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的许若晴同学
在本次“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中
获得高校组亚军
同行不孤独 宪法有温度
“阿姨阿姨,我今年本科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您有什么好的工作渠道推荐给我吗?”
“周姐,两险补贴的申请表我填好了,麻烦你帮我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哎老周,上个月说交那医疗保险我给忘了,现在补上还来得及不?”
刚才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是我妈妈每天工作场景的真实写照。她在退休前是一名社区的劳动保障员。我国宪法重视对于劳动权的保护,因此就有了劳动保障员这类工作岗位。
在我印象里,这份工作有些孤独,因为妈妈总是一个人来去匆匆,每天奔波于社区和各种政府机关之间,有接不完的电话,解答不完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甚至有时深夜还在独自做表格、查资料。所以去年年底妈妈退休我很高兴,她终于有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了。但是妈妈却说她从不觉得这份工作是孤独的,能够帮助身边人解决问题、维护劳动权益,让她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心与心之间的沟通。
在她这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有一件事让她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2018年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一位外来务工的大叔敲开办公室的门,他的肩上还落着雨雪,眼神中满是疲惫。“老妹儿,工地老板好几个月了也不给发工资,眼看马上就该回家过年了,我实在不知道该咋办了。”了解大叔的情况后,妈妈那几天只要一回到家就戴起老花镜,翻开劳动法,坐在电脑前查找司法解释、典型案例。不厌其烦地给大叔讲解劳动仲裁和诉讼的具体流程,带着他到当地人力资源保障局反映情况。其实作为女儿来说,虽然知道这是妈妈的工作,但看她这么忙碌难免心疼,所以那时也曾劝她,这样的欠薪问题应该交给那些大律师、大法官来解决,您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劳动保障员,何必非要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劳心费力呢?妈妈的回答令我至今难忘,她说,宪法和法律再完善,也是靠人来实施的。她们这些基层工作者,就是大家依法维权路上的第一个引路人。
后来在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帮助下,经过多次协调,大叔终于要回了他应得的工资。在回社区的路上,大叔不停地表达感谢,说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在外务工,能有人帮他解决问题,心里感觉特别温暖。妈妈说:“害,没有哪个劳动者是孤零零的,法律永远是咱们老百姓的后盾。”(宪法就像一盏明灯,温暖了那个寒冷的冬天,也照亮了大叔回家过年的路。)
从宪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的条文,再到依据宪法制定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劳动保障体系。劳动者在遇到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始终有全面的制度保护。
比如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当有一天离开校园走进职场,靠自己的劳动独立打拼的时候,宪法就是我们身边保驾护航的卫士。劳动者的休息权、妇女的平等权,这些劳动者的基本权利,都被载入了根本大法,是宪法保护的对象。所以,不让休假?加班没有薪资?女性就业歧视?这些宪法面前通通都不允许!
马克思曾经在构想共产主义社会时做出一个论断:劳动,是人的第一需求。它既是个人获取生活资料的需求,也是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让劳动争议的解决有法可依、让劳动权益受到合理保护,不仅让公民生活的需要得到保障,更让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更有尊严。千千万万像妈妈一样的劳动保障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守护着劳动者的尊严,宪法的尊严,由此践行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我的妈妈,作为一名社区的劳动保障员,保障着每位社区居民的权利;
宪法,作为其他所有法律的妈妈,保护着我们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宪法就像一束光,平等温暖着所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劳动者,有情有温度。而每一个受到宪法保护的劳动者,也必将为人民的宪法注入无限的活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就在前段时间,妈妈又受邀作为志愿者参加了社区的特别宣讲活动。活动结束后,一个熟悉的面孔又出现在了她面前:“阿姨阿姨,谢谢您上次给我推荐的就业公众号,我在上面找到工作了!”
本期内容由
天津生活广播
天津市教委法制处
共同制作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收听
工作日上午11点30分-12点30分
天津生活广播《法律与生活》节目
长按小程序码听直播听回放
-END-
新媒体编辑丨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