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闭上眼睛,感受未来的自己。那个影子在朦胧处发着光,像月亮照亮山谷。最后,我睁开眼睛,一口气写下这张卡片:
在意识进化的道路上,你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出了AI时代的意识进化方法,并真实而可见地改变了100个人。
随后,我意识到,这就是我的2025年愿景。
在这张卡片里,我明确了几件事。
第一件,我工作的领域是意识进化。
以前,我会说自己的工作领域是个人成长。但最近我进一步明确了,我真正关注的是意识进化。
什么是意识进化?你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内在的、颠覆性的成长。
我们通常说的成长通常指的是:
掌握某个技能 解决某个问题 实现某个短期目标 取得可预期的改变
例如:
掌握写作技巧 改善和同事的沟通关系 找到自己的副业的方向 培养早起的习惯
总体来说,它们是针对“已知”的自己和“已知”的未来的,是成为更好的跟“现在”类似的自己,是增量式成长。
而意识进化,却是为了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例如:
从"苦恼于完不成的工作清单",到"创造属于自己的工作并享受其中"。
从"焦虑于同事的评价",到"寻找自己真正在意的事"。
从"总想找到正确答案",到"享受探索的过程"。
这些转变不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跃迁。不是走得更远,而是换了一条路;不是爬得更高,而是学会了飞。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
这就是意识进化。
其实意识进化是一个颇为专业的名词。著名的有罗伯特凯根的理论,把成年人的主要意识分为了“规范主导”、“自主导向”、“内观自变”三个阶段:
规范主导: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依靠外部规范和权威来指导行为。他们倾向于遵循社会既定的规则和期望,追求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目标。思维较为二元化,容易用对错、好坏来判断事物。
自主导向:进入这个阶段的人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他们不再盲目遵循外部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接受不同观点的存在,但可能仍在寻找"最佳答案"。
内观自变:这是最高级的意识状态,人们认识到自我和现实都是不断演化的。他们能够觉察并接纳内在的矛盾,对不确定性保持开放。不再执着于寻找唯一答案,而是享受探索和成长的过程本身。
类似的,尼采将人的精神成长分为了骆驼、狮子和婴儿三个阶段:
骆驼:象征着负重前行的阶段。人们勤勤恳恳地承担责任,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就像骆驼一样,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担,努力适应社会的要求。
狮子:代表着打破桎梏的阶段。人们开始质疑既有的价值观,勇于说"不"。像狮子一样,具有反抗的勇气,寻求独立的自由。
婴儿:象征着重获纯真的阶段。经历过否定之后,人们以崭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如同婴儿般充满好奇和创造力,能够真正地接纳生命,在玩耍中创造新的价值。
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可能这个最为人所知),可以这样理解意识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
生存、安全和认可:对应规范主导或骆驼阶段 自尊或成就:对应自主导向或狮子阶段 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对应内观自变或婴儿阶段
以上理论或模型,大致都有类似的三层结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意识进化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每一次跃迁都带来认知框架的根本转变,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理解自己和世界。
所以,我们所说的意识进化,是意识阶层的飞跃,是灵魂的飞翔而非爬行,是面对深渊的纵身一跃。
它和通常的“学习”或“成长”是不同的模式。
我们通常的“学习”或“成长”,往往只涉及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是量变,是把水煮热,“意识进化”更需要涉及到内在信念、世界观的改变,是相变,是把水煮沸。
这是意识进化更具挑战的原因。
它不是往屋里添加几件家具,而是推倒整座房子,然后在废墟上,重建一个崭新的自己。
为什么意识进化是当下的必须?
之前还不觉得,只是觉得只是少数有”觉知“的人的选项而已。毕竟,大多数人追求的是生活安稳、幸福,小富即安——这一切,无可厚非。
不过,最近AI的发展,开始让我意识到它的急迫性了。
我看到,AI在推理、写作等认知性工作上都超过了大部分的人类(很快就会超过99%的人类)。
以ChatGPT o1为例,它在数学、医学考试上都超越了博士水平,在奥数上更是达到了金牌的水平。
更不用说最近火爆天的DeepSeek了,它的写作能力碾压了90%的人类。
这时候,如果我们还习惯性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升级认知”,是无法和AI比肩的。
于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眼前:如果AI可以轻松完成我们之前的大部分工作,那么,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人类自身的价值?
会不会像春天的最后一片雪,在人工智能的光芒下,悄然消融?
出路何在?
先看一个故事:
当 OpenAI 于 2015 年成立时,它没有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更没有商业模式或上市策略。相反,正如 OpenAI 的两位联合创始人格雷格·布罗克曼 (Greg Brockman) 和伊利亚·苏茨克沃 (Ilya Sutskever) 在发布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说,OpenAI 的广泛使命是“以最有可能造福全人类的方式推进数字智能”。
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勃勃但相当抽象的目标,布罗克曼和苏茨克沃建议,OpenAI将遵循一条被证明是变革性的指导方针:“我们相信人工智能应该成为个人意志的延伸,并本着自由的精神,尽可能广泛和均匀地分布。”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故事背后的意义。最后不得不叹服,“人工智能应该成为个人意志的延伸”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它就是AI时代的第一性原理呀。
在这里,“个人意志”指什么?指的是自我认知、主体性、自主感和个人意图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意识。
当智能唾手可得,是意识决定了智能的走向,以及你能达到的高度。
如果你的意识停留在“骆驼”的水平,你会用AI来编段子,写点评,或者沉迷于AI生产的内容。
如果你的意识发展到“狮子”的水平,你会用AI来的创业,做产品,但也有可能用它来“赚信息差”、“做爆款”、“赚快钱”。
如果你的意识到达了“婴儿”水平,你会用AI来表达自己的天赋和热情,并造福这个世界。
所以,在AI时代,我们的意识水平决定了我们的价值水平。
如果要更通俗易懂地说明这种意识的转变,我认为是从“工具人”走向“创造者”——从驯服的工具,变成不安分的创造者。
在可预见的未来,AI可以承担几乎所有“工具”的功能。因此,我们需要成为“创造者”,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作品。
去流浪,去游牧,去过不一样的生活。
去做热爱却不一定赚大钱的作品。
去做真实的自己,去发出真实的声音。
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问题一:我是谁?
——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热情、渴望、天赋和价值观。这不是简单的性格测试或职业画像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需要深入探索我们内在的声音:什么让我们感到活力充沛?什么让我们忘记时间的流逝?什么样的工作即使不赚钱我们也愿意去做?我们在什么样的时刻感受到最深的满足?
明确了这两个问题,之后的一切,在未来都可以用AI完成。
因此,这是一个无限危险的时代,也是一个无限美好的时代。
如果你还秉持工具人思维,那么未来对你是危险的,你今天所自豪的一切都能被AI更好地完成。
如果你愿意成为一个不安分的创造者,那么未来对你是美好的,你将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这张卡片中,我明确的第二件事是:我要如何实现帮助人意识进化的目标?
如卡片所述,三个要素:
个人实践(“通过自己的实践”) 提炼方法(“创造了AI时代的意识进化方法”) 群体实践(“真实而可见地改变了100个人”)
在过去的几年间,我自己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并在最近半年开始产生突破和成果。
我提出了“生命花园”理念,把生命理解成一座丰盛的花园,而非一场非赢即输的比赛。
我用丰盈性而非稀缺性引导自己的生活。
我看到了自己的内在丰富性,我同时拥有多个身份,如设计师、创业者、生命探索者、终身学习者、诗人等,它们可以互相滋养,相互协作,而非争夺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
我更多地遵循自己的内在热情和价值观来做出决定,而非外在的期望或成就。我以20年的维度去思考自己的创造,我更关注自我表达和意义,我相信盈利是意义达成过程的副产品而非目的。
我建立了一个基于内在能量觉察为基础的自我管理系统,让自己每一天都活在流动、觉知和创造当中。
(这里面的细节和故事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我的公众号)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对意识进化后的状态有了更直接的感知。我提炼出了三个关键特征:
内在和谐:能接纳自己的多个面向,多种需求,并形成整合性的力量 外在创造:能依据自己的内在热情和天赋,创造出对他人和社会有价值的事物 活在当下:能充分觉知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在每一天活出觉知和幸福感
接着,我开始把自己的经验梳理成方法论和工具。
我进行了大量的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在实践“意识进化”的道路上,方法和工具是欠缺的。
我们的确有很多现成的方法和工具,例如在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领域,有重要紧急矩阵、清单、GTD、番茄钟、KPI、OKR等,在创造领域,有设计思维、产品思维、精益创业等方法论,但是,它们几乎都是以“效率”和“外部需求”为导向的,很少关注到行动者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背后的假设,依旧是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工具人”意识水平。
自然,我们也有像正念、冥想这样支持内在工作的方法或工具,但是,你会发现,这些内部工具似乎只适合一个人在安静无打扰的场景中实践,很难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落实。结果是,我们在冥想垫上找到宁静,却在工作场景中失去自己;在早晨的禅修中安详宽容,却在办公室里愤怒烦躁。
这让我意识到,如果我们要实践“意识进化”,就需要在真实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去发展更多能够同时照顾到我们内在感受和外在需求的方法和工具。
在这个领域中,几乎一片空白。
所以,去年我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些方法和工具的设计和优化。
有了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我们就可以支持更多人的实践。
意识进化涉及到个人信念的颠覆和生命系统的重构,它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营造一个长期的实践空间,而非仅提供短期的课程或培训。
你可以把意识进化类比成禅修。禅修不是你上了三天的禅修营就毕业了,禅修是你在未来三年、三十年持之以恒地修行的过程。
意识进化也一样。意识进化不仅是知道自己的使命或方向,意识进化是持之以恒的实践、反思、对话、调整。
这个过程,需要同伴的支持,也需要导师的指导。
因此,需要一个实践空间。
基于这样的思考,从去年底开始,慢学校也慢慢从原本常见的“课程超市”模式调整为“实践空间模式”:
学习者首先在成长蓝图营发现自己的成长方向。我们发现,个人成长有三个主要方向:觉察、整合和创造,而每个人的方向和目标都是不一样的(详细介绍可以看看这篇)。
接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方向进入不同的实践空间:觉察花园、整合花园和创造花园。在这里,学习者将实践一系列突破性的项目,并获得来自同伴和导师的支持,把内在的觉察转化为外在的创造。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参与相对应的主题课程,获得方法支持。同时,在每月一次的月度花园派对,通过社群分享,在彼此的故事中获得启发。
我把慢学校想象成一个AI时代的修行中心:不在深山老林中,而在我们的真实工作与生活中,通过"做"去修行。
以上大致就是我对自己2025年个人愿景的梳理。
我花了半个春节假期进行这次梳理。我明确了自己的工作领域,要陪伴什么人,我要帮助他们达成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达成。
梳理完成之后,我感受到一种笃定。
想起去年底在年度策展复盘工作坊上,我画出的自己的2024年生命之河:
是一个巨大的V字。中间的低点——在24年7月,因为手臂骨折,我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了很长一段的暂停。
这是身体的低谷,却是生命的重新发芽。
正是这半年的时间,我实践并构建出了这样一个“意识进化”实践系统。
仔细看,这条河流虽然经历了巨大的转折,却是从狭窄走向辽阔。
这也代表了我的生命状态。
当构建出自己的生命系统并生活其中后,我放下了许多恐惧和焦虑,放下对目标的执着,只专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把自己交给更大的存在。
在新的一年,我也期待牵着更多人的手,带他们走出工具的牢笼,走向创造的原野。
我给这段旅程取个名字,叫“蜕变年”。
就像春天给了蝴蝶,破茧的理由。
加入我的"蜕变年"
如果你希望和我一起完成这次生命的蜕变,欢迎加入慢学校。请加我微信私聊,添加时注明"蜕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