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所有的刀子嘴,都是刀子心!别让父母情绪的这五把“刀”,毁了孩子的一生

文摘   2024-10-21 07:00   湖北  






































































































































































































































































































































































作者:遇见 · 主播:康哥

来源: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只有恩威并济、软硬兼施,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康哥朗读音频

前几天去朋友家,正赶上她教训自己的孩子。

“你怎么这么蠢,说了不让你干你非不听,这下好了,弄碎了吧。


我看你就是成心不让我安生,滚滚滚,回你的房间写作业去……”

孩子低着头一声不吭,转身走回了房间。

其实,导致孩子被骂的事情挺小的。

刚吃完午饭,朋友在收拾碗筷,孩子本想帮个忙,却不小心打碎了碟子。

结果就是这样一件小事,让孩子遭受了如此“劈天盖地”的指责。

我问朋友:
“孩子还这么小,你骂的这么狠是不是不太好啊?”

朋友笑了笑,说:

“没事的,她会理解的,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说话难听了点,还是为她好的。”
她并没有觉得,自己这种说话方式,会对孩子弱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

令人难过的是,生活中,像她一样的家长其实还有很多。

他们总是说着贬低打压孩子的话,却自认为是“刀子嘴豆腐心”。

但就像俞敏洪曾在《老俞闲话》里感慨的那样:

“这个世界上没有‘刀子嘴豆腐心’这种说法,刀子嘴就是刀子心。”

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脆弱敏感的,他们分不出来自父母的那些指责,到底是出于爱意还是恶意。

他们只能照单全收,然后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的变成父母口中那种“蠢笨、不聪明、不长心”的孩子。

所以常有人说:父母的嘴,决定孩子的路。

父母的言论,对孩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为人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别让错误的情绪,毁了孩子的一生。

 01 

第一把刀:

干预太多,导致孩子缺乏自主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父母抱怨:

“我把饭做好,书包整理好,就连衣服鞋子都给他放到床边,可孩子就是迟迟不肯出门。”


“一天天的为了喊他起床,我嗓子都快哑了,他还是慢悠悠的,太气人了。”


“每天写作的时候就像屁股下安了个弹簧,一会儿起来吃个东西,一会儿上个厕所,一点点作业能写几个小时……”

看起来就好像这些孩子本来就有问题,才会怎么也管不好。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都是父母身上问题的折射。

当父母做的多了,孩子自然做的少了。

孩子不起床,父母就一遍一遍地喊;

孩子不吃饭,父母就把碗端到他面前,甚至恨不得喂到他嘴里;

孩子在写作业,父母坐在旁边“监工”,时不时给出指示……

这些行为,表面看是父母为了孩子好,却在无形中破坏了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变成了需要被不断鞭策才能前行的拖延者。

看过这样一句话,说得很对:

“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终有一天要离开父母,奔向自己的前程。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会为孩子做的事无巨细,而是都做到了这3点:

1.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准时赴约、合理安排时间等方式,让孩子明白时间的重要性,从而帮助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2.学会放手,孩子分内的事情坚决不管。

例如收拾房间、写作业等,不要大包大揽,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去承担没做到的后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3.引导思考,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

不要帮孩子决定他们的人生,在面临选择时,引导孩子思考,让他们学会权衡利弊,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第二把刀:

抱怨太多,导致孩子疲惫不堪

《父母的界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一对父母带着初三的女儿去找咨询师求助。

他们说女儿娇气、任性,总是摔家里东西,不想去上学,最近甚至还有了自杀倾向。

说着说着,夫妻俩当着咨询师的面吵了起来:

“你能不能少说两句,天天就知道唠叨?”


“我不说清楚,老师怎么帮助孩子?你以为像你一样,当个撒手掌柜,女儿就会好吗?”


“整天就知道怪这个怪那个,我看女儿的问题,就是你唠叨出来的……”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女儿看到这一幕后,情绪崩溃,哭着跑了出去。

原来,女儿一直觉得爸爸妈妈吵架都是因为自己,是自己让这个家终日不得安宁。

于是为了平息家里的矛盾,她选择“牺牲”自己,以自己的“问题”来换取家庭的“和谐”。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

“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
他们会非常关注父母的一举一动,当父母吵架时,他们会坐立难安,时刻猜测是不是自己又做错了什么。

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自卑、敏感、情绪紧张,严重时就像前面那个女孩那样,通过自残、自伤等手段“惩罚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


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很多父母都不明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就四个字:父母相爱。

当家庭充满了温馨、快乐的氛围,孩子自然也会变得积极和乐观。

当然,我们也理解父母有时控制不住的争吵,但为了孩子好,请尽量做到这3点:

1.别在孩子面前吵架,也少说对方的坏话。

不稳定的家庭环境非常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若是孩子经常看见听见父母互相指责,他们会很难健康成长。

2.如果吵架了,千万不要拉孩子站队。

无论夫妻二人的矛盾有多么的不可磨合,对孩子来说,都是他最爱的爸爸妈妈,让他来二选一,未免太过残忍。

3.多向孩子表达爱,让他知道父母都是爱他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源源不断来自父母的支持与爱,这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让他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

 03 

第三把刀:

责备太多,导致孩子失去动

樊登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和爸爸约定好下午一起做木工,结果男孩在外面玩的太兴奋,忘了这回事儿。

等他回到家时,爸爸已经开始干活了。

男孩很内疚,围着爸爸不停地打转,给他打下手。

但无论男孩怎么示好,爸爸就是无动于衷,就当看不见他。

渐渐地,男孩的心理活动发生了转变。

他从起初的内疚不安,转变成愤怒和失望,最终朝着爸爸大喊出声:

“你不理我,我再也不要理你了!”

多年后,每当想起那个下午,那种被漠视的感觉,男孩都会感到深深的无助和绝望,久久不能释怀。

其实那个父亲可能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懂得承诺的重要性,但他忽略了孩子的年龄,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就这样,让一次良好的教育时机变成了与孩子的赌气。

而与孩子赌气,是父母所能犯的最大错误之一。

漫画家几米有句话一针见血: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亲子关系不是敌对关系,家也不是战场。

尤其是有些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个小错,例如在刚拖好的地上撒了垃圾或是该写的作业漏了几题等,却会激的父母异常愤怒。

父母一定要明白,伤人的言语和冷漠的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教育好孩子,只会将亲子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残忍与狠心。

养育孩子最大的内耗,就是你发的脾气,完全不匹配这件小事。

在孩子犯错时,真正明智的父母,都学会了这2点:

1.控制情绪,学会教育

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要知道,情绪化的惩罚会带来反叛、报复、退缩等,唯独不会带来反思和改变。

父母冷静下来,以平和、理性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沟通,找到犯错的原因,才能真正让孩子接受和改正错误。

2.就事论事,解决问题

错误既然已经出现,最要紧的不是指责和谩骂,而是如何去挽回损失,如何平稳地解决这个错误。

无伤大雅的小问题不必纠缠,包容一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柔与关爱;

事关品性或其他比较严重的大问题,严厉一点,让孩子懂得犯错的代价,督促他成为正直善良的人。

 04 

第四把刀:

期望太多,导致孩子难以承受

曾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提问:“你觉得对父母来说,你算什么?”

底下有个扎心回答是这样写的:

“我感觉我只是个实现他们攀比心的工具。


幼儿园时,他们看见别的孩子唱歌很好听,就把我也送去学唱歌,即使我五音不全;


五年级时,他们朋友的孩子奥数比赛得了金奖,就给我也报了奥数班,即使我一个字都看不懂;


高二文理分科时,他们听人说理科以后好就业,就强制我报了理科,即使我文科的成绩更优秀;


高考报志愿时,他们让我报那个当年他们失之交臂的学校,因为那是他们的遗憾,而且他们觉得那个学校更好,即使我有非常想去的目标院校……”

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曾说:

“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父母确实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延续。

希望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的遗憾,希望通过孩子的出人头地来换取自己的面子。

于是,他们疯狂的给孩子施加压力,用兴趣班和补习班将孩子的生活填满。

殊不知,孩子就像气球,能承担的压力终究是有限的。

若是父母一味的只知道充气,终有一天气球会因为压力太大爆掉,孩子也会崩溃。

英国心理学家比昂说过:

“关系的本质,是谁在制造压力,谁容纳和化解压力。”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承担自己的焦虑和情绪,而是缓解和改善孩子的压力。

1.把期望放低,看到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千篇一律的教养方式并不适合所有孩子。

当父母学会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成就,学会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时,会发现孩子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优秀了。

2.把焦虑放低,尊重孩子的选择。

人生的道路终究要自己去走,父母的过度焦虑和干预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反而剥夺了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学会放手,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让他们自己摸索和试探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

 05 

第五把刀:

溺爱太多,导致孩子不能成长

《超级育儿师》里有一个8岁的小男孩,平日里以打妈妈为乐。

他会拽着妈妈的衣服,用手掐、用指甲抓、用头撞,妈妈浑身上下都是伤痕,痛得直掉眼泪。

妈妈自觉管不住孩子,向育儿师求助:

“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喜欢打我,之前我哭的时候他还会心疼我,现在也无动于衷了。”
育儿师一针见血的指出:

“因为你不管他,在他打你时,你没有一句责备,只是哭、求,步步退让。

规矩你不教他,他怎么会懂?”

更令人心惊的是,在男孩打妈妈时,旁边玩耍的2岁女孩表现的也很冷漠,只是自顾自的玩耍。

甚至在妈妈被疼哭时,还学着哥哥的样子,一拳两拳地捶妈妈的腿。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


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父母一定要知道,没有规矩的爱不是爱,是一种放纵和溺爱。

在这种爱中长大的孩子,只会变得蛮横、冷漠、不懂感恩。

他们不知道犯错的代价,没有正确的三观,只会一意孤行,终有一天酿下大祸,到那时再想管教就真的晚了。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给孩子立规矩一定要趁早,因为恶习一旦养成了,是很难彻底根除的。

1.树立规矩意识,严守底线。

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

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就教会他遵守规矩,教会他明辨是非,懂得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如此,他才不会被外界的物欲横流所迷惑,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

2.确立惩戒措施,坚定执行。

在树立好规矩意识后,家长也要制定相应的惩戒措施,用以监督孩子。

但要注意,惩戒措施应当与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相匹配,既要有一定的威慑力,又不能过于严厉以至于伤害孩子的身心。

只有恩威并济、软硬兼施,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点亮【在看】,与所有父母和孩子共勉!

作者:遇见。本文首发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中小学免费有声平台,听海量国学经典诵读、中小学必背古诗词,百万父母的教育宝典,欢迎关注我们。

点击卡片 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心有所向,林自成长。这里是林子的思维导图法研习社。林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思维导图发明人亲传弟子,青少年学习教练,深耕青少年教育领域15年,日更好文和周更导图赋能孩子愿学、会学、恒学。如果你觉得有用,欢迎分享,让我们一起陪颗心长大。



思维导图法研习社
林子,青少年学习教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思维导图发明人亲传弟子,中科院青少年心育指导师,深耕青少年心理教育领域15年,日更好文,周更导图,赋能孩子愿学、会学和恒学。心有所向,林自成长,让我们一起陪一颗心长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