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连载丨桥梁微技术263-基于midas Civil非对称弯曲应力的讨论

文摘   2024-11-24 20:31   辽宁  

一、基于midas Civil非对称弯曲应力的讨论

本文依托于midas Civil程序来讨论一种力学现象。弯曲是结构中最常见的受力行为,有关弯曲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也非常清晰,如弯曲应力一般采用如下公式(1)进行计算。

这在Civil程序中也非常容易校核和验证,而本次我们讨论一种非常规截面梁的弯曲行为。所建立模型截面如图1所示,采用某角钢截面。

1角钢截面尺寸

建立简支梁模型,采用梁单元进行模拟。梁长为5m,梁上定义10KN/m的均布荷载,如图2所示。

2梁单元模型

查看跨中梁单元i端应力的分析结果如下。

3梁单元应力结果

这通过公式(1)也非常容易验证,截面的中性轴位置及截面角点距中性轴的距离和截面特性如图所示(单位mm)。

4截面中性轴及角点位置

5角钢截面特性

提取模型弯矩M=30000000N.mm,带入公式(1),可得到截面角点应力计算如下。可见,与程序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midas Civil程序中,查看梁单元应力的方法分别包括:梁单元应力(图)、梁单元应力(PSC)、梁单元详细分析等”。其中梁单元应力(PSC)仅用于查看混凝土设计截面的应力,可额外输出扭转剪应力,主拉压应力等。其截面角点应力与梁单元应力一致。本文我们重点查看梁单元详细分析结果。

6梁单元详细分析

仍查看模型跨中单元应力,如图7(a)。发现截面角点应力与梁单元应力结果差异很大,2号点应力甚至符号都发生了变化,如图7(b)。那么如果来解释这个现象呢?

(a)梁单元详细分析应力

b)应力对比

7梁单元详细分析结果

1.非对称弯曲现象及计算原理

上述梁单元应力分析中,我们计算的前提为截面中性轴与荷载作用方向垂直,即认为截面中性轴为一水平轴。而这一假定是有条件的,即截面必须沿荷载作用平面对称。当截面为非对称截面时,弯曲应力计算公式(1)将不再适用。

也就是说,当截面沿荷载作用平面为非对称时,Civil的梁单元应力分析结果是不再适用的。此时,截面的中性轴与荷载作用方向将不再垂直,结构发生斜弯曲,并产生面外变形。

为了让大家能直观的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通过板单元对上述模型重新进行了模拟。边界条件一致,在杆件两端截面形心位置沿XZ平面添加一对力偶,并修改单元类型为板单元,如图所示。

8板单元模型

在平面内力偶作用下,查看模型变形如图。

a)平面图

b)侧视图

9板单元模型变形结果

通过变形可以看到,在平面力偶作用下,结构除产生竖向弯曲变形外,同时还产生了面外的弯曲变形。可见,通过板壳或实体单元对结构进行模拟时,可以很好的分析出构件的斜弯曲现象。

因此,梁单元详细分析应力其实是考虑了构件斜弯曲的应力分析结果。那么梁单元的斜弯曲应力是如何计算的呢?

材料力学教材中其实对这种现象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说明,由于篇幅限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本文不再引用,直接给出最终的斜弯曲应力计算公式[1]

其中Izy为截面的惯性积。惯性积对我们来讲往往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且Civil的截面特性中并没有此项内容的输出。而SPC(截面特性计算器)工具中却对该项进行了计算,我们对上述模型建立了SPC截面,并进行了截面特性值的计算,如图。

10 SPC截面特性值

其中Ixy即为截面的惯性积。为了验证Civil “梁单元详细分析”的应力结果,我们采用公式(2)对上述模型的斜弯曲应力进行了计算,将内力值及截面特性带入到公式(2)。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展示截面角点1的计算过程,如下。


1斜弯曲应力计算结果

可见,与“梁单元详细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如下公式(3)计算非对称截面弯曲时中性轴与X的夹角。带入截面内力及截面特性值,计算过程如下。

即可得到中性轴与X轴夹角为θ=17.64°,如图11所示。

11斜弯曲中性轴位置

可见12号角点分别在中性轴的两侧,因此,二者的应力符号是相反的,这与梁单元应力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我们对上文中的板单元模型施加与梁单元同样的荷载,对比板单元应力与斜弯曲公式应力结果,如图13所示。

12板单元应力

13斜弯曲公式与板单元结果对比

可见,斜弯曲应力公式的计算结果与板单元应力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公式算法与“梁单元详细分析”应力的结果还是比较可靠的。

此外,对于斜弯曲应力还有另一种算法,即计算得到中性轴角度后,将竖向荷载向中性轴的垂直方向投影,并计算截面绕中性轴方向的惯性矩及角点距中性轴的距离,即可按平面弯曲应力计算其角点应力,如图14

14荷载向中性轴垂直方向投影

或者采用程序求解,通过SPC工具建立如图15所示截面方向,计算荷载投影值并施加于模型的Z轴方向,直接分析读取梁单元应力即可。

15截面角点坐标

16梁单元应力

可见,梁单元应力结果与上文的斜弯曲应力结果一致。

2.惯性积与截面主惯性轴

由于我们对惯性积的概念可能相对比较陌生,因此,本文计划进一步讨论关于惯性积的相关问题。

首先,惯性积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有如下基本性质:

1)截面的惯性积是基于相互垂直的一对坐标轴定义的。

2)惯性积的数值可正可负,也可为零。若一对坐标轴中有一轴为截面的对称轴,则截面对该坐标轴的惯性积必为零。反之则不成立。即截面的惯性积为零,该截面不一定相对于某一轴对称。

可见,当截面沿坐标的某一轴对称时,如常见的“工形”、“T形”等截面,则该截面的惯性积必为零。而当惯性积为零时,则公式(2)将退化为公式(1),变成平面内弯曲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对称截面无需考虑斜弯曲的基本原理。

那么,所有非对称截面都存在斜弯曲现象吗?

如果截面沿某轴的惯性积为零,即使该轴并非该截面对称轴,则截面绕该轴的弯曲仍然是平面内弯曲问题。我们将该轴称之为截面的主惯性轴。

主惯性轴方向可以按下述的推导过程计算。如下公式(5)为惯性积的转轴公式[2]

其中Ix1y1为与XY坐标系成任意角度的坐标轴惯性积,令Ix1y1=0,则可以求解出使截面惯性积为零时的中性轴方向,即主惯性轴方向。

移项即可得到公式(6),并带入上文的截面特性值,如下。

即可得到α=21.22°,截面主惯性轴方向如图。

17主惯性轴方向

当截面绕主惯性轴弯曲时,将发生面内弯曲而不会产生斜弯曲。其应力可按平面内弯曲应力公式(1)进行计算。

为了验证该现象,我们将板单元模型绕X轴旋转了21.22°(主惯性轴方向),平面力偶方向不变,如图18

18旋转后的板单元模型

接着查看模型的变形结果,如图19所示。

a)平面图

b)侧视图

19板单元模型变形

可见,构件绕主惯性轴发生了平面内弯曲,并未产生面外变形。公式(6)对于主惯性轴的计算是比较准确的。

3.非对称弯曲应力对结构分析的影响

通过上文的讨论可知,非对称截面在荷载作用下往往会产生斜弯曲变形,且平面弯曲应力公式将不再适用。这也是土木工程结构中大部分的梁构件都采用对称截面的原因之一。

而并非所有的梁构件截面都是完全对称的。以桥梁结构为例,桥梁上部结构中,边梁截面往往是非对称的,如预制混凝土小箱梁、T梁、分离式截面钢箱梁等,如图20

20钢箱梁断面

而桥梁结构的应力我们都是默认按平面弯曲应力计算的,那会对应力计算带来多大影响呢?我们对上图20的钢箱边梁按斜弯曲公式(3)计算其中性轴与x轴的夹角,得到的计算结果是不到。因此这种影响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同时桥梁主梁往往通过各种横向联系进行约束,这基本限制了梁体的面外变形,因此桥梁主体结构是不需要考虑斜弯曲影响的。

除梁式结构外,另一种可能存在斜弯曲行为的是桁架结构,某些桁架结构中有大量的腹杆采用非对称截面。理论计算时,一般假定桁架梁是理想的桁架模型,杆件假定为只受拉压的二力杆,但事实并非如此,桁架结构的节点几乎接近刚性,因此,腹杆也将存在弯矩,此时,需要额外关注腹杆的斜弯曲应力问题。

另外,施工临时结构中斜弯曲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如以某钢栈桥为例。如下图21的栈桥结构中,横向支撑架截面为角钢,属于非对称截面。

21钢栈桥模型

支撑架在强度组合下,其最大梁单元应力为118.2Mpa

22支撑架梁单元应力

而查看梁单元详细分析结果,考虑其斜弯曲影响后,在单元的同样位置产生的应力为129.6Mpa,相对于梁单元应力增大了约10Mpa

23梁单元详细分析应力

因此,当非对称截面应力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应力时,建议额外关注其斜弯曲应力结果,可能存在应力超限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孙训方 材料力学Ⅱ第五版

[2]孙训方 材料力学I第五版




MIDAS迈达斯官方平台
这里是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的官方微信平台,midas系列软件最新动向,公司最新活动,业界关注热点将汇聚于此。 同时也欢迎全国的midas用户在此与我们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