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是
“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
“糖尿病与幸福感”
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
不仅和生理健康息息相关
还需要关注心理健康
对于糖尿病患者
不仅要了解
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还要了解预防措施
帮助糖友们提升幸福感
血糖水平的波动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但每当血糖升高或者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不少患者心里就会出现急躁情绪——“像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这是因为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不多,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能药到病除,当现实与认知出现差异时,就会陷入苦恼和烦闷之中。
患者在得了糖尿病后,需要进行长期的疾病管理,比如每天坚持测血糖、打胰岛素。
但部分患者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不能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甚至产生厌倦等情绪,导致急躁易怒,遇人遇事易动肝火。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觉得糖尿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因此,有些患者因为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年纪轻轻就得了糖尿病,以后必须终身控制饮食,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不少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并存在一些误解,总担心自己会换上糖尿病足、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担心疾病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
有些患者会因为家里人为自己的病情担心而过意不去;
也有些糖友会因为长年治疗需要大量金钱支撑,从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它会导致患者对生活失去兴趣和动力,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工作和生活,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会使患者出现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暴饮暴食,部分患者会恐惧进食出现低血糖,这种不合理的进食会使患者对日常生活及运动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加重病情。
还与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密切相关,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与控制。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信心是康复的关键。他们面临着各种心理变化,如愤怒、拒绝、抑郁和恐惧等。
患者需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正确监测血糖水平,并在心理上接受糖尿病的存在。了解到糖尿病的控制和干预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状态,有助于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生活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注意节制饮食,确保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
同时,规律的生活习惯能够改善身体和心理状况,糖尿病患者应当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例如适量的身体活动和散步等。
倾听自己内心的情绪是排解负面情绪、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关键。
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感到疲惫和抑郁,及时倾诉和宣泄可以帮助缓解负面情绪,并学会转移注意力,保持心理健康。
积极与外界沟通,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与他人互动交流可以及时缓解疾病带来的紧张感。
此外,与其他糖尿病患者的交流也能够获得更多经验,互相支持,并缓解负面心理情绪。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顾虑和困惑,理解他们的感受。以耐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患者,给予正向支持。
向患者强调自我管理的积极影响。
比如,当患者做好合理平衡膳食、规律作息、加强运动、控制体重、学习糖尿病知识等方面的自我管理,就能够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疾病管理方面的主动权和作用。
肯定患者的积极努力,鼓励他们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标,并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地管理糖尿病。
引导患者参加相关糖尿病管理的培训课程、支持组织或社区活动。这样可以提供更多专业知识,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并得到心理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徐添.维护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防线[J].祝您健康,2024(04):39-40.
感谢您的关注
转载来源:生命时报丨微信公众号
本站编辑:吴晓娇(宣传科)
点完这里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