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正黄旗下
清朝主要的官方印章,一般有满汉两种文字。重要的文件、匾额使用满汉双文书写,涉及北部边疆的要件使用满蒙汉或满蒙文字书写。清朝官方使用多种文字,尊重多民族文化,尊重儒释道文化信仰,反映出清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各民族同胞和睦相处。清朝文化繁荣,是各民族携手共同努力的结果。
清朝对于长城的态度,反映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进程,这其中蕴含的味道十分美好。清朝时期,由于国家实力的增强和版图的扩展,长城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效。清朝的版图扩展到了长城以北的许多地区,因此长城的规模建造也宣告了终止。从清朝开始,长城成为了北方的景观,成为了历史文化建筑,没有了防御与军事职能。
现在人们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在一段时期内,明长城有效的抵御了北方蒙古族、满族的侵扰,特别是在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全长万余里,历时近二百年修筑而成。明长城在建筑技术上达到了历代长城的顶峰,具有雄伟、坚固的特点。明长城沿线设立了卫所、驻守军队并开展了屯田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明长城虽然是古代中原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体现了中原民族的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向心凝聚力,但也造成了长城内外文化的隔阂。不过,坚固的长城还是没有抵御住北方蒙古族、满族的到来。早在1644年之前,清军就曾多次到达北京周边地区。
明朝数代经营长城,最终还难逃灭亡的命运。据说明朝的全部兵力大约是三百多万人,仅长城沿线卫所兵就有两百万之多,但这些兵并没有什么战斗力。老话说:“天下得失,在德不在险。”清朝才小几十万八旗子弟,兵力不足明军的零头,但清朝三百年面对内忧外患却基本维持下来了,依靠的并不是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