根和裆部来转换脚底吃劲点,六分承重改在脚跟,四分承重改在脚掌;松腰垂臀、开胯展膝、松肩滚臂(注意放松腋窝,如腋窝不松,肩则难松。)的从脚底缓慢撑起身体,同时顺着地面反座弹力和往上松去的腰力带动两手均匀的向上抬起(手心向下),两手之距稍宽于肩。两手向上抬起时要意念胳膊用劲,练到位时有手臂较为沉重的感觉,同时手指松开朝前伸、腰背往后松。脚底撑起之势,有如肩挑重担撑起立身的感觉(但腰脊没有真的象挑重担那样受力)。也有由松沉重量下压身体造成脖子自然上伸的虚领顶劲感觉,大家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到一些人手提重物或者背着重物的时候,这些人在重物的下压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体越重,脖子上伸的越厉害,并且感觉好像脑袋往上顶一样,这就是虚领顶劲的自然表现。撑起时要意念脚跟、小腿、大腿、臀部、腰背、颈后、脑后节节贯穿的往上松去。练过“开立步桩”的太极拳爱好者知道,此时的“起势”也是“开立步桩”的顶劲行功动作,这是“起势”和 “开立步桩”合一的体现之二。手随势而起,膝盖伸直时,双臂的抬起也举至合适的高度了,就是两手之高平肩或稍高于肩。动作协调了,就能体悟到“上下相随”的技术内涵。


        六、含胸拔背带动两手小臂环状收回,注意放松肘关节。如果未能松开肘关节,含胸拔背之势是不能带动两手小臂环状收回的。


        七、松肩坠肘带动两手往外分开,略宽于肩,手掌心好象降落伞那样准备随风吹落下来。在犹如温暖水流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往下松沉,温水流至哪里,就放松到身体哪个部位。依次顺序是:松头顶、松脸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膛、松腰背、松腹部、松腹股沟、松臀部、松大腿、松膝部、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跟、松涌泉穴、松脚趾。比如:意念温水流至膝部,膝部就放松,吃劲处放在膝盖后面才能使膝盖前面松开哦!这是杨家太极拳劲走阴面的练法。


         随着松开的身势下沉,腿膝脚处亦相应微曲,但膝盖不宜突出脚尖,松沉至脚底就身势立稳了,此时“起势”的脚底吃劲点,六分承重在脚掌,四分承重在脚跟。手随着身体的松沉之势而落下,身势下沉一点,松开肩关节随沉势下落一点;身势又下沉一点,松开肘关节又随沉势下落一点;身势又再下沉一点,松开腕关节再下落一点;直至身势松沉到脚底,胳膊至手指也随沉势松尽落尽,最后意念中指点到地面(这样使垂手的节节贯串放松更为到位),上下肢放松到位了。命门穴要尽量饱满,意气自天入地,从百会穴到涌泉穴上下一气贯通。值得注意的是,掌指不宜跑气,练拳行功之气,意念固在手掌劳宫穴(如何固法宜言传身教)较好,两手有气贯十指的感觉才对。两手分别往外在胯骨前面松落下来,接着松肩带动两手分别置于大腿外侧,中指轻轻贴着风市穴。


    在以上练法里值得着重点体悟的是带动手肢的源动力(沉到地面的反座弹力和松腰松胸的劲力)和意念身体松开的部位。两手向上抬起的源动力是地面反座力,可以意想手臂、手掌浮在涨潮的海水,月球吸引力作用之下的潮力使手臂、手掌向上抬起。两手小臂环状收回的源动力是含胸拔背,两手下落的源动力是身势下沉,可以意想手掌浮在退潮的海水,月球吸引力作用之下的潮力使手臂、手掌下落。从上往下松沉时和从下往上撑起时都要意念放松身体的有关部位放松用劲。


        可能有人会问:一个简单的“起势”干嘛练得那么“复杂”?依据练拳经验得知:拳势越练越细就越长功夫。练细了有利于“周身一家”啊!如果练到熟能生巧,就会变得简单了,正是: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太极。



        为了提高练习“起势”的兴趣与验证体悟的质量,不妨按以下所述去增加一点感性认识:叫拳友在当自己做起势初双手垂下之时,他张开左右手之拇指与食指,分别用其虎处口处按住自己左右手小臂的下部或上部(按下部比上部受力大,视功力深浅而定),用拙力往自己身后逐渐加大。自己用掤劲接住对方来力后,按“起势”要领松沉至脚底,同时身手合一的两臂往前往上的缓慢抬起,当升至一定高度时,由脚而起的手臂掤劲自然使对方站立不稳或向后跌出。若自己被对方按后双手之臂举不起,则说明自己上未松至劳宫穴,下未松至涌泉穴,所以未有内劲来自脚底发出的体悟,需要细心思悟松沉和意气贯穿合成整劲的拳理拳法。


        杨氏太极拳的“起势”在实战中是怎样的用法?上海的杨氏太极拳名家田兆麟先生谈到“起势”的用法时说:“两臂含有掤意,双手含有按意,肩能靠,胯能击。”杭州的杨氏太极拳名家牛春明先生谈到“起势”的用法时说:“预备动作,灵活运用。两臂上提是掤劲,即用掤劲接住(粘住)以待势反击,下落是采劲,采敌来力,化力借用,有四两拨千斤之用。”北京的杨氏太极拳名家崔毅士先生谈到“起势”的用法时说:“(1)、方双手死握我双腕下压,我顺势向下沉肩,缷对方之力。趁着对方回抽瞬间,我力发于肢,提髋紧腰,双臂向前提起送出,破坏对方重心,使之向后倾倒。(2)、再如对方双掌向我迎面扑来,或如对方双掌抓我双肩,我以双肩虎口向上接应对方双肘或双臂下侧,将对方向后掀起,随之用双掌攻击对方胸部。(3)、对方正手或反手握我双腕,我松腰沉髋,沉肩垂肘,以挑掌动作结合弧形路线,赂内引进化解;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脚跟拔起,力量落空。(4)、结合上势动作,我虽已破坏对方重心,但未解脱,此时,我即刻向下、向两侧分掌,使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在对方想撤手变化之时,我随之放长击远,双掌向对方胸部推按,以脚、脚、腰之力将对方推出。(5)、我双手进攻对方胸部,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对方由内外分拨我双掌时,我即时松肩肘,双手拿住对方双腕,迅速下落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趁对方身体前倾时,起腿以膝关节顶撞对方。”  


        太极拳的招式用法,起码要有“起势”的“松柔”、“松沉”、“转换虚实”的入门功夫才能运用较好,再有重要的是言传身教用法要领,比如怎样交手、接劲、借力等等。如果是单有招式而无术功的动作,那不是真太极的东西。


功夫武林
这是一个专注对爱好武术,爱好健身朋友有帮助和提高的平台。每天分享精彩视频和文章。江湖侠客梦,欢迎关注一起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感恩你的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