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老百姓的钱,办老百姓的事—是官不是官,是人不是人

情感   2025-01-23 07:04   山东  

妈妈闭着眼睛嫁给了爸爸,50年
是谁制造了老百姓的困难?!—是官不是官,是人不是人
作者:徐俊霞
公众号:齐鲁海风

同学在上海工作多年,有房有车,一家四口的户籍在老家农村。
她一直想把读小学的儿子从上海转到老家市里上学,孩子早晚要回户籍地参加高考。
前些年,市里落户政策苛刻,名下有房产,孩子上公立学校,父母还得有五年社保缴纳证明。
自去年,市里落户政策放开,租房就可以落户,可谓“零门槛”。
同学由衷地说:南方也放开了,除了一线城市落户还有些条条框框,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落户门槛都低了。
城市敞开怀抱欢迎您,无疑是老百姓的福音。
01
中午正吃着饭,发小心急火燎的打来电话:我想把户口落在新房这边,我的户口找不着了。
我非常纳闷:你不知道自己的户口在哪儿?当初结婚的时候没用户口本吗?
发小说:没用,结婚的时候用的身份证,婚后户口也没往婆家迁。
我想了想:你到镇派出所户籍科,让户籍警帮你找找。
两年前,发小从上海回老家发展,今年,想稳定下来,在市里购置了一套二手房。
不动产证拿到了,户口找不到了。
说来,那还是90年代初,非农业户口非常吃香,考学,招工都有优惠政策。
街上一位乡亲在镇上工作,发小和几个小伙伴的父母都托他给孩子办理镇上的非农业户口,费用万元左右。
在那个万元户都物以稀为贵的年代,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那个镇上的乡亲狠狠赚了几笔。
我家的一位亲戚一家五口人,只有他自己是非农业户口,妻子和三个儿女一直是农业户口。
亲戚做人耿直,不屑于托关系送礼,一直没有等来“农转非”政策,他的三个儿女直到结婚成家,都是农业户口。
办理了非农业户口,就失去了田地。
那会儿,种地很辛苦,播种,浇水,施肥,收割都是人工作业,还要交提留。
非农业户口中考可以考技校,中专,录取分数低。
发小中考后,去了省里一所卫校读书。其他的小伙伴有的读了师范中专,有的在街面上做生意。
街面上人均一亩一分地,年轻人生钱的门路多,压根看不上那一亩一分地。
发小毕业后,在乡卫生院工作。几年后,她结婚生子,从卫生院辞职,到南方谋生。
行业不景气了,发小又回老家发展。这两年,她卖过保险,开过店,干过个体,做过销售。
几天后,发小告诉我:户口在镇上找到了,挂的空户。
如今,城乡一体化,城市和农村人口都是居民户口,没有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在城里落户越来越容易。
这些年,“农转非”带给她的便利除了考学,似乎没有其他便利。
02
90年代中期,我在县里读高中,班上有几个同学都买了市里的非农业户口。
一位同学在市里有亲戚,读初中的时候,父母就托亲戚把她和弟弟妹妹的户口都办到了市里。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高二分文理科前,班上先后有三个女生辍学去市里读技校。
这几个女生都有市里的非农业户口,读技校都不需要考试。
技校毕业后,几个女生进服装厂工作。
90年代末,工厂倒闭,工人下岗。
几个女生开始到市场上找工作,技校的学历不够看的,打工不如当个小老板。
有的开超市,有的开电脑店,有的开夫妻店……
其中一个同学婆家在农村,一胎是女孩,公公婆婆催着她生二胎。
那时候,二胎政策还没有全面放开,她和老公都出生在多子女家庭。
而且她是非农业户口,也不符合农村的生育政策:第一胎是女孩,母亲到了一定的年龄,可以生育二胎。
有需求就有市场。
她和家人又托关系送礼,把城里的户口迁回农村,落户到婆家。
谁诚想,户口从城市迁回农村,想生育二胎也没有那么容易,需要落户几年后才能办二胎准生证。
她和家人在老家又开始新一轮的请客送礼。
有钱能开路,无钱路不通。
她儿子出生后第二年,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取消,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打破了户籍壁垒。
为了户口,为了二胎,折腾来折腾去。
我笑话她:都是钱烧的。
县官不如现管。
她的亲戚本事再大,打点各个系统的人脉关系都需要花钱,有些费用是明文规定的明规则,有些费用是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03
2000年,我参加工作,业余时间,我经常到一家书屋看书。
店员小悦是老板夫妇的侄女,初中没有毕业就到城市谋生了。
小悦住在姑姑家,先是帮姑姑带孩子,小表弟上幼儿园后,姑父开了这家书屋,她又帮着照看店面。
她不喜欢看书,喜欢和顾客聊天拉呱。
别看小悦无一技之长,却讲究穿,追求名牌。
她姑姑批评她:吃饭穿衣量家当,你挣个三瓜两枣,花钱大手大脚。
常去书屋看书的有一个在律所工作的女孩,是小悦的初中同学。虽然是中专毕业,收入却不低。
小悦的着装经常参照她的同学,衣服,鞋子都向同学看齐。
工作,收入,模样,那个同学样样比她强,唯有一样:户口还在农村。
小悦的户口早在姑父的帮助下迁到了市里。
她姑父在区委工作,是个头脑非常灵活的人,八小时之外不闲着,书屋生意不景气后,他又加盟网站拓展地方业务。
那个同学托小悦的姑父办理市里的非农业户口,缴纳了一笔不菲的费用,那笔费用是当时一个工薪层一年的工资。
当时,我有位同学在省城读了五年中专,毕业的时候,学校让交三万元城市增容费,落户省城。
出身乡下的同学交不起,只能自主择业,四处奔波。
2004年,种庄稼有粮食直补,2006年,农村取消农业税。
小悦已经结婚了,老公先是在工厂上班,后从工厂下岗,两口子在城市里自谋职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一时间,农村户口成了香饽饽。
政策利好,农民种地不交税了,还有补贴,土地流转,租金不菲。公公婆婆愿意种地,愿意收租,小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又把户口迁回农村。
清朝官员和坤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不是要你的钱,是拿你的钱办你的事。
拿老百姓的钱办老百姓的事,不愧是和坤,把收钱办事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喜欢我的文章点个“在看”

齐鲁海风
徐俊霞的原创公号,有人说是毒鸡汤,有人说是正能量,你说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