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呐喊与贡献

文摘   2024-11-07 09:58   天津  

撰稿:李氏族人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代表作有《俗世奇人》、《珍珠鸟》、《神鞭》等,这些作品深入挖掘生活底蕴,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广受读者喜爱。除此之外,他的《铺花的歧路》、《雕花烟斗》、《三寸金莲》等代表作品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其文化写作的重要篇章。

冯骥才认为,写作是一种精神生活,写作的根本是立足生命、创造生命、延续生命,他非常享受这种精神生活。

冯骥才被称为中国非遗保护第一人,他倡导并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积极推动国家的非遗保护工作,创立了我国第一家公益性非公募基金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冯骥才关心少数民族文化,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冯骥才立即向国家提出,要紧急抢救羌族文化遗产,并亲自带领专家团队到四川灾区调研,记录、整理羌族文化遗产。

冯骥才认为,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遍布全国,经济多样,生存环境各异,社会历史阶段和经济发展基础不一,其文化底蕴深厚,特征独具,相互迥异,夺目迷人。少数民族为灿烂多姿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也是各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他们的身份与独自的民族精神之所在。冯骥才认为,列入非遗名录不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结束,而是保护工作的开始

冯骥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非遗保护贡献和文化教育努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冯骥才多次获得中华文化人物和国家的文化奖项;2018年,他被授予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

滨海满族
发布满族文化新闻资讯,发表满族历史评论文章,关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满族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