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井村远眺
洋井,是武宁县甫田乡的一个自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南约3千米。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村屋建在北面靠小山,南面临柘林水库湖面。山上木材茂盛,原村前是稻田,港水由西绕过洋井汇入修河,现在是水淹成湖。迁走后几十户罗姓人家,是故土难离。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罗黑芷祖籍就是洋井。这个村的罗来富,是武宁县解放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是武宁县第一届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北宋景祐年间,约1036年,南昌豫章罗氏三十六世世昂迁到武宁县清江乡横山(南源庄)。宋朝末年,罗氏四十三世盛庆、盛美两兄弟分家置业,盛庆留南源。盛美一举移居甫田菖蒲坑,繁衍五代以后,于明朝时搬出菖蒲坑,来到洋井。
据传,罗氏原居菖蒲坑谋生,与干楼黄家开亲,两亲家情谊融洽。每次黄公来女儿家要回去时,罗公总是要送黄公到黄氏港桥边,依依道别。有一次,罗公谈到罗氏家族人口已多,菖蒲坑地少水缺,难以为继,想另觅居处。黄公听后,菖蒲坑外面,属于王家的一片荒山野地,对罗公说,该地有风水,名为“仙人撒网”,可以建大屋场。罗公知道黄公颇懂地理,所言不虚,便听从建议,花重金从王家买下这地段,举族迁来。罗氏在此建村时,挖了一口巨大的泉水井以供族人取水饮用。井水甘甜,冬暖夏凉,沁人心脾,人皆乐饮。因该水井出水量大,汪洋一片,人们便称为此地为“洋井”。
罗氏一族在洋井定居后,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明末清初,洋井曾建有一栋大屋,名为静川堂,当年与宋溪山口村罗塅大屋、甫田烟港村珊厦方家大屋、罗溪葛家大屋并称为武宁县四幢大屋。
静川堂有五扇石门,坐北朝南,一字排开。此大屋一进七重,可居住五六百人。所有石门、石窗都雕刻花纹,非常坚固,可以防匪防火。大屋内有四十八只大小不一的天井,全是石板结构,有石砌护栏。门前屋后排水沟全是石板覆盖,天井暗沟排水通畅,排水系统设计合理得当。
静川堂的东南面是罗氏宗祠。一进三重:一重戏台,二重办事厅,三重安放祖宗木雕像,神位牌及匾静川堂额、族谱等。静川堂的西面是新屋厦一进五重大屋。据罗氏族谱记载:“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享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禄”这四十字为豫章罗氏辈分派字。
罗姓人来到洋井之后,深知水源的重要性。靠雨水、塘水不能解决大片农田用水问题。明朝成化年间大旱,激起了众人开辟水源的想法。他们计划在富村潘家门前,即石埠岩港,以松树打桩沙土筑围堰,抬高水位,再开渠道,通过坪下铺地段,然后,引水到洋井。这个方案的落实必须必须征得潘家人和坪下铺人同意。经过协商,潘家和坪下铺两个村的人都同意了。于是,洋井人花钱,征用土地,付了七成的征地款后开始做围堰和水渠。当水渠工程一半的时候,坪下铺人反悔,说挖渠太深,破坏了坪下铺风水,不准再施工。
眼看春天将至,春耕在即,挖渠工程却搁浅了。后来,洋井人想出了一个主意:在原划定的开渠线路上,派人在黑夜里悄悄撒下一丈左右宽的盐带。过了些日子,春暖花开,青草萌芽,撒过盐的地方,青草特别嫩绿茂盛,野花也格外艳丽。这时,洋井人又故意在坪下铺人眼皮底下开始挖渠。坪下铺人当然极力阻拦。洋井人就向县衙门告状,称:农夫耕种,水利大事,渠道被填,流水阻断,上门商议,拒不理事,究竟何因,县爷明鉴!
县官看了状纸后,责令坪下铺人不得阻止洋井人修渠,妨碍春耕。坪下铺人反诉道:水渠过境,毁我田地,坏我风水,县爷公断。
县官于是派人到现场查看。洋井人当场控诉道:水渠是上辈人留下的,经过坪下铺地段,常常被他们堵住敲诈。老渠旧迹还在,长出的青草特别嫩绿为证。
县官了解后,判决道:坪下铺人不得敲诈,洋井继续修渠。
洋井人赢了官司,见好就收,支付了三成征地款。后来还在坪下铺港边买地基建堰房三间,一间用作修堰,二间用作开小店,方便南来北往客人站一站,歇一歇。解放后罗来富社长动员洋井人,主动拿出几十亩水田给坪下铺人耕作,以表谢意。
罗家水渠建成,对洋井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喜事。哪怕是在大旱之年,因为有了罗家堰水渠引水,水田里的禾苗还是能够得到滋润,谷物生长,养活村人。
那时,洋井的堰水到不了屋门口的,还有部分土地可改水田无法实现。1953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地干部带领群众新开渠道引水,一路破田挖地,新开水渠三公里,跨大沟,架渡槽,灌溉了更多的田地。实现堰水流到屋门前,方便了妇女洗涮衣物,。
1970年,兴建柘林水库。洋井属于65米线以下水淹区,需要迁走。洋井人不愿意搬迁到远方,最后同意后靠。
水淹要拆房的风声越来越紧。移民每人获得了173元的迁建费。开始拆房子了。先是拆罗家祠堂。动用两头牛来拉倒戏楼,石头大门。拆下的砖头,由肩挑板车拉运到菖蒲坑去建平房,用来安置村民。大家忍痛拆除静川堂、新屋厦、仓厦三幢大屋。有很多老人抚摸着雕花门窗流下眼泪,但无一人阻止拆房。村里的古树也要砍掉了。仓下六人合抱的大樟树,被砍下来,锯成船板,用解放牌汽车分四车装到县造船厂。
两年时间,拆老房分户建房的工作陆续完成。后靠后,田地聚减,人均不到二分垅田。昔日的良田被湖水淹没,背靠山坡,面朝湖水,洋井村民依然坚韧地生活,把日子过得从容又踏实。
近年来,洋井人有的搬迁到县城和集镇,有的在外地创业有成,当上城市人,有的外出打工谋生,村里常住人口只有五十来人。但是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洋井。他们修了族谱,让一代代年轻人知道自己的来路。每逢清明节,洋井家人轮流做东,在洋井举办“清明饭”一道共享家宴,让他们感到家族的温暖,血脉的温情,家乡的滋味。
罗来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