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茶与儒家

2024-10-18 14:21   江西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其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以来,茶便与儒家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儒家茶文化 

据《南昌府志》记载,“武宁县市井多儒雅之风,田野无靡丽之习”。可见,武宁被儒家熏陶由来已久。

武宁县的儒风初盛,当是在唐朝柳浑来武宁之时。柳浑,唐朝天宝年间的进士,被任命为衢州司马。他弃官来到武宁县山中隐居,建造精舍读书。他的风采,吸引了柳识、裴倩、肖定等文人巾车来游。众人相与赋泉题石,所题诗句,毫墨未干,传颂已遍四方。他们有时相聚饮酒赋诗,闲坐品茶,有时外出游玩,修江数百里内,诗筒游屐,歌咏悠游,后先络绎,可谓一时之盛。

后来,柳浑官拜监察御史,才离开武宁。武宁人怀念他,将他隐居的山命名为“柳山”。柳浑等文人倡导的喝茶之风,先是在武宁文人圈里传播开来,后在社会上慢慢传开了。

北宋天圣年间的进士,武宁罗溪人叶顾言曾写过一首跟茶有关的诗,可为武宁人喝茶的佐证:

“过桃树港寺

寒风猎猎岁将徂,叶落千山树影疏。

竹径斜穿通梵刹,茶铛新沸对围炉。

听残僧磬声凄切,参透禅机意有无。

回首夕阳高嶂外,临溪三笑倩谁图。”

武宁人不但喜欢喝茶,而且还喜欢咀嚼茶叶,把茶汤喝完后,茶叶也不舍得丢弃,而是慢慢咀嚼,把茶叶的精液啜饮完毕,再把渣滓吞下去,十分珍惜。武宁出产的茶叶如雪爪、玉钩等,味道甘甜隽永,咀嚼起来,余味悠长。喜欢咀嚼茶叶的风气,是从文士兴起的,因此,大家都不以为怪,觉得很自然。

武宁县产茶不多而在精。古时比较有名的茶叶产地是伊洞(今伊山),瓜源(今杨洲),果子洞(今澧溪),但是都比不上象牙洞(今甫田)。象牙洞产的茶叶,细者有白毫,形状如银须,文人雅士为其命名为“雪爪”“玉钩”。这些茶叶是在清明节期间采摘的,品质甚佳,甘脆,咀嚼起来滋味清永。用武宁的溪涧水来烹茶,煮出的茶汤色碧味隽,润喉舌,饮后令人心身爽豁。

宋朝龙图阁学士黄庭坚与武宁的名儒、高僧来往较多,品尝过武宁县严阳产的茶叶,认为和修水双井茶不相上下。在黄庭坚的推崇下,武宁的茶叶有了名声。武宁的茶叶与修水双井的茶叶都是草茶。草茶乃建安茶之外的杂茶。宋人于建安茶极盛后,将茶分为二种,一是建安所产研膏团茶,如龙团凤饼等;一是不经研膏的其他地方所产之茶。宋代建安茶被喻为台阁之胜士,即在朝担任高官、博学有名望之人;草茶被喻为草泽之高士,即没有入朝当官,但学问人品都卓然出众的人。也许,这两种茶就是儒士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的区别。

草茶亦称江茶,“江”是指修江流域。此茶即现代散茶之前身,其时名望远不能媲美建安茶。草茶的草字,并非指产自草本,而是指茶叶没有经过复杂的加工,不再研成粉末制成饼,保持了茶叶之原貌。

宋代草茶一直存在于民间,因制作简单,采选不精,茶中杂有茶花茶籽,一直难登大雅之堂,比起制作严格、包装精美的建安团茶诚然逊色。然草茶更多保持了茶叶本身的清香,元精独存,以沸水泡后,云液浮出,味亦淡永。

在民间的茶礼和茶俗中,潜藏着深刻的儒家文化精髓。儒家讲究心存敬畏——敬天地、敬道德、敬祖先敬畏之心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在武宁民间,很多人家中堂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案前则奉上清茶为祭品。天地君亲师的传承,就是践行这四个词:尊天敬地,忠君爱国,孝亲祭祖、尊师重道。武宁有许多乡村祠堂,是祭拜祖先的地方。在祠堂里,老人们会告诉孩子祖先怎么创造、怎么一代一代努力地把优良的传统传下来,这也是儒家传统的一部分。儒家也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发达时需兼济天下,促成好事;遇到挫折时则需独善其身,照顾好自己。这两者都是善的表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是善的表现。

在武宁民间,还有于吃饭前以茶饭敬天地的风俗。老人左手端着饭碗,右手端着搪瓷杯,一手是饭,一手是茶,站在大门口,将饭碗和茶杯高举齐眉,心中默念敬辞,礼敬三下,非常虔诚。

,是孔子提倡的人的处世标准。仁者爱人,儒家说爱人,说的就是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武宁县的一些偏僻山区,那些居民,保留了一种茶俗,那就是在自家屋门口小案上,摆放着陶罐茶坛,坛里是泡好的茶水,旁边有茶碗,让过路的人免费喝茶。这应当是儒家仁爱之道在茶俗中直接的体现吧。


三友灸堂
钟新强的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