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明明准备赦免李绂,还要制造非杀不可的假象,原因就在他和弘历的这场谈话中
乐活
2024-11-07 20:51
山东
雍正坐稳了皇位之后,决定推行他的改革政策,其中在田文镜任巡抚的河南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简单来讲,这个政策就是在当差和纳粮方面大家都是一样的,以前那些不当差不交粮的官、绅也免不了,这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不满。当时的读书人认为,他们辛辛苦苦读书,就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读了书、当了官,还要让他们跟其他人一样当差交粮,这就是对读书人的侮辱。因此,田文镜的试行改革的阻力非常大,甚至引起来全国读书人的反对,其中李绂等人就是典型和代表。李绂本来跟着三阿哥允祉修书,后来得到雍正的赏识,特别是在科场舞弊案中表现了他的刚正不阿,被雍正委以重任。为了推行改革,张廷玉推荐李绂任直隶总督,得到雍正的认可。但李绂再一次表现了他的清流气质,宁愿得罪皇帝,也要参倒田文镜,原因竟是他在河南的朋友们都吃了田文镜的亏。李绂回京,先去拜访了三阿哥允祉,并说了自己要参田文镜一本,被三阿哥劝诫,说田文镜不管怎样都是代表皇帝,他做得不对自有御史去参,你就不要掺和了。李绂没有听从三阿哥的建议,反而联合那些文官联名上奏,不把田文镜参倒誓不罢休。田文镜是为了执行雍正的改革政策,虽然手段粗暴了一点儿,但出发点没有问题,处置了田文镜就相当于全盘否定了雍正的改革,在这一点儿上雍正绝不会妥协。但李绂等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已经形成了同仇敌忾要挟皇帝的局面,雍正忍无可忍,说明朝的朋党竟然出现在了他的朝堂上,为了压住这股风气,他下令处死李绂。李绂宁愿死也不愿意低头,雍正也不允许别人求情,就这样李绂被绑到了刑场。眼看李绂就要人头落地,在这紧要的关头,三阿哥允祉赶到了朝堂,他宁愿放弃他的御前免跪权也要替李绂求情,但雍正还是没有同意。直到弘历赶来求情,雍正这才拿出赦免诏书,让弘历去法场救人。李绂最终被救了下来,这有一个细节,就是按照正常的时间,弘历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午时三刻之前赶到救下李绂,因为距离太长时间太短,但李绂还是被救下来了,这只有一个理由能解释得通,就是雍正提前放了水,他并没有真的想杀死李绂。既然想饶了李绂,雍正干嘛还要大费周章闹这么一出?原因就藏在他和弘历的那次谈话中。弘历从河南回来,半路遇到了特意等他的三阿哥弘时,弘时告诉他,不要为了田文镜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弘历见到雍正,却明确表态,皇上的改革是大事,田文镜的改革不能耽误,如果要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就让他一个人扛好了。雍正一看弘历的态度,心中感到甚是欣慰,他没有看错这个儿子,是个继承人的料。他对弘历说,读书人是不能得罪的,要得罪就全让他来,弘历不能掺和。于是,为了保护弘历,汇报河南情况的事雍正没让弘历来,因为这是得罪读书人的事,他选择让陪同弘历的刘墨林代替弘历,这也让刘墨林被读书人孤立。接着就发生了李绂的事,得罪读书人的事让自己来干,收拢人心则交给弘历。是自己非要杀李绂,而正是弘历的求情才免了李绂一死,弘历在读书人中的威信就树立了起来。李绂离开京城的时候,刘墨林去送,他敬酒李绂连看都没看,他说自己是代表宝亲王来的,李绂就跪下喝了,看见李绂在内心里感谢弘历的救命之恩,并对他的印象非常好。这一打一拉,就树立了弘历在读书人中的威望,让弘历得到了清流的支持。这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这还要从他跟弘历说的话中分析。雍正说读书人是什么时候都不要得罪,就说明他知道清流的力量巨大,但现在,清流们不但拧成了一股绳对自己形成逼迫,还受到八爷党势力的挑唆,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不可收拾。因此,他才给清流文官扣上了朋党的帽子,对他们的领袖进行处罚,以儆效尤,让这种事情以后不要再发生。李绂是清流的领袖,是必须要处置的,同时,李绂背后最大的靠山是三阿哥允祉,他们同气连枝,下令处死李绂,三阿哥必然求情。放弃自己的御前免跪权,实际上是三阿哥作出的妥协,向雍正表明自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以后也不会放任李绂这样做。既然三阿哥已经让步,弘历也适时出来求情,雍正的目的达到了,他才把这个人情给了他们,让弘历去放出了李绂。因为李绂给自己立的形象就是正义的代表,他可以为了所谓的正道与皇帝据理力争,当然也可以为了皇帝与八阿哥等人对抗,他是一把利器,用好了就能事半功倍。如果杀了他,虽然短暂压制住了清流们的势力,但也彻底失去了读书人的心,他的改革需要大量的人才,杀死李绂会让他失去更多的支持。因此,对李绂又打又拉,将来为弘历所用才是他的真正目的。他要做的就是为弘历扫清一切障碍,让子孙后世的路不必再像他一样艰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