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文化 | 第三空间的探索:从精品咖啡到景区空间

创业   2025-01-19 16:59   江苏  

从精品咖啡到“空间+咖啡”

传统的精品咖啡馆通常更注重咖啡本身的出品质量,比如咖啡豆的烘焙、萃取技术、风味调性等,而对门店选址、空间设计等外部因素的关注相对较少(可能是成本问题)。这种模式更像是“咖啡为主,空间为辅”,消费者也多是冲着咖啡本身而来。

然而,在浙江温州,我观察到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正在这里生根发芽。温州的许多咖啡馆,如白房子咖啡、淡月咖啡、MOJ咖啡等,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空间+咖啡”的组合模式。

相比较精品咖啡馆,景区咖啡馆往往拥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或建筑空间,然后再将咖啡作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载体,形成了一个更为开放和多元的消费场景。这种模式不仅更能吸引普通消费者,也比单纯的咖啡馆更具盈利能力。

什么是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由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提出,指的是人们在家庭(第一空间)和工作场所(第二空间)之外的第三种重要场所。其核心特征包括:

  • 中立性:无论身份地位,所有人都能在这里放松身心。
  • 社交性:它是人们交流互动的天然场所。
  • 舒适性:空间的设计和氛围能够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

国外的星巴克是“第三空间”理念的经典代表,通过营造舒适的环境,让人们愿意停留、社交、甚至办公。

空间的困境

景区、艺术馆、风景(下文简称空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吸引力,但它们也面临着一些独特的困境。

  • 消费者对“非实体”消费的敏感度更高:这类消费无法直接转化为具体的物质享受(比如食物或商品)。如果体验本身的感知价值不够高,价格再低也可能让人觉得“不值得”。反之,如果体验感知价值足够突出,即便价格高一些,消费者也会觉得合理。

  • 定价困境:定价需要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甚至超值。然而,绝大多数人只是来打卡,而不是认真欣赏作品或完整步行整个景区。因此,空间的感知价值通常不高。此外,空间门票的价格浮动空间有限,而维护空间却需要稳定的收入。

  • 缺乏与消费者的长期连接:游客往往只会因空间的自然景观或文化特色而来,但这种吸引力可能是一次性的。下次,他们可能会选择其他目的地,而不是重复造访同一景区。因为他们可能已经完成了打卡的任务,而且体验较为单一,缺乏创新的消费场景。这种同质化使消费者的体验显得单调,难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咖啡馆如何与空间建立连接?

大多数空间咖啡馆实际上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综合体验包”。咖啡作为一种相对便宜的社交饮品,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让人享受到一个独特的空间。消费者不仅是为了“看空间”,更是为了享受空间的独特环境和服务,因此对两者的要求相对较低。就像我们对景区内更贵的商品总是更包容一样。

但是,如果咖啡的质量足够好,它将进一步提升整体体验。当一个景区或空间拥有独特的咖啡馆时,它不仅是一个消费场所,更容易成为消费者与空间之间的纽带。即使消费者不再专门为这个空间而来,也可能因为咖啡馆而形成长期的消费习惯。

结语

通过这种“空间+咖啡”的模式,景区和咖啡馆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消费者的整体体验,还能为景区和咖啡馆带来长期的商业价值。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空间咖啡馆有望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交流互动的理想场所。

为了讨好中国人,星巴克在这个春节拼了

一鸣卖咖啡,能成功出圈吗?


咖啡知识局
咖啡知识局: 传播咖啡知识, 让咖啡专业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