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的味道
文/陈恭萍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常回赤水老家。那里,无论夏日炎炎还是冬雪皑皑,豆花总是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它不仅是一道菜,更是童年记忆中的温馨符号。
记得在老家的后院里,藏着一个长满了绿绿苔藓的大石头磨子。小时候,我总是拉着奶奶的手,好奇地问:“奶奶,这个大石头是做什么的呀?”奶奶笑眯眯地告诉我:“这是磨豆子的宝贝,虽然现在都用机器了,但它可是以前做豆花的好帮手哦!”我一听,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磨豆子?是不是要做豆花呀?”奶奶点点头,眼睛里闪烁着温柔的光芒:“对,就是做你最爱吃的豆花!”
上个假期,我特别想亲手做一次赤水传统的豆花。奶奶知道后,高兴地从老家带来了一大袋金灿灿的黄豆。我们先把黄豆挑得干干净净,然后放进那个神奇的机器里。机器轰隆隆地响着,好像在唱歌一样。黄豆在里面跳啊跳,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细细的豆浆。我兴奋地想帮忙,结果手忙脚乱地不是水多了就是豆子少了。奶奶看着我着急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别急别急,慢慢来,就像我小时候跟你祖祖学的一样,要耐心哦。”说着,奶奶接过我手里的勺子,轻轻地舀着豆子和水,动作熟练得就像是在跳舞。
经过一番努力,豆浆终于煮好了。奶奶轻轻地在锅里点了几滴神奇的东西,然后慢慢搅拌着。不一会儿,锅里就像变魔术一样出现了嫩嫩的豆花!我迫不及待地用刀轻轻划开豆花,一块块白白嫩嫩的豆花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奶奶还教我怎么调蘸料,她说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可以放辣椒、青辣椒、豆油等等。我最喜欢吃奶奶调的蘸水了,又香又辣,再浇上一勺热乎乎的豆花汤,简直是人间美味!
晚上的时候,餐桌上总有两碗热腾腾的豆花等着我们。冬天的时候,我们还会吃豆花火锅,暖洋洋的,好像能驱散所有的寒冷。剩下的豆花还可以做成豆花拌饭或者炸豆花,每一种都好吃得让我停不下来。
在赤水的每个角落,豆花都是那么地受欢迎。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代代赤水人对家乡深厚情感的体现。通过奶奶的传承,这道地道美食让我深刻体会到家的味道,也教会了我如何珍惜和传递我们的文化遗产。
走在港澳的路上
文/陈恭萍
炎炎夏日,我离开了凉爽的贵州,踏上了港澳的土地,开启了我的港澳之旅。当列车抵达香港,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这不禁让我感慨,在历史的长河中,香港的回归和祖国统一,才有了如今香港的繁荣昌盛。
走出车站,我就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热气和这里人们的热情。当我走在路上,一道道墨绿色的风景线伴着大陆对香港的牵挂,我迈步进入了香港的立法会。那里庄严和肃穆的氛围,是法纪森严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高高树立在香港区徽之上,代表着一国两制。香港人民对大陆和祖国的依赖与欢喜,也是公平正义的化身。
透过明净的玻璃,从大楼向外看去,是一片茂密的植物,绿意盎然,焕发着生机,也体现了填海造陆是一项英勇的决策。近海风大,阳光尽数洒在香港各地。迎着刺眼的阳光,风儿轻轻地吹散了炎热,中国国旗和香港区旗在风中飘扬,一片岁月静好的景象。郁郁葱葱的树环绕着这里,那些粗壮的树干,三个人都抱不住呢!植物们享受着悠闲的美好时光。海水碧蓝,小船在海面漂动,与对岸的高楼青山分隔两侧,白云稀薄,给天空朦上了一层薄纱。
逛完立法会,车行驶在港珠澳大桥上,我望着车窗外,海水碧绿中透着点蓝,很是清澈,大桥连通广东、澳门、香港,也连通着大陆对港澳的牵挂,它也创造的八大世界之最,尽显中华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来到澳门,我才知道佛教在这里颇具盛名,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便是妈祖阁,清朝乾隆皇帝对它进行的翻新修建,从这一段历史也证明了澳门隶属于中国。妈祖阁内是人们虔诚的祈祷,也是每一炷香美好的愿景,看着墙上脱落的颜色,便知这是岁月的洗礼留下的痕迹。阁中上下人来人往,虔诚的信徒跪在蒲团上,诉说着心中的希望。供台上的妈祖慈眉善目,普渡众生,守护着一方平安,保佑着国泰民安。
走着走着,便被沁人心脾的香气吸引,妈祖阁的四周植物长得茂盛极了,翠绿挺拔的竹子如同谦谦君子君子一般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们不似花那般争奇斗艳,只是恪尽职守地保护着脚下的土地。眼前巨大的石头如雄狮镇守着脚下的国土,它庄重而盛大。每一块石头都是那么的高大,上面布满了人们精心雕刻的诗文,而“太乙”刻在山顶的石头上。山脚下的香庐中,香火旺盛,烟雾缭绕,往来香客络绎不绝……
走在港澳的路上,我感受到了香港、澳门异于大陆的风格,作为亚洲重要的交流中心,它们承担着外交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如今港澳已经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大陆人民也时时刻刻牵挂着他们。人们的缕缕思念和关怀汇聚在一起,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