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南通的时候,我对南通知之甚少。不像有位博学多才的知名作家,对南通的从古至今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以一部《南通传》道出了南通的前世今生。这是后话。
1964年,我从南京的一所学校毕业。老师告诉我,说我被分配到南通工作。我本是苏北靠近山东的乡下人,对南方比较陌生。听说要去南通,便一头茫然地问老师: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老师说,南通可好啦,人称小上海呢!听他这一说,我不由开心起来。
上海是个闻名于世的大城市,不用说,能号称小上海的,自然也是繁华得很。
那天我带着行李,从南京的中山码头登上开往南通的大轮船。这是我第一次在长江上航行,心中的兴奋自不必说。上船之后,我放下行李,走出船舱,站在船尾的甲板上,看着翻卷的浪花,心中憧憬着南通的街市。
大江东去,客轮破浪而行,到了南通港已是夜间。本以为码头上一定灯火辉煌,不料只有几盏路灯,昏黄的灯光照着一些散落的房屋。我有点失落。
从码头去市区,路两边看到的,大部分是农田,偶尔有一些散落的房屋。到了市里,东拐西拐,只见不多的楼房被夜幕笼罩着。我问自己:这就是“小上海”吗?
既然到南通工作了,就不能不了解南通。我的工作是报社的记者,一段时间下来,我竟感觉到,这座城市的人真会“吹”!
70年代的南大街
比如“南大街”。这是南通除人民路之外的第二条大街,其实这条街并不“大”,路宽也就10米左右,只是狭长而已。沿街的一些店铺商家和住户也都是平房小楼,真的称不起“大”。类似南大街的,还有西大街、东大街。
比如“长桥”。这是原南城门从城里通向城外的一座桥,桥北堍有长桥酒家、四宜糕团店、百货商店、海潮浴室等;桥南堍有中药铺、酱园店、老虎灶、电影院等,也算是热闹之处了。然而“长”桥并不长,不过数米左右,真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但它却名声显赫。
比如“北土山”。看地名像是有山,其实不然。我曾专程去找过,却遍寻不见,只有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树,孤零零地挺立着。这棵古树被著名画家刘子美画成了一幅国画,流传后世。
比如“观音山”。其实也没有山,只是有座供奉“观音”的寺庙而已。
有“名”无“实”的,还有:“狼山”没有狼,“剑山”不像剑,“马鞍山”不似马,“缸爿”是烧饼等等。至于起凤桥、跃龙桥,都与凤飞龙腾无关,都不过是借“龙”“凤”之名而已。更有趣的是,南通城明明是座被濠河环绕、靠六桥进出的一个小岛,却号称“江城”。南通人都叫自己是“江城儿女”,听起来有多豪迈!其实,有“江城”之称的武汉,因长江和汉江穿城而过才名副其实。长江只不过从南通的身边流过而已,哪里称得上是江城?
南通的这些“虚张声势”,是前人留下来的,却也成了南通的一张张名片,一直传承下来,倒也为南通增添了许多光彩。
但南通真正成为一座名城的,是张謇先生在南通苦心经营的实业,成就了南通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那些年,南通涌现了许多个全国第一,吸引着海内外的科学家来南通开会,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南通演出,国学大师王国维来南通教书,戏剧大师欧阳予倩来南通办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通人勤勤恳恳,发奋图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以跨越式发展的速度,使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变大了,变高了,变新了,跃入了现代化大城市的行列。今日的南通被誉为上海的后花园,名副其实!
如今,昔日那些“虚张声势”的地方已经全然换了面貌,但其“名”仍脍炙人口。它们已被一一载入南通的历史,成为南通人永远的佳话和骄傲!
文:苏子龙
图:南通妇联、南通发布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