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胞衣埋在武宁柳山脚下新华村里一棵小树下。我是山水武宁的儿子,童年在柳山脚下修河畔度过。爷爷曾经给我讲过柳山的传说。说是有个叫许逊的仙人在长乐乡捕妖,用剑劈土,土块飞了五十余里,在此地坠落,变成了一座山峰。这山峰,日里长一丈,夜里长八尺,不断地长高。有一回,一个牧童爬到了山顶,身子探向了天庭,窥见了天上神仙的秘密。他忍不住惊地叫起来。仙人发现,赶他下山。待他下山后,雷神打了几个响雷,炸毁了山尖。从此柳山不再生长。如今,柳山远远望去,还真像一个失去了头颅的巨人一样孤独地矗立着。
爷爷还告诉我,柳山顶上有棋盘石,是仙人下棋之处。长大后我查阅资料,才知柳山来历。原来,柳山是跟一个人姓的,名字源于唐朝一个叫柳浑的人。
如今我登上柳山,虽然看不到柳浑当年读书的“柳浑精舍”,但我可以想象得到柳浑当年的情形。唐天宝年初,柳浑不愿与当朝大臣同流合污,弃官隐居武宁一座无名大山。这座山,远看如金字塔,卓然崛起群山间,端庄稳重像君子,秀雅像书生,幽闲静深像隐者,巍然挺立如奇杰特立的侠士。柳浑站在山巅,极目四望,清风徐来,掀动衣袂,令他心旷神怡。 山下,修河如玉带环绕。一河两岸,油菜花金黄一片,稻田绿油油。农家小屋散落四处,炊烟袅袅升起。
他爱上了这个地方。他在山上筑了一座房子,闭门读书。当地的官员上山找他,巴结他,他一概不理睬。他喜欢和上山的牧童聊天,与樵夫拉家常,与知心朋友到山上寻幽揽胜。山的北面一块巨大的岩石,天然如台,可以坐数十人。他和朋友在这岩上读书,下棋,其乐融融。有时,他独自一人站在岩石上,聆听天籁。站在这与虚空相接的悬岩上,上通深不可测的蓝天,下临一望无际的大地。柳山的灵气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后来,柳浑被召出山做官。依然朴直,直言直谏。柳山上的悬崖定然启迪了柳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欲,故能为官则尽心,敢于直谏,敢为民请命;退隐则无憾,去得硬气,去得潇洒。这样的人,历史记住了他,用一座巍巍青山当作纪念碑。后来,人们就把留有柳浑读书台的大山,叫做“柳山”。柳山高不及千米,然而因了柳浑的硬骨,它的海拔在人们心目中顿时增了不少。千百年过去了,不断有人来柳山寻访“柳浑精舍”,凭吊先贤。有诗为证:
柳峰秀削矗江边,司马遗踪尚宛然。
自古书生能料敌,从来隐吏即成仙。
安排琴几寻真乐,挂起湘帘豁远天。
千载高峰何处觅,白云缭绕翠微巅。
柳山上的仙人下棋的棋盘我也见了。那是一块一丈见方的岩石。还看到了一个大溶洞。据说,在日本军人打进武宁来的时候,有不少村民在这个洞里,躲过劫难。柳山上还有四块明朝的石碑,刻有四首古诗,分述春夏秋冬,诗句中飘逸着道家的仙气。
柳山脚下新华村里有一口水井。我们称之为冷家井的。在大热天里,一走到冷家井旁,就会心身清凉,比吹空调更惬意更舒服。冷家井是一口泉水井,位于石渡乡新华村犁头山脚下。山脚下,有几棵老树,绿荫如伞,其下有一丈见方的天然水池,涵着一池清莹的泉水。这泉水啊冬温夏凉。在炎热的“双抢”季节,去田里干活,我们必然要随身带一壶井水。把水壶按进井里,咕噜咕噜,水壶就大口大口地喝着。不一会,水壶装满了泉水,遍体生凉。搁些红砂糖在里头,仰着脖子将水倒进喉咙,一条清凉清凉的巷啊,直通五脏六腑,使人全身每一个毛孔都舒坦。田间劳作归来,有的人干渴极了,就俯在井边,扶着矮矮的石围栏,单膝跪在井光可鉴人的青石板上,吻着水面啜饮。这泉水真是好,不用烧开喝,却从不会叫人闹肚子,即使刚吃了肥肉,喝这冷水也会安然无恙。在冬天,天寒地冻时,井水面上薄雾氤氲,井水用微微的温暖驱散人们脸上的薄寒。用这儿的泉水做豆腐,味道非同一般的鲜美。更妙的是,这种豆腐,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里,存放的时间相当的长。
犁头山,是个小小山坡,像一张巨大的犁头,矗立在一大片田野后面,犁耕无尽的岁月。一百多户人家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坡上。每天飘起的炊烟,让这座小山充满灵气。村里人大多是姓钟的,这泉水井怎么会叫冷家井呢?不明白。从小,我们就听说井里面住着个泉水婆婆,是她管领着这汪泉水,让这口水井不知疲倦地滋养着山村。大人们都会教育孩子要爱护这口井,要尊重泉水婆婆。我们新华村,还有个风俗,就是村里有老人辞世后,刚一落气,这个老人的儿子或女儿就一身缟素,来到冷家井,在泉水婆婆面前,打爆竹,烧纸钱,讨一点泉水回家去。用这清清泉水,给老人洗脸,擦洗身子,干干净净的,让老人换了寿衣,安详离去。
冷家井的泉水源头在山的腹内。泉水日夜流淌,流不尽的是山之深情厚意。井水常常是那么满满的,溢了出来。清清的泉水沿着水沟往外一直流着。流过一个水泥砖砌的大水池,那儿是专门供人洗衣服、洗菜用的。泉水经由这儿继续流着,流向不远处,灌溉着一大片水田。泉水婆婆喂养的山村岁月,无比醇美,叫人值得一生去回味!
我在新华村读完了小学三年级,就跟随父亲到甫田乡读书了,直至度过青年时代。甫田境内有一座太平山,非常神奇。山上有一个祖爷,护国佑民,享受江西湖北两省信众的香火。
祖爷姓章,名哲,字权孙。是武宁县石渡乡仙潭坳人。他出生于南宋末年,从小就爱慕仙家道法。后来,他访明师,择良友,参玄慕道。初至武当,拜真武为师,学辟谷之术。后云游来到丝罗山。只见此山长得极好,五条山脉,蜿蜒而来,聚集一处,宛如“五龙团顶”,扶助相生,如丝罗层层环绕期间。另有钟鼓二山,非常形象。层峦耸翠,万壑流丹,闲云片片,流水潺潺。并有一棵黄杨树,天然如椅。山上百鸟闹林,瀑布潺湲,祥云叆叇。章权孙一见大喜,说,此中佳境,媲美蓬莱!他就盖了茅屋,住了下来,耕山种地,朝炼暮修,参悟大道,人称章真人。后来他被明朝皇帝加封为“仁天教主太平护国天尊”,从此,丝罗山被改名“太平山”,成为一方道教圣地。
后来章真人羽化后,肉身不腐,安坐在佑圣宫正殿内的一座宝塔里,两眼炯炯有神,道貌如生。吴楚往来前来朝拜的络绎不绝。章真人被尊称为太平山祖师爷,在江西、湖北两地的信徒众多。前来求财求子的信众于此月上山进香,不绝于途。
太平山道场虽历经风雨,但元朝御赐金钟、玉炉及宋代的狮、象、龟、蛇等石雕却保存完好。 太平山的奇峰怪石,瀑布云涛,吸引了历代文人学士前来游山揽胜。我也曾登过太平山拜见章真人,不为求官求财。我只是很敬佩章权孙。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通过自己的勤奋修炼,就成了一个坐镇一方的仙人,能得到两个省的人民信任。真是不简单。
在甫田乡,我读完小学和初中,遇见了今生最好的同学和朋友。记得那时,读初中时,我们相邀进城去。城是指县城,距我们居住的甫田集镇几十里之遥。进城的路有两条,一是坐班车从公路去,二是骑自行车走小路再搭渡船去。为了省钱,我们选择了骑车坐船。我们进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去新华书店购买参考资料。这个理由足够充分。
县城在我们的东面,太阳升起的地方。沐浴朝霞,我们出发。几辆自行车在阳光里铃铛清脆、熠熠闪亮。路旁,在田野里劳作的人,直起了腰身,看着我们微笑。我们的车飞速前进,把田野抛在后面,把农民艰辛的劳作抛在后面…… 我们骑车路过三贤塅。这个地方,跟宋代的苏东坡、佛印、黄庭坚有关。他们曾经在此地结伴而游 ,留下千古佳话。我们来到修河畔的茶棋码头,踏上船头的跳板,吃力地将自行车搬到甲板上,撑好支架。我们站在甲板上,看着浪花飞溅,乘风破浪。机器轰鸣,河风吹动我们的头发,涨红的是我们年少的脸庞。为了对付机器轰鸣声,我们不得不大声地谈话。约莫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水程之后,远处,出现了庞大建筑物的轮廓。哦,那就是武宁县城了,是我们向往的地方。
一晃眼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后的今天,武宁县城变化真大啊。县城被当做一个景区来建设,唤作西海湾景区。每天都有外地的游客来县城观光。西海湾景区把县城与自然融为一体。武宁县的湿地公园、八音楼公园,是人工与大自然合写的诗章。 修河蜿蜒而来,到了这儿,伸出一条玉臂,将山水武宁拥入怀中。一层层山脉,不远不近,恰好做了小城这幅山水画的远景。山的线条,旋律般起伏。公园里有景点名荷塘月色。一池荷香袅袅,中天月色溶溶。莲叶何田田。荷钱虽小,却能买得湖光山色,无边风月。广场有满塘芦花。枫叶荻花秋瑟瑟,从白居易手中接过的那一苇芦花,泊在公园里,成了一支眉笔,宜画秋容。至若樱花如云,紫霞灿烂,柳叶舒展,柳条婀娜,春景宜人。
荻风亭,藕香亭,双清亭,凝碧轩,这些从大观园里移来建筑,正襟危坐在这儿。自唐诗宋词里翩翩飞来的白鹭,栖在池中。波光潋滟的水面上,渔舟唱晚,引人遐思。
白日里,许多人喜欢到这儿漫步,让那公园的美景,熏绿人的灵魂。儿童站在滑板上,像鱼儿一样四处穿梭。春风染就的五彩风筝,仿佛凝在空中。老人在健身,怡然自得。很多青年男女,都愿把公园当做拍婚纱照的舞台,把风景当作他们美丽人生的背景。新娘的白纱裙,在一双手的托举下,幸福的翅膀飞了起来。
至晚上,乘坐画舫游览西海湾别有一番风味。从朝阳湖出发,画舫缓缓行驶,披一身彩灯,载一船欢笑。一路上,过看鹤桥,叫人想起陶渊明《搜神后记》里记载的丁令威化鹤归乡位列仙班的传说。过碎花桥,桥洞壁画讲述的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和武宁无名女子的凄美故事。一路上还有岸边有采茶戏和打鼓歌陪伴画舫。采茶戏吟唱前朝旧事,打鼓歌诉说山里风情。
武宁县如今最新的金字招牌是“中国最美小城”、“中国装饰之乡”。这个装饰之乡的来历,跟武宁本地出的一位人物有关。他自称余工,尤喜别人叫他为余工。余工大名余静赣。在余工的影响下,目前,武宁有进十万人投身装饰行业,由武宁人打造出的星艺、华浔、名匠、三星等一批闻名全国的装饰品牌公司,遍布全国各地,还挺进英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每年正月初,装饰公司在武宁艺术中心召开会议,一个分公司就有一面红旗飘扬,几百面红旗在迎风招展,沸腾了整个小城。余静赣是武宁装饰行业的创始人,是祖师爷,可以跟太平山的章真人媲美。他创装潢公司,办美术学校,以一人之力,让几十万人圆了艺术梦,创业梦,并且泽被后世。余工,是我最敬佩的武宁人。是他,让武宁变得美丽而又富饶。
如今我居住在县城,坐拥庐山西海的风情。但有时还会想念从前家乡的的河。从前,我有一条河,名叫修河。河滩上,有雪白的沙子,晶莹的鹅卵石,有一丛丛蓬勃的野草。河水蔚蓝,清亮。浅处,清可见底,小小的游鱼成群结对涌到河边,啄食闪烁的阳光。远处,木头做的乌篷渡船,慢慢摇来,摇破一河碧玉。
那时,我年轻的母亲时常挑着一大担衣服以及蚊帐等,到河下清洗。白色的纱罗蚊帐,在河水里漂,像一片冲不走的白云,晒在沙滩上,是一个温馨的梦。
我和小伙伴,提着小竹篮说是去河边打猪草,其实是去捡取时光老人馈赠的快乐贝壳。踩在沙滩上,细细的沙子从我们的脚趾缝里流出,痒酥酥的。看飞鸟扑啦啦地飞过河面,翠鸟在河边捉鱼,我们的童心,就跟着飞了起来。
我的小河,分蘖出小溪小港,养育着水田旱地上的水稻、麦子、棉花和高粱,养育着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涯,无烦无忧的梦。
我记得河里有无数的鱼,有红梢、黄尾等。两种鱼颜色银白,模样相似,只是一个红在鱼鳍,一个黄在尾巴。一般都有筷子来长,刺虽多而肉味鲜美。还有一人多高的鱤鱼,跃出河面时,是会让人惊呼的。
我们有时还在河边玩打水漂的游戏。那时,我们以为是自己将一枚薄薄的石子从手里抛出去的,后来才知道,是那些石子,将我们抛远了,再也回不到从前。
1970年,大河的下游开始修了一座大水库,筑起大坝,关闸蓄水。人们抽取大河的蕴藏丰富的激情,拿去发工业的电和照亮高楼大厦。后来,水库需要蓄更多的水,大水涨高了几米,就这样涂改了我曾经的小河。
从此,这一条河,在下游被称为柘林水库,或者称为柘林湖。环绕我们县里这一湾碧水,人们称之为“宁湖”。武宁的湖,宁静的湖。湖上有大大小小岛屿3000来个。人们常常这样形容:“碧波万顷,绿岛如莲”。湖水清澈,能见度达到11米。湖里有珍稀的水生物“桃花水母”。这种生物的名字多么诱人。不过,据我所知,湖里少了黄尾、红梢、大鱤鱼,却多了棍子鱼,银鱼,实在是说不清是得还是失。
旅游热了起来后,这个湖,被隆重地命名为“庐山西海”。西海里有观音岛,上头矗立着36.9米高的观音石像;观湖岛,登上岛上双塔,可将万顷碧波揽入怀中;茶岛,辟有茶园、制茶坊、品茶楼、听戏苑,把山水武宁的茶文化演绎得有滋有味;生存岛,适合开展拓展训练,适合让青春飞扬。还有一个新开发的花源谷,将外地的奇花异草也搬迁在岛屿上,让这些花草,临水照镜,对风传香,怡人耳目。
一片水域,由河变成湖,由湖又变成了海。这是时代的进步,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要学会在失去从前的同时欣赏和享受现在的美景。也希望和朋友一起来细细品读山水武宁,更希望在武宁的人能爱护这一青山绿水,而不是杀鸡取卵般恶意消费它。
远方的朋友,若你来武宁,除了好山好水招待你,还有武宁的名菜“砂锅炖钵”为你接风。武宁水中游动的是各种鲜美的淡水鱼,如桂鱼、棍子鱼等,皆肉厚刺少;山上蕴藏的是笋、香菇、金针菇,清香萦怀,有仙家之味;农家养的是土鸡、土鸭,叫人吃得放心;腌的是腊猪肉、腊猪脚、腊兔肉、腊麂肉,别有风味;晒的是豆角干、萝卜干、蕨菜干、豆腐干,乡土气息浓厚。这些都是砂锅炖钵的好原料。随着季节不同,炖钵原料也不同,花样不断翻新。一年四季,砂锅炖钵带给人温暖。沸腾的炖钵,沸腾了家里的气氛。武宁的砂锅炖钵是一首永远品不完的乡土诗。若你善饮,我还将请出珍藏的红豆酒与你同醉。这红豆酒,乃是千年红豆杉结的红豆果浸泡的谷酒,是长水山庄的私酿,不可多得。来吧,远方的朋友,我在武宁等你,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