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县博物馆有一幅青花瓷楹联,很值得一观。这是一幅木板上嵌着青花瓷的楹联。上联是“炉中茶语窗前月”,下联是“瓶里梅花谷外莺”。木板材质是枣木。一个个的字都是烧制的青花瓷。字体是行书,很难得的是,那些笔锋,都由瓷器表现出来了。上联题款:邹老刘先生政。下联署名为曹秀先。
曹秀先的这副对联堪称佳作。它把炉、茶、窗、月、瓶、梅、谷、莺等事物巧妙且自然地汇集在一起,把一年的四个季节融在一幅对联里,抒发了文人雅士对生活的美好追求,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对联中表现的有在冬季围炉品茗和在秋季夜下赏月的雅趣,而且还有在冬春之交瓶里梅花扑鼻香味和在夏季山野黄莺悦耳啼声。
我无端地觉得,这一幅楹联,写的就是我们武宁县四时的美景。楹联的作者也许来过武宁,并对武宁的美景有所感悟,才一挥而就写下这幅楹联。
我们先来品一下“炉中茶语”。武宁县地处江西的西北方。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因而,自古盛产茶。据《图经续志》和旧县志记载,武宁茶叶产销始于唐盛于宋,明清以来,茶叶产量大增,正是那时家家户户种茶,才有了现在的宝贵野生茶资源。围炉品茶,亲友围坐谈笑风生,一壶香茶热气腾腾,这寻常的人间烟火,便是真正的岁月静好!
“窗前明月”,我觉得是一个读书人才会品味得到的。夜里,一个人望着窗外的明月,独坐书房,一杯清茶,手里拿着一本书,享受美好时光。
我们再来欣赏“瓶里梅花”,大家记得吗?《红楼梦》中,雪天时,宝玉与一众姊妹联诗,最后派宝玉到妙玉那里讨一枝梅,宝玉折一枝红梅回来,插入美人耸肩瓶中,一派清心雅意。是的,只要我们心怀清雅,在干净整洁的居室里,折一枝梅,插于瓶中,生活便多了几分趣味。
“谷外莺”。武宁多山,山中多鸟。以太平山为例,千米以下为茂密森林,竹海连片,枫树满山,樱花遍野。山谷之中,常常可以听到莺啼。这一幅楹联,用来描述山水武宁的美景确实很合适。
从笔墨上看,这一幅字取法钟繇、王羲之为多,字法外实而内虚,外静而内动,稳健中见动感。温文尔雅,格调清新,一丝不苟,无一笔松散,流露出个人的性情和才情。人常说“字如其人”。通过曹秀先的作品,我们也可想到他严谨的为人和深厚的学识。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曹秀先,江西新建人,字冰持,号地山,是清代大臣,文学家。他从小很聪明,勤奋学习,学问很高,品德又好,深得乾隆皇帝的器重。他在乾隆元年中进士,后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历工、户、吏三部右侍郎。乾隆三十六年晋礼部尚书。受命在上书房总师傅上行走,成为帝师,乾隆帝特赐“紫禁城骑马”的特殊待遇,是乾隆时期的名臣良吏。
曹秀先清正廉明,虽然当了五十多年的官,家里并不富裕,只有几间老屋,几亩薄田。他和纪晓岚等人先后担任四库全书馆总裁。他一生写的书很多,特别以书法艺术领袖书坛。
这样的一幅青花瓷对联是怎样制作成的呢?我估摸是先由曹秀先在宣纸上写好,再由瓷艺大师,按照墨本,一个字一个字,依样用瓷泥捏成,细细雕琢,精致如斯,把毛笔的笔锋都体现出来了。然后,涂上青花颜料,再喷釉,进炉烧制。高温下,青花颜料有窑变之美,那些笔画,仿佛笼了青烟,盖了冰片一样美丽。这还没完,还要选取枣木板,按照字形量身打造,一个字一个字雕刻成槽。最后,把青花瓷片字形填充进字槽里。难得的是,字槽和瓷片,严丝合缝,仿佛那些字是自然生长在枣木板上的。
感谢瓷艺大师,为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艺术品。感谢博物馆,保存了这精美的文物,让我们能一饱眼福,增长见识,为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