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冬里,人们受冷空气刺激很容易打喷嚏;当鼻黏膜受到强烈气味刺激或吸入异物,也会忍不住打出喷嚏来。这本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但古来却赋予了它别样的含义,在我们南通民间流传的说法就多了:有一声喷嚏被解释为有人在骂你,表示有人对你不满或不喜欢你;两声喷嚏被解释为有人在想你,表示有人在思念你或者对你有好感;三声喷嚏被解释为有人在念叨,表示有人在谈论你或者议论你的事情。我们儿时常听到老人这样说,并被用来解释之所以打喷嚏,总觉得如此奥妙灵异,简直是太神奇、太有趣了。
突然要有喷嚏出,绝大多数是控制不住的,从小父母教育我们,不许朝着人所在的方向打,应向没有人的空处打,最好立即用手帕或袖管轻挡鼻和口,不要让喷嚏沫大面积喷射。所以,上述一声喷嚏被解释为有人在骂你,表示有人对你不满或不喜欢你,实际上是对不上路子乱打喷嚏、传播病毒者的大大不满,内心里在骂你或不喜欢你刚才的不当行为。
至于两声喷嚏被解释为有人在想你,表示有人在思念你或者对你有好感,其实早在我国先秦时期,人们就把打喷嚏这一寻常的生理现象,同想念亲人、思恋情人联系起来了。《诗经》里《终风》就写到“打喷嚏”,全诗共四节,以女子庄姜的口吻,先抒发因丈夫肆意调戏而烦恼,表达被丈夫抛弃后转恨为念、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第三节云:“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意思是说:狂风大作,遮天蔽日,我在漫漫长夜因思念难以入睡,只愿他喷嚏连连不停歇(思念我)。原来南通古俗语“喷嚏打得响,说明有人想”,出处竟来源于距今2500多年前的《诗经》。
打喷嚏是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口腔喷发出的响亮声音,拟声词一般写作“阿嚏”,古称“阿鹊”“阿叱”。宋代苏轼在《元日过丹阳》中称:“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梅尧臣写有《愿嚏》诗:“我今斋寝泰坛下,侘傺愿嚏朱颜妻。”他漂泊异域,情绪低落,特别想念家人,竟然希望爱妻大打喷嚏。辛弃疾作词风趣,《谒金门·和陈提干》中说:“因甚无个阿鹊地。没工夫说里。”他自己不打喷嚏,调侃友人没有想念他。原来,南通人所说三声喷嚏被解释为有人在念叨,表示有人在谈论你或者议论你的事情,竟然来自许多古人的诗文记录。
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到有小孩突然打喷嚏,老人根据南通旧俗马上接口:“百岁”;再打喷嚏,再说“百岁”,觉得十分奇怪而好玩,但多年来不解其意究竟何在。后看到北大教授季羡林在《说“嚏喷”》中称:“在中国民间,小孩子一打嚏喷,有点古风的大人往往说:‘长命百岁!’我原以为,这不过是中国一个地方这样,甚至只是中国北方的风俗。后来到了德国,在那里,大人或者小孩一打嚏喷,旁边的人就连忙说‘ Gesundheit(健康)!’我才知道,这种风俗不限于中国。”后来季羡林还在佛教的《四分律》卷五十三查到:时世尊嚏,诸比丘咒愿言:“长寿!”并评论道:“打嚏喷本来是人类最常见的极其微末的小事,不意佛典竟也郑重记载。”我的理解是,中医认为打喷嚏耗散精气神,以说健康、百岁来守护,而且此观念还得到世界的共识,有点意思吧!
我们过去还见到有小孩不经意打了个喷嚏,老人家戏弄地说“看架子明朝天要好了”,实际上老人家的这种说法是讲狗故事。那时农村基本上家家都养狗,常常几只狗在一起早出晚归玩得开心,不过遇到多雨天就不好外出了,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了觉得没意思,无聊地吃了睡、睡了吃,看着连续落雨心里十分厌烦。突然狗难受得打了个大喷嚏,将主人家老小吓了一大跳。想不到第二天雨止太阳出,大狗小狗又可结伴出去玩了。从此以后,它就成了一个南通典故。但是此言运用要慎重,老人家可以拿来开晚辈的玩笑,平辈之间如果不是很介意也无妨,如果晚辈拿老人家来开此玩笑,则是大大不恭不敬了。
南通电视台方言节目《总而言之》退休了的主持人杨励民(三侯)曾是我在医药公司时的老同事,他在2019年的一档方言冷僻字视频里说:“‘打喷嚏’当中的喷字念去声,跟喷水的喷发音不同,这个字还有一个用法,意思是训斥,南通人说的叫他吃个‘喷’、给他个‘喷’!”这斥责别人的南通方言则是喷嚏的另一种特殊内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