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校区域分布呈现“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为疏解城市功能,在所辖周边县域建立大学城或科教园区。
北京高校外迁,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腾退,陆续在沙河、良乡大学城建起新校区,或扩散到通州、大兴、怀柔、顺义等外围郊区。
武汉的高校,则开始集体“逃离”省会。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武汉已经先后有20所大学在鄂州、黄冈、襄阳、黄石、咸宁、孝感等地建立了校区。
在城市核心区土地稀缺的背景下,西安高校外迁也成趋势。2024年底,西北大学发布了《西北大学校区总体规划服务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显示,备受关注的西北大学新校区选址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有望与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校区、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为邻。西北工业大学也传出要建新校区的消息。
有媒体统计,随着各大院校纷纷“出城”,拥有百万学子的西安,大学城数量已达8个,主要分布在西安的周边,原来的老校区基本上用作研究生院或部分学校使用。
名校外迁的例子,重庆也正在发生。据重科城微报消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将在2025年完成搬迁。老校区电气工程学院、输变电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将搬迁到新校区(虎溪校区)。
根据计划,后续搬迁工作将持续到2027年12月,原则上除必须保留的设备外,全部搬迁。完成全部搬迁后,意味着重庆大学的主体全部迁入科学城核心区。
高校整体外迁或在大学城建新校区,意义不仅是校园面积扩大、教学设施及学生宿舍等硬件条件的改善。大学城因其集聚性也促进了各校学术资源、公共资源共享。但校园从城内搬到配套设施尚不甚完备的“郊区”“县城”,也会给教职工、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便。
麦可思研究曾发起投票,询问若大学外迁,教师认为学校最需妥善安排的事项是什么?共有500余名读者参与答题。“临时住宿与过渡性住房”“通勤车设置与路线优化”“教职工子女教育”获得票数最多。
房子、车子、孩子,这些与教师个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事项,如果校方前期的规划中安排不当,很可能引发教师们的抵触情绪。
多年前某211高校要将办学主体从省会迁出,落户周边城市新校区。但一些老师因为“到省里开会不方便、工作地太远、无法照顾家庭和孩子”,不愿意搬离。
对此,时任党委书记在搬迁动员中表示:“大学不是为了老师的孩子读小学开的……你不能把你的家庭生活、无法照顾家人和孩子作为第一选择”,最终化解了主校区6年未搬迁的难题。
但对于以上言论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如果学校搬迁新校区,肯定会影响到家庭,终究绝大部分老师是没有财力在新校区边上再买一套房子的。”
大学校区外迁带给教师的难处不只是通勤时间长,还有更多延伸出的问题需要考量。
比如在网上还有教师抱怨,校区太远,学校会安排校车。但对本不用坐班的大学教师而言,个人时间安排就不再灵活。自己开车去学校也可以,但如果期间遇到堵车等交通问题上课迟到,又会被记上一笔教学事故,得不偿失。
至于教师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我们也在网上教师群体的交流中看到一些解决方案。
比如如果教师需要在较偏远的校区上课,可以在排课时将课程集中在一周内的几天,尽量减少他们来回奔波之苦。
再比如教师们最关注的“临时住宿与过渡性住房”,一些学校也出台了相关规定。
陕西理工大学为方便北校区上课教职工的工作,解决上课教师休息问题,专门设置了教师临时休息用房,配备有简单生活家具,仅限在北校区全天承担教学任务且在北校区无住房的教师申请使用,不收取房租。房屋使用时间按教师课表安排的上课时间核准。
景德镇陶瓷大学提供的过渡房主要用于在景德镇市市区内无住房或住房离学校较远(超过30公里)的新入职教职工或临时住房困难教职工过渡居住。过渡房居住时间满3年,若有特殊情况可不间隔申请延期一次,不超过2年。在首次申请及延期申请批准期限内,不收取过渡房使用租金。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成都体育学院、兰州工业学院启动整体搬迁。
搬迁前夕,成都体育学院开展了过渡期临时住宿需求、交通车始发站点需求线上调查,拟为教职工提供临时住宿场所、交通车,满足教职工住宿需求和通勤需要。
兰州工业学院召开新校区搬迁工作教职工和青年代表座谈会,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从子女教育、通勤保障、教师住宿、餐饮服务、排课管理等方面,系统回应了教职工代表的诉求和意见。
搬迁前与教职工、学生充分沟通,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更利于高校的搬迁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
☞回复“蓝皮书”,可获取2024年最新就业蓝皮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