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热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一届视觉科学与脑科学创新学术研讨会” 成功举办

文摘   2024-12-14 19:00   北京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眼科于2024年12月7日举办的“第一届视觉科学与脑科学创新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此次会议以“交叉发展,创新睛彩”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视觉科学与脑科学的学科融合发展。

 

本次大会的开场由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和党委副书记贾旺致辞,王院长对大会的重要意义表示了充分肯定,并对天坛眼科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厚望。贾书记强调,随着视觉科学与脑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跨学科合作将是推动这两个领域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本次会议奠定了良好的开篇。

 

天坛眼科主任傅涛教授主持本次大会,带领大家走进这场关于视觉科学与脑科学的学术盛宴。


上午第1时段

天津市眼科医院的张伟教授介绍了《突发复视的神经科定性定位分析》,结合不同突发复视的临床病例,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其相应的颅内病变定位及定性,帮助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诊治突然出现的复视疾病。

 

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的王丽强教授以《人工角膜和视神经》为题介绍了对于眼表烧伤重度干眼的患者,人工角膜可以挽救患者的视力,创新性地使用耳软骨作为支架可避免支架暴露及溶解。并提出在烧伤后急性期,炎症可能对视神经造成损害。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李旭日教授《PDGFs and VEGF-B in angiogenesis》,李教授演讲生动而活泼,与台下观众频频互动。阐述了VEGF-B对新生血管形成和消退中的作用,说明了科研的过程是艰难的,需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吴文灿教授以《视神经损伤修复的临床实践与思考》为题,通过多个病例介绍了内窥镜手术在视神经损伤和修复的作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探索了视神经损伤后的修复的机制。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的高华教授在《机械力-力学信号与圆锥角膜》中揭示了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圆锥角膜微创手术的优势,展望了圆锥角膜的治疗从穿透角膜移植、板层角膜移植,逐渐转换为胶原交联和微创手术的趋势。

 

上午第2时段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金子兵教授分享了外源性细胞移植再生视网膜的研究进展,通过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可再生部分视网膜,为遗传性及老年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刘松教授介绍了多种神经修复术式和术后效果,证实了通过神经吻合术神经再生与靶组织再支配,明确了舌下神经异位吻合面神经后中枢皮层功能区的改变及对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提供了中枢水平治疗的靶点。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的徐全刚主任通过视盘这个脑病的“窗口”,深入浅出的分析了视盘水肿的多个可能病因(鉴别诊断),由点带面,由视盘分析脑部疾病,提供了缜密的诊断思路。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的侯胜平所长提出小胶质细胞是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通过体内外多个实验证实EGR2具有炎症抑制作用,抑制EGR2则炎症明显活跃。他还提出葡萄膜炎易感基因富于表达小胶质细胞,加之乳酸促血管生成作用,介导新生血管的形成。此外,酶P300介导YY1乳酸化后促进FGF2表达,导致促血管生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王宁利院长介绍了青光眼的双腔双压理论,首次提出并建立“眼颅压梯度增大导致青光眼特征性视神经损害”的新学说,阐明了颅压降低相关力生物学机制是革新临床实践的关键切入点。最后,他提出基于双压学说建立个性化治疗体系为进一步降低目标眼压,制定以平衡眼颅压力差为目标的青光眼诊疗新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魏文斌教授讲述了人工智能赋能眼与全身健康的管理理念,首创6项视网膜-脉络膜精准测量标准化定量技术,提出了“视网膜年龄”概念。他还介绍了利用眼底彩照+OCT等多模态图像识别老年痴呆,用人工智能预警心脑血管事件,助力防盲防慢病,建立眼与全身疾病预警和个性化健康服务系统。

 

午餐会

中日友好医院陈宜教授介绍了2024年《中国RVO临床诊疗路径专家共识》推荐合理、综合应用激光、手术等治疗手段,强调了全病程管理理念,前三个月每月一次随访,之后每2个月随访一次直到一年,第二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至少随访2年,关注RVO三大并发症(ME、眼前节及NVG),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雷鹍教授介绍了OCT和OCTA在鞍区占位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发现开角型青光眼视盘下方象限的神经纤维层厚度较类青光眼视杯的CON更薄,垂直杯盘比也更大,两者都有显著性差异。通过OCTA的分析发现鉴别两种疾病,黄斑旁颞侧血流密度的AUC值最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卢艳主任提出DR早期视网膜存在神经退行性病变和功能改变,但是可以逆转,但逆转可以阻止或延缓DR的发生发展,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启发。

 

下午第1时段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培增教授的《葡萄膜炎诊断流程》,对葡萄膜炎的分类、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做了详细讲解,对临床工作中葡萄膜炎的诊治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非常实用的临床指导。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柳教授的《炎症与光感受器细胞损害》,提出:光感受器细胞损害在多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中的病理改变;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主要是神经炎症导致原发性光感受器细胞损害;葡萄膜炎和白点综合征是脉络膜炎继发光感受器细胞损害;癌相关视网膜病变是脉络膜毛细血管炎导致继发性光感受器细胞损害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周庆军教授的《泪腺泪液分泌的交感神经调控及干眼发生新机制研究》,分享了团队的研究成果:泪腺交感神经的分布特点和生理病理作用,泪液分泌调控的交感神经环路,并证明了交感神经过度活化与干眼发生密切相关的新机制,从而提出联合靶向泪腺治疗干眼的新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周翔天教授的《近视巩膜缺氧学说》,分享了近视发病机制研究的成果:巩膜缺氧是细胞外基质重塑形成近视的触发因素;近距离工作导致脉络膜血流减少诱导巩膜缺氧;视网膜多巴胺系统调控近视的模式;脉络膜血流可用于评价近视的快速预测等。

 

北京同仁医院接英教授的《重度干眼手术新思考》,为大家总结了重度干眼的手术现状,展示了他的团队在重度干眼手术中的创新,分享了唇腺移植的精湛手术视频及对干眼的治疗效果,并指出带蒂唇腺移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北京天坛医院傅涛教授的《中枢性眼球运动异常的诊治及研究进展》,为大家阐述了控制眼球运动的皮层中枢和皮层下中枢,并结合典型病例对眼球运动异常的中枢定位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展示了团队在中枢性眼球运动异常所致斜视的手术治疗探索。

 

疑难病例讨论

会议最后时段的疑难病例讨论环节,来自天坛医院、同仁医院和宣武医院的几位年轻医生进行了精彩的病例汇报,分享了他们在临床中遇到的复杂神经眼科病例,展示了新生力量的活跃与创新思维,以及他们的探索精神和专业技能。专家们结合病例进行了生动的点评,为年轻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现场氛围十分活跃。



THE END

欢迎个人转载,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北京眼科学会或标明转载自北京眼科学会


 👍

点赞 和 转发 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北京眼科学会
北京眼科学会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