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曾德泽,现任我校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边缘计算、泛在智能与物联网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及湖北省级人才计划(青年),获共青团湖北省委“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在ATC、SC等会议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IWQoS 2022、ICPADS 2020等最佳论文奖,IEEE System Journal 2017、2019年度最佳论文奖。担任Frontiers in Internet of Things领域主编,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Computing,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等期刊编委,以及多个国际著名学术会议的主席、副主席等。担任CCF理事、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副秘书长、执行委员,物联网专委委员和互联网专委执行委员。现为IEEE高级会员、CCF杰出会员。
作者简介
李哲雄,男,计算机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地学信息工程,研究方向:云原生、LLM推理加速。在INFOCOM、IWQoS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2篇,授权国家专利一项。
2024年初,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对未来充满迷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听到学长学姐们谈起曾德泽老师。他们说,曾老师不仅在学术上成果斐然,而且为人谦和幽默,对学生非常尊重和包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联系了曾老师,并被邀请参加了他的团队例会。那天,曾老师对学生们的科研进展提出了深刻而富有启发的建议,他的幽默风趣以及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深深吸引了我。从那一刻起,我便下定决心,跟随曾老师一起探索科研的未知领域。
进入团队后,我对科研满怀期待,但在刚开始的几个月里,困难接踵而至。有一次,我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面对错综复杂的数据与模棱两可的理论模型,我感到无所适从。某个下午,我鼓起勇气向曾老师倾诉了自己的困惑。他没有急于给我答案,而是耐心地听完我的讲述,然后带着我一步步梳理问题,帮助我识别研究中的关键点和盲区。他用最简单的例子讲解了复杂的概念,让我豁然开朗。那次交流让我明白,科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冷静地分析问题,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情,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论文撰写的过程更是一次次挑战自己的极限。在第一次提交论文初稿时,满怀信心的我却被曾老师指出了许多问题:逻辑不清晰、数据论证不足,甚至连英语表达都有瑕疵。记得那天,我忐忑地走进他的办公室,曾老师拿着我的论文,一句句地帮我修改,从语法到格式,从数据到结论,事无巨细。那天,从正午到深夜,我们一起完善了整篇文章。我一边看着他逐字逐句敲打键盘,一边默默学习他的严谨与专注。直到第二天凌晨,论文修改完成时,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去睡吧,我再看看有没有漏掉的细节。”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不仅因为论文的进展,更因为导师的无私付出。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在准备国际会议论文投稿时,数据分析遭遇了瓶颈,得出的结果无法支撑我的研究结论。那时,曾老师正忙于一个重要的科研项目,但在得知我的困难后,他立刻安排了一次深夜讨论。他带着我们几位课题组的同学,一起重审数据,重新设计实验方案,逐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那天晚上,我们一直讨论到凌晨四点,曾老师却毫无倦意,带着我们继续完善方案。当论文终于完成并成功投稿后,我深切体会到导师那种不计辛劳、倾力相助的精神。
曾老师始终强调,研究生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他常说:“你们的成长比我的成果更重要。”他不仅给了我们足够的探索空间,还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个性。当我的研究领域涉及曾老师不熟悉的方向时,他并没有因此限制我,而是鼓励我深入钻研,还开玩笑说:“等你教我,我也要跟着学习。”实际上,他总是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在关键时刻为我的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团队终于在国际知名会议上取得了突破,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曾老师无数的心血和对学生的无限支持。
曾老师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的严谨与创新的意义,也让我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他一贯秉承“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即便事务繁忙、经常奔波于各地,也始终坚持参加每周四的组会。这份雷打不动的坚持不仅让他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还为我们的科研方向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曾老师常说:“科研态度要端正,文章发出去就是贴你身上一辈子的标签。”正是因为这种对学术成果高度负责的态度,他在每篇论文的打磨上都一丝不苟,尤其对于硕士生的首次投稿,他更是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组内师兄师姐一道帮助我们打好科研的“第一枪”。
科研的本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曾老师始终鼓励我们大胆假设、大胆实验。他善于从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关键问题,并总能提出精辟的建议。在组会讨论中,他不仅关注宏观的方向性问题,也深入研究的细节,为我们的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他教导我们:“讲问题的方法很重要,要讲得清楚、简洁,还要深入浅出。”这些话让我在学术表达中更加注重逻辑和精炼,也让我明白科研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贯穿一生的能力。
曾老师和学生们讨论问题
曾老师还非常重视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他经常带领我们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为我们创造与国内外顶尖学者交流的机会。在今年的CCF HPC China 2024大会上,曾老师不仅陪同我们参会,还针对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提出了精准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学术报告的精髓。通过这些会议,我深刻体会到科研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建立了对自己研究方向的信心。
会议结束后,曾老师总是和我们复盘每一次参会的收获。他会针对报告内容逐一分析,不仅指出我们演讲中的不足,还鼓励我们深入思考科研的意义与目标。从这些经历中,我逐渐掌握了如何有效组织学术报告,也学会了在学术交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科研的道路漫长而充满挑战,但在曾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勇于探索、不断求知,也更加坚定了将科研诚信和学术创新融入自身成长的信念。
正是在曾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不仅收获了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在他的领导下,实验室内形成了开放、积极、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无论是科研讨论,还是生活中的团建活动,大家都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这样的学习环境,让我在求知的路上从未感到孤单,也让我更加坚定地朝着科研的高峰迈进。
在高铁上仍然处理工作
主持学术研讨会
在科研的路上,曾老师不仅是我们的学术导师,更是生活中的朋友。他始终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尽管工作繁忙、时常出差各地,但他总会抽空为我们带来水果和节日礼物。每逢传统佳节,曾老师还会为我们准备应景的美食,让大家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和家的温暖。
每学期的户外骑行活动早已成为我们课题组的传统,给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学校的新校区远离市区,却有着田野和蜿蜒的小路,成为了我们骑行放松的绝佳场所。有时例会结束后,曾老师会提议大家一起骑车,沿途分享他对生活和科研的见解。他说:“骑车就像科研,是一种自我超越的过程。每一公里的坚持,都是在积累经验,不断调整,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速度和方向。”这些话让我在科研中学会了坚持和调整,也让我明白科研之路虽然艰辛,但每一步都弥足珍贵。
曾老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团队氛围,他注重学生间的情谊和团队的协作精神。无论是骑行、运动,还是节日聚会,大家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归属感和动力。他常说:“科研需要团队的力量,团结协作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不仅在学术上不断突破,也在生活中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团队合照
曾老师的教诲如春风化雨,不仅让我在科研技能上获益匪浅,更让我在生活态度上学会从容和乐观。他以言传身教,示范了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平衡,如何将对学生的关爱融入日常点滴。在未来的科研之路上,我将铭记曾老师的教导,将他传递给我的精神继续延续下去,用实际行动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同时也用心去温暖身边的人。薪火相传,这不仅是曾老师带给我的宝贵财富,更是他作为一位师者的深远意义所在。
曾老师不仅是我们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人生的导师。他的严谨治学、无私付出、幽默与哲思让我受益匪浅。我深感幸运,能在地大的科研热土上,追随这样一位导师。我相信,曾老师的教诲将陪伴我一生,指引我在科研与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支持我们请使用点赞和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