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西北大学-陕西省森工医院医教研合作签约暨西北大学附属森工医院揭牌仪式在陕西省森工医院举行。西北大学党委书记蒋林在讲话中表示,医教融合是高校医学学科建设必由之路,……也是全面落实国家不断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实践、新探索。
2024年12月4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分别签署了共建协议。
根据协议,天津市人民医院将成为南开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并更名为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将成为天津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并更名为天津大学中心医院。这两项合作旨在加强医教协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为两所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注入新动力。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学“牵手”附属医院已呈现出一种增长态势。
近年来,多地的多所医院已陆续成建制划转至大学,成为高校直属附属医院,并更名为“大学附属医院”。
福建省委编办2024年5月27日发布一则消息提到,经报省委编委同意,省委编办批复福州大学设立医学院,并将省立医院、省急救中心成建制划转至福州大学。据悉,福建省立医院成建制划转福州大学后,作为福州大学所属事业单位,并更名为“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保留“福建省立医院”牌子。
2023年12月,大学城医院正式划转至贵州中医药大学,并于2024年1月顺利完成划转交接工作。2024年5月13日,贵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医院(贵安新区大学城医院)正式开诊。
2023年6月,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划转暨西北大学第一医院揭牌仪式举行。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军林宣读了相关通知——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由省卫生健康委整建制划转至西北大学,更名为西北大学第一医院。
高校“牵手”医院的案例,更早的还有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划转为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划为海南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重庆涪陵中心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等等。
高校新添附属医院的目的涵盖了推动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的融合、提升医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促进医教协同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
按照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与趋势,高校若没有好的附属医院,很难建设一流的医学院(部)。
2024年5月,致力于打造专业的中国医学院校排行榜的“医学界”公众号发布“2024年中国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从人才培养、教育资源、科学研究、临床实力、行业声誉五个维度对中国医学院校进行衡量,为大众揭示当前中国医学院校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
“2024年中国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显示,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分列前四。这4高校,均各自拥有一定数量的三甲层次的医院。
排名第48位的清华大学医学院,自2001年创办以来,积极在北京市内外寻求合作,至今仅拥有4家附属医院。且直至2024年2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成功晋升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才打破了“清华无三甲附属医院”的困局。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越来越多高校开始积极投身于医学领域的建设,或新建医学院,或通过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并挂牌,或与政府携手共建附属医院。
近年来,特别是一些师范类院校对兴办医学教育表现出了高昂的热情。
湖南师范大学于2024年8月24日揭牌成立医学部,随后陆续成立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还与湖南省胸科医院(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湖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达成合作,湖南省胸科医院成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湖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成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2024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开设北师大“协和医班”“协和药班”,联合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和药学领军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于2020年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2024年接连揭牌2家附属医院。
……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首次提出了“新医科”的概念。新医科强调医、文、工、理等多学科融合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推行跨专业和跨行业教育,使得师范类院校办医学迎来了新机遇。
许多师范大学通常在人文社科等领域具有学科优势,可为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提供条件。麦可思对一些师范类院校目前推进医学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整理,如下图所示。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我国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已有超过30所院校成功设立或正在筹建医学院(部)的阶段。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高校设立医学院(部)及或与医院开展深度合作,背后蕴含着诸多现实的考量与深远的战略意图。
有观点曾以略带诙谐的方式指出,“高校得医学院者得科研天下”。这一说法虽略显夸张,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学院对于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性。诸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医学实力雄厚的“双一流”高校,在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及立项资金方面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医学领域的贡献不容忽视。
高校致力于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发展,无疑是一项值得高度期待与支持的重要举措。这一行为不仅预示着医学教育领域的革新与进步,更承载着培养未来医学精英、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服务公众健康的深远期望。高校办医学,是一项充满希望与潜力的宏伟事业,值得我们共同期待与见证。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整理内容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3.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含高校),获得授权可转发至全媒体平台;其他主体仅限于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
☞回复“蓝皮书”,可获取2024年最新就业蓝皮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