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前期给人的印象是谦恭和善,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大气都不敢出。在大臣面前也极力维持好形象。
但第一次被废又被复立之后,他却表现出了与以前完全不一样的行为,让人觉得反常。
太子被复立之后,康熙就提出要去江南,留下太子监国。前脚皇帝的仪仗队还没有走远,后脚太子就迫不及待从跪送的状态中站了起来,完全没有了以前对他皇帝老子的害怕和尊敬样,这让跪在他周围的阿哥和众大臣都吃了一惊。
接着是众大臣汇报工作,因为这些人都是举荐过八阿哥当太子的人,所以胤礽也完全不管不顾大臣们的面子,让大家都跪在外面等候。
就是上书房大臣马奇来了,太子还是没有要给面子的意思。马奇说这些奏折必须要马上批,就算皇帝在,也是要即报即办的,太子却一点儿都不买账,说马奇只不过是个奴才,有什么资格管自己,让马奇也跟那些人一样到外面跪着去。
按照常理,胤礽做了多年的太子,也多次在皇帝出巡的时候负责监国处理政事,皇家的礼仪以及做太子应该如何处理政务,他都应该了熟于心,不会出现如此低劣的错误,让人抓住把柄。
然而,他不但做了,而且做得理直气壮,难道他就不怕有人向皇帝告他的状,也因此再失去太子之位吗?
结合太子被废前后发生的事,再来理解太子的反常行为,也就可以对他此时的心理有一个大概的猜测。
太子之所以这样做,不是不怕再次失去太子之位,而是太怕失去,太过在意,反而失了分寸。他这样做要表达三层意思。
一是表达对八阿哥和皇帝的不满。
他从不懂事开始就是太子了,已经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他的太子之位是名正言顺的,将来也应该名正言顺继承皇位。
但他的皇帝老子却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并提出要公开推选太子,这把他置于何地,亏他这么多年对他老爹言听计从,却没想到还是被废。
八阿哥呢,明知他是太子,却一直暗中跟他作对,联系朝臣,这次的公开推选,让他看到八阿哥私下里都做了些什么,竟然公然挖他的墙角,这不是明着抢吗?
对八阿哥的明抢行为,他的皇帝老子却不制止,甚至还要公开支持鼓励,这让他这个太子当的非常窝囊和憋屈。
在皇帝下江南还没有走远就急着站起来,是表达对他爹的强烈不满。而他让跪的那些人,都是支持八阿哥的人,明着跟八阿哥一起反对自己,表面是惩罚他们,实际是表达对八阿哥的不满。
二是着急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
第一次废太子和公开推选太子,让胤礽的权威和面子碎了一地。
自己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却被皇帝说废就废了。大臣们也都觉得他的希望不大了,在皇帝宣布重新推选太子之后,他们就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主子,并迅速投到八阿哥门下。
邬思道曾经跟四阿哥说过,太子当了多年,他的势力盘根错节非常强大,太子也一直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以前大家都拼命讨好他,他说一别人不敢说二。但现在他一旦被废,这些人立马不认他这个主子了,反而倒投了八阿哥。
现在,虽然他又被重新立为太子,但在他眼里,这些人都已经是叛徒,在没有值得信任之处,将来他们还怎么支持自己的工作,都是些阴奉阳违的家伙,随风倒,他必须让他们认清谁才是他们的主子。
让大臣跪在外面等候,是胤礽认为重拾自己权威的一种方式,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谁不听话就不会有好下场。
这也是他后面为什么要找任伯安要“百官行述”,就是想通过拿捏百官的把柄让他们听命于自己。
三是错误估计了皇帝老子对自己的态度。
太子为什么敢这样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错误估计了皇帝老爹对自己的态度。
康熙为了维持朝局稳定,极力想保住太子,以免引起夺嫡之争。因此,对太子的一些行为,他极力维持和维护,像太子的手下公然卖官,被大阿哥引到皇帝那去露了陷儿,皇帝虽然生气,但依然允了;
皇帝和四阿哥费尽心思追讨国库欠款,眼看有了成效,却被太子轻飘飘几句话卖了人情,追讨半途而废,皇帝虽然失望,但还是准了;
就连七十年才出一次的吏部大案,牵扯到太子,皇帝做主把吏部官员都处置了,太子还是纹丝未动。
可见,皇帝对太子容忍到了什么地步,好像他做什么皇帝都要维护他。
这次太子被废,起因于郑春华,太子以为这次自己是彻底完蛋了,他没想到,他老爹没有让呼声最高的八阿哥当太子,反而又重新把他复立为太子。
经过这么一出,他错误地认为太子非他莫属,离了他皇帝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何况没有两次废太子的先例,既然他能再次当上太子,就不会再被废掉。
不管他干什么,他爹也只能支持,这种错误的认识,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偏差,才作出如此反常的行为。
这也预示着他的太子做不长,他的表现他的老爹早就知道的一清二楚,本来可能还有机会,这样一来自己把机会浪费掉了。
图片来自《雍正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