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教育600年:余论
文:李亚遨
昨晚(7月17日晚),王琛发教授在林连玉纪念馆的专题讲座《马来西亚华文教育600年:历史定位的迷与思》,主讲人提及2015年林连玉精神奖得奖人郑良树教授在颁奖典礼会上发表的这篇得奖感言〈一部四百年的华教史〉。
已经是近十年前的事情了,知道这件事的人应该不多了。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这是郑教授大去前一年写的,读之可以感受郑教授对华文教育的深情与执着,也让大家亲睹郑教授的珍贵手稿。
郑良树撰写的《一部四百年的华教史》原文如下:
一部四百年的华教史,是华族落地生根的辛酸血泪史。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献文子盖了一所大房子,落成时,臣子们都前往道贺,只有一个老臣叫张老的,见了献文子就讥刺地说:“多么美丽的房子呀!多么伟大的房子呀!今后你就在这所大房子内办理红、白的大事;你在这里办理祭祀祖先,在这里举行拜奠典礼,办理你们的丧事!”献文子听了之后,高声地响应说:“我能够在这里哭泣着祭祀祖先,能够在这里严肃地办理各种喜事及丧事,集合国人在一起,这表示我能够善始善终,对全国百姓及祖先有所交代!”后人因此说张老贺词中饱含深意,而献文子却善于祈福赞美。
是的,我们四百年老店的华文教育,正像献文子的大房子一样,多么伟大,多么庄严,而且一代比一代更有发展。尽管有人老是怀疑我们,一份一份教育报告书,一道一道教育政策和法令,把我们逼迫到灭亡的墙角去,但是我们依然奋力地生存下去,一代传一代,永远不退缩,就像献文子的大房子一样。
由于健康欠佳,郑良树教授未能出席2015年林连玉精神奖颁奖典礼,他的得奖感言由安焕然博士代读。安博士当时是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兼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郑良树教授的珍贵笔迹,2015年11月11日
【按:2015年起,是马来西亚涉猎华教史学者开始不满意旧有华教历史思考限制,提出最多挑战观点的一年】
这一年,王琛发于9月17日受青云亭邀请,主讲《青云亭祭祀与南明遗民的南海》,他从阅读马国档案馆引进的《历代宝案》,结合《明实录》等文献,还有讨论当时《大明历》通行,提出中华语言作为官方外交文书,以及礼部典章制度影响各国,是需要有教有学的过程,不迟于15世纪。
随着,郑良树教授在当年林连玉精神奨颁奖礼的先后,也一再提出马来亚华教史,应上溯四百年前,肯定了本土华人社群自身创办教育的机构与活动,至少四百年有据可考的。
王琛发在受着郑教授的说法鼓舞,从2016年开始在中国申报相关研究项目,完善他于2010年6月1日在漳州市图书馆的公共演讲。在2010年这次讲题《清末民初新民教育对马来亚华人意识的影响》,王琛发曾就南洋屡有排华后的情况,回应说真实的历史应是:”你去看马六甲这些从神庙到墓地的碑刻,从用字措词到书法的造诣都是不差的,怎能说那个时候没有教育呢?肯定那个时候有读书人,也有人教书,也有人传诵文字,要不然,中国他回不去,台湾他去不了,散居东南亚各处的华人聚落,谁教谁写字啊?那系列碑文,不就证明肯定有中文教育的存在吗?只是我们现有的中文教育资料,最早的是洋人的资料。所以我说从文献来看当地华文教育历史,洋人赢了,从实物来看历史,我们早有汉文教育。从我们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制度来看历史,我们至少传承下去墓碑的写法和庙宇念经的能力;从民族方向看历史,我们这还是要保留文化,是在“他人”的土地上能力有限而顽强地传承。(全文见:https://llgcultural.com/210)此后,王琛发在各处的演讲与发表文字,都一再以马中两国互比,指出师徒制的私塾结合科举,是有系统有制度;承认不承认这个完整教育体系,是个话语权的问题(参见:http://www.rjwm.sdu.edu.cn/info/1022/1231.htm)。
2015年9月17日受青云亭邀请,王琛发教授主讲《青云亭祭祀与南明遗民的南海》
随着讨论华文是否曾作为对外官方语言,仍至历朝礼仪典章是否曾作为马来各邦对外交流的学习需要,还有讨论当地华人是否四百年前已开始本土社群内部教育,对过去以“五福书院”作为“私塾“的二百年说,还有“五福书院”的真正性质,也随着先前郑良树、郑永美,再接着有王琛发尾随,提出否定说,从2016年开始引发许多争议,真理越辩越明。
李亚遨:马来西亚林连玉基金义务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