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我用25年见证一个行业,从如日中天到江河日下

情感   2025-02-03 07:43   山东  
     
这一年,只做了一件事:活着
作者:徐俊霞
公众号:齐鲁海风
01
乙巳蛇年春节最火的莫过于“DeepSeek”,人人下载其App,答疑解惑。
深圳坪山区投入29名机器人,担任街道的保洁和保安工作,承担了71%的人力工作。
上海开了一家人工智能医院,42个机器人医生上岗,负责21个科室,诊断300多种疾病;24小时工作,每天接待3000多人。
人类和机器人一起工作的时代呼啸而来!
还有什么工作是智能机器人做不了的?还有什么工种是智能机器人代替不了的?
前年,我第一次听到江苏某地的一位报社编辑吐槽当地的报社和电视台合并,还很惊讶。
这两年,地市党报和广电系统合并,成立融媒体的越来越多。
屈指算来,我在媒体行业工作了25年,前十年在本地发展,十年后向外发展。
2000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入媒体深似海。
进纸媒之前,我考过市电视台的播音主持,无意中得知广电系统的职工都有广告创收任务。
老天没有赏我播音主持这碗饭,我进了纸媒,先后在省报,地方报历练。
2001年10月,我从省报跳槽到市报,单位副刊扩版,面向社会招兵买马。
那会儿,传统媒体门庭若市。
各个县城各家企业搞宣传写材料的年轻人,各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来市级媒体报名考试的人特别多。
老家县城一位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的小伙,笔试,面试都过了,最后还是放弃不了公务员身份。
从体制内下海是需要勇气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舍得抛弃身份去“打工”。
一位早我一年参加工作的女同事告诉我:单位解决不了编制,某某96年从部队转业回来,一直是聘用制。
老总第一次招兵买马还是笼络了一些人才,其中有几个笔杆子文章写的不错,除了本职工作,还写些小说之类。
几个月后,同事中间,有寻到更好的出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也有没有通过试用期去其他单位搞宣传的。
2008年,单位从集团独立出来,有了独立刊号,再一次招兵买马。
老总亲自带队去省属院校参加校招,颇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气势。
那几年,报纸,杂志等纸媒迎来了黄金时代。
单位里,部门越分越细,版面丰富多样,尤其是经营部门越来越多,你追我赶,蒸蒸日上。
广告部,专题部,小记者部,老年俱乐部,旅行社,商贸部…… 换汤不换药,都是搞钱。
省报在地方上摊子铺的越来越大,扩张的也很厉害。
市场竞争白热化。
2016年,自媒体兴起,传统媒体一年不如一年。
老总感叹:大家都一门心思创收,忙着挣钱,都没有人静下心来写文章了。
单位早就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财务自收自支。
各个部门每个职员都有创收任务,尝到了挣钱的甜头,谁还愿意吭哧吭哧的写文章?
码字赚钱多辛苦,耗费体力脑力,远不如广告和发行创收来得容易,来得实惠。
随着行业不景气,创收越来越难,任务越来越重,单位人才流失率越来越高。
良禽择木而栖。
这世上哪儿有一劳永逸,旱涝保收的工作?最大的稳定就是不稳定。
02
混迹媒体二十多年,见证了行业的兴衰,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我刚参加工作的头两年,每个月的薪水不过维持温饱。
弹丸之城,官僚,拖拉,工作还是很难开展的。
接下来满打满算有两年,收入还不错,单位附近有一家建行网点,我每个月开了工资就去网点存一笔定期。
每次见了我,银行经理脸上的笑容比我都多。
一位同事和我从互不对付到钦佩不已:你赚到了第一桶金。
那会儿,我拿的并不是一家单位的效益工资,短短几年时间,在圈子里小有名气。
三四线城市,公司代理制并不成熟,只要你能和一把手谈下来,个人就可以代理各大媒体的业务。
说实话,我这人性格很内向,并不擅长与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
业余时间,我到各家企业锻炼,尝试转型。
解决了温饱,就想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
给一家老企业负责了几年宣传策划,给企业吹牛,写材料写到吐血。
那几年,地产行业火爆,外来和尚蜂拥而至。
这家企业也分了一杯羹,涉足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住宅,旅游地产。
2008年春天,我在山师进修外语。那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512汶川大地震,奥运会在北京召开……
2009年,我又一次转型了,立足本地,向外发展,给全国各地的报刊供稿。
从写生活类的文章到写情感,亲子教育,职场管理……
市场化写作和本土写作,公文写作,材料写作完全不一样。
2012年,我陆续在一些省市报刊开专栏,接约稿接到手软。
内容至上的时代,副刊和时评是一家报纸的灵魂,一位编辑朋友自信满满地说:我们报社不差钱。
一个人的发展与成就,总是离不开她所处的时代。
2016年,自媒体一度成为风口,传统媒体式微。
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我写书评出了几篇爆文:《人民的名义》折射婚姻百态:你的婚姻是哪一种
以《人民的名义》发问:情商,你用对地方了吗
广州一位编辑朋友说:文章太火了,我们主编本想用在杂志上,可网上的阅读量太高了。
自媒体冲击下,报纸,杂志等纸媒被挤兑的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
除了一些硬性摊派,强行征订的报刊,晚报,早报,都市报等面向市场、面向平民百姓的报纸都发行不下去了。
上海一位报社编辑说:入职那天,我以为能在单位干到退休,没想到中途就下岗。
与我同年参加工作的同事,比我早参加工作的同事,都干够了。
干一行,爱一行演变成干一行,恨一行。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一个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遍布大街小巷的报刊亭,仿佛一夕之间就消失了。
一位退休的阿姨每年有几百元订阅费,年年订阅当地晚报,平日里从来都不看,年底卖废品。
报纸没有读者,电视没有观众。
眨眼间,就到了2025年,智能机器人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各地市媒体融合大势所趋,金融业繁荣不再,地产业朝不保夕……
曾经如日中天的行业,如今一个个日薄西山!
喜欢我的文章点个“在看”

齐鲁海风
徐俊霞的原创公号,有人说是毒鸡汤,有人说是正能量,你说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