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俊霞
公众号:齐鲁海风
01
这两年,传统媒体江河日下,报纸也好,电视台也罢,原来是无限扩张,现在是一再缩减。
一位在地方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吐槽:完不成创收任务,单位每个月只开保底工资1500元。
我很惊讶:不会吧,比最低工资标准都低。
朋友苦着一张脸:没有社会资源的职工,不管是新人还是老人,都没有部门要。
当地的广电系统有个特色,不管哪个部门哪个人都有创收任务。
朋友在电视台做了多年主持人,单位效益好的时候,成天发钱发物,单位效益一年不如一年,成天扣钱。
他早干够了,成天眼巴巴地盼着退休。延迟退休政策出台后,退休无望,他跳楼的心都有。
好歹是事业单位,怎么日子越来越难过?
02
事业单位的薪资待遇虽然比不上政府机关的公务员,算不上铁饭碗,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服务过的单位在地方上有一定知名度,不管走到哪儿,很多企事业单位上上下下都高看一眼。
当然,这是在旁观者的眼里,当局者的体验却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单位实行聘用制以来,这些年一直是三六九等各色人等并存。
有事业编制的同事,哪怕是一个开小车的司机也是各项福利齐全,就算人家什么都不干,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喝茶聊天也是旱涝保收。
聘用制的同事占的比例最大,在职期间,福利待遇优厚,离职后,人走茶凉。
还有一类同事是临时工,分散在校对室、车队、广告部、发行部等部门,保底工资很低,有的甚至没有底薪,逢年过节的福利更是没他们的份。
既然单位不把职工当人看,大家为什么还吊死在这棵歪脖树上?宁做“低薪白领”,不做“高新蓝领”呢?
03
单位早已经是企业化经营,自收自支。说实话,在这里熬年头,图的不过是名声好听。
2000年,有位女孩大学毕业后,经亲戚引荐,在排版室干临时工,工资只有300元,租不起房,只有寄居在亲戚家的客厅里。
日子过得紧巴巴地,每月的工资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买不起,她还是不愿意放弃这份光鲜体面的工作。
既然要面子,就不能和上司谈钱,谈钱多伤感情呀!
有的同事死要面子活受罪,在这里工作为的是找个好对象。
有位女同事从18岁就在办公室打杂,一直打到26岁,钓到在国企做管理的老公。
婚后,她老公才知道她在单位里是个临时工,单位连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都不给她缴纳。
没有几年的工夫,事业单位大手笔改革,大幅度裁员减薪,她灰溜溜地下岗了,面子丢了,里子也没得到。
面子换不来里子和票子。
有的同事信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托关系送礼,熬到转正,转成聘用制已经是极限了,再往上发展,难于上青天。
有的临时工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没有背景,就一年一年的熬。职场比拼的不就是耐力和韧性吗?
平时的心理落差好平衡,反正大家都在同一个写字楼里办公,都吹着空调,用着电脑,一到逢年过节,这种落差就显山露水。
有编制的、聘用制的职工发不菲的过节费,发购物卡,临时工一没过节费,二没购物卡。
为了笼络人心,部门领导象征性地发放一些物丰价廉的商品:花生、瓜子、方便面、酱菜等,仿佛打发马路上的乞丐。
在临时工的眼里,在单位熬到聘用制就是八辈子烧高香的喜事了。
《非诚勿扰》的节目主持人孟非曾提及:过节领带鱼,标志着我成为电视台的正式工。一语道尽孟非当年在电视台当临时工打杂的心酸。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有两位同事,与我同年参加工作,在单位工作了两年,先后跳槽去了水利局和市政府,搞得老总措手不及。
说白了,人家不过是在这里过渡,拿单位当跳板,早晚要远走高飞的。
有人问:面子就那么重要吗?
怎么说呢,对于一个不够宽容的三四线城市,对于一个人情大于才华的地方来说,面子比里子重要。
行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抛下面子走南闯北的同事也有,占的份额却很少,不亚于凤毛麟角。
更多的人恋着单位的福利待遇,年轻时在这里供房子、供车子、养孩子,年老时在这里养老、养病。
行业不景气了,创收任务又重,再光鲜再体面的单位都留不住人,尤其是新人流失率非常高,都跳槽到其他行业搞宣传了。
连一把手都惋惜:都忙活着去赚钱,都没有人静下心来写稿子了!
喜欢我的文章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