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孩子都说过这句话,他不是顶嘴,不是叛逆,而是在向父母求助(附应对方案)

文摘   2024-10-25 07:04   湖北  

作者:主创团·许小猫 

“哪里有收购杠精儿子的吗?再不送走,我怕是早晚被他给气死!” 

昨天晚上,闺蜜给我打电话,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因为学习的事情,四年级的儿子把她气得两次心梗,差点住进ICU。事情是这样的: 
月考成绩出来后,原本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的儿子,这次只考了80分。 
闺蜜很生气,但好歹是受过教育的新时代女性,安慰自己,儿子小学毕业还有两年,现在发愤图强来得及。 
她计划带孩子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引导孩子查漏补缺。 
谁知道,儿子压根不当回事,他认为自己考得还不错,对于闺蜜布置的学习任务一概拒绝。 
儿子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把闺蜜急得咆哮无数次。 
 “妈妈别上火,我就是没学而已,我要是学了,保证超出你的预期!” 
听到儿子这么说,闺蜜一时语塞。 
她想支持儿子,怕助长了儿子的盲目自信;想批评儿子,怕给儿子泼凉水;想不闻不问、静待花开,又怕儿子彻底沦为平庸之辈。 
问了同事后,发现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无所谓”心理,考试分数不重要,班级排名无所谓,要问原因就一句话:“我只是没好好学而已”。
面对这样的孩子,到底该怎么办? 

了解言语背后的原因

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闺蜜的儿子我见过,脑袋灵活,学习能力不错,就是做题很粗心,偶尔爱偷懒,所以成绩也像过山车般不稳定。
成绩下降了不会伤心难过,总会轻飘飘来一句:“我只是没努力而已,要是努力了……” 
根据我的观察,在学校里,这样的孩子普遍存在:面临考试或比赛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投入和紧张,而是表现得很轻松和不在意,等到结果出来,就会云淡风轻地作如上解释。 
这也是很多父母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孩子不能在事先多努力,争取考个好成绩,而要在事前拼命放松,等成绩不理想,再来找理由“挽尊”呢? 
以下三个原因,或许能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 
第一,为了屏蔽父母的指责。 
面对孩子考试失利,很多父母忍不住数落孩子:“别人次次考满分,你总是不上不下,到底怎么学的?!” 
这时候,孩子只要说一句:“我只是没努力,我只要努力就能考好!”一句话就可以屏蔽父母的数落和念叨。 
结果真是这样,父母真的不再说他们了。就像我闺蜜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孩子,怕弄巧成拙,干脆停止念叨。 
第二,觉得学习并不难。 
很多父母应该还记得,读书的时候,班级总有几个孩子名列前茅,问他们怎么学的,都说自己回到家就看手机和打游戏。后来才发现,其实他们悄悄学习和暗暗努力,只是表现出来很轻松而已。 
如果孩子经常和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一起玩,只看到对方轻轻松松就取得好成绩的表面现象,不知道背后原因,就会简单认为,自己平时随便对待考试也没关系,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努力就行了。 
只不过,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平时不注重积累的孩子,到关键时间想发力,会很困难。 
第三,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妨碍效应”。 
对于孩子这种事先不努力、事后找原因的现象,心理学有个专业术语,叫自我妨碍。 
指的就是一个人在面临某种重要的任务时,为了避免表现不佳而带来负面影响,故意采取行动来为自己制造障碍。 
心理学家伯格拉斯(Steven Berglas)和琼斯(Edward E. Jones)做了一组实验,验证这个现象。他们把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来做智力测试——A组问题难度不大,和被试者能力相当;B组则是很多无法解决的难题。测试结束后,两组大学生都被告知得到了“到目前为止最高的分数之一”。
由此,A组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决定了测试结果,是“真实成功”,而B组学生觉得答对题只是运气使然,是“偶然成功”。 
在第二组更严格的测试前,大学生被告知可以从两种药物中选择一种服用,一种“可以提高智力”,另一种则会“降低表现”。
结果,B组学生更多选择服用“降低表现”的药物。他们认为第一次测试的成功来自于偶然因素,担心这次测试有可能失败,便选择主动制造障碍,由此保存颜面和避免能力不足的风险。 
心理学家指出,自我妨碍现象很常见,但是长此以往,却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孩子的健康水平更差、负面情绪症状更多,也很难鼓起勇气直面挑战。

面对孩子的“自我妨碍”

父母的哪些反应万万要不得?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说道: “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多富有或是报了多少课外班,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

那么,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语言更好地造福于孩子呢?
换句话说,父母的语言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因此,面对孩子的“挽尊”表达,以下两种反应,父母一定要尽力避免。 
第一,使劲夸。 
很多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信心,会使劲夸奖孩子:“那当然,我家孩子最聪明!”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埋下很深的隐患。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指出,夸奖孩子“努力”,孩子会认为自己能掌控成功。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由自己掌控,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所以,如果千万不要盲目夸奖孩子“聪明”,否则孩子为了避免失败,为了不让别人觉得自己“不聪明”,干脆放弃努力,一路躺平。 
第二,拼命贬低。 
看到孩子平时不认真学习,父母很焦虑,所以听到孩子说自己“只是没努力而已”,父母连忙指责:“这么盲目自信,就你能?!” 
见过一位妈妈,对孩子要求极高,总是在别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孩子常常低着头,看上去十分自卑。 
心理学上有个标签效应,如果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很笨、很糟糕,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行,反而破罐子破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自信的最初来源,只有被真正接纳和肯定过,才能在跌倒时重拾勇气,在失意时勇敢爬起,继续奋勇向前。 


做好这三步,养出自觉自律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 
如何才能点燃孩子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既能在平时持续努力,也能在考试中全力以赴,离不开父母的智慧引导。以下三个步骤,可以借鉴。 
一听:听孩子把话说完,不论孩子是为了屏蔽父母指责还是保护自己的面子,都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给他们贴标签。当孩子感觉自己被接纳,才愿意敞开自己的内心。 
二问:问问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如果孩子发自内心相信自己,父母就多鼓励,如果孩子只是找借口,父母就要及时提醒。 
三做:接下来可以引导孩子,既然知道努力后就能达到目标,那么具体应该怎么计划和执行,这个过程中是否需要父母的监督和帮助。 
老家一位亲戚的儿子去年考上重点大学,谈起教育经验,她跟我分享,儿子小时候学习也很粗心,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轻飘飘说,“老师说我很聪明,只是不好好学而已”、“我不想太认真,否则肯定吓你们一跳”。 
亲戚是这么做的: 
首先,她看破不说破,而是积极肯定孩子的上进渴望。 
“妈妈看出来了,你有愿意学的动力,也有能学好的潜力,你愿意试试看,给妈妈一个惊喜吗?” 
儿子原本漫不经心,听到妈妈的鼓励,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下定决心要好好学,给父母露一手。 
接着,亲戚用润物无声的方式,给孩子指明前进方向。 
因为亲戚本身的性格就是踏实温柔型,了解自己的孩子确实有学习能力,只是没有学习计划和目标,她就陪着孩子制定目标和计划,陪伴孩子一点点实现目标。 
面对儿子写作业的拖延和磨蹭,她不着急,也不怒吼,而是自己拿本书坐在孩子旁边,用自己的状态感染儿子。 
并且,她会带着儿子分析考试失利原因,用错题本记录,每天复习巩固,慢慢地,孩子出错越来越少,学习成就感越来越强,慢慢点燃了内驱力。 
莫言说过:“很多农村父母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儿女,因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态度决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和价值感,而不是他们的认识水平。” 
什么是家长的态度? 
说白了,就是一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信任孩子的学习能力,信任孩子天然就拥有自我实现的潜力,以及信任孩子“终将超越父母”的一份承托和守候。 
这样的信任,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是需要花时间来学习的,学着信任自己,学着信任孩子,信任我们彼此生命中的时间留白,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 
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旅程,需要父母多仔细观察,多用心引导,在孩子骄傲时鼓励,在孩子失意时鼓劲,如此,才能助推孩子实现自己的目标。 
真心祝福每个孩子,都能直面学习的困难,不惧成长中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精彩的未来!

作者:许小猫,另有笔名原心。高校教师,二孩妈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愿以理性看世界,以温情暖人心。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点击卡片 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心有所向,林自成长。这里是林子的思维导图法研习社。林子,青少年学习教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思维导图发明人亲传弟子,深耕青少年教育领域15年,日更好文和周更导图赋能孩子愿学、会学、恒学。如果你觉得有用,欢迎分享,让我们一起陪颗心长大。


思维导图法研习社
林子,青少年学习教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思维导图发明人亲传弟子,中科院青少年心育指导师,深耕青少年心理教育领域15年,日更好文,周更导图,赋能孩子愿学、会学和恒学。心有所向,林自成长,让我们一起陪一颗心长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