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rtist在线读书会S1E5·复制和创造:波西米亚的文化想象|3月28日北京时间20点伦敦时间12点

文摘   2024-03-21 22:16   广东  


导语 

Anartist(无序艺术家)读书会希望跟大家一起阅读与艺术相关的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著作。为了方便大家参与,读书会在线展开。我们邀请大家提前阅读预告里给出的文献(一般不超过25页),然后参与我们的在线讨论。读书会的前十五分钟,我们会简单介绍下文献的概要,然后开放讨论。

第一期(Season 1)我们讨论艺术与劳动,第一节(Episode 1)我们讨论了Danniel Child的《工作美学:劳动、艺术与资本主义》。

第二节(Episode 2)我们回溯源头,看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劳动的。

第三节(Episode 3)我们反思了艺术作为一种劳动它本身可能拥有的资本主义属性。

第四节(Episode 4),我们探讨了创意文化劳动/工作中的不稳定性(precarity)和希望(hope)。

第五节(Episode 5),我们邀请到爱丁堡社会学系博士生田嘉毅带读Winnie Wong于2013年在大芬油画村所做的艺术史+民族志研究,《代工梵高》(我自己翻译的,英文原名Van Gogh on Demand),询问艺术与劳动的对立关系是否成立。

*往期回顾请移步b站anartist播放列表:https://space.bilibili.com/28003195/channel/collectiondetail?sid=2398449



本节的书单



本节读书会聚焦一个来自中国的著名艺术生产案例,大芬油画村。我们将阅读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系的Winnie Wong在2013年围绕大芬村所作的民族志研究,Van Gogh on Demand。

我们以其中的第三章《现代波西米亚中的真艺术和真爱》为例,反思有关艺术生产的话语。在这一章中,作者考察了两部纪录片和电视剧(《半边天》和《画之缘》)中有关大芬村画家的叙事,它们都强调从籍籍无名的“移民工人”转变为“真正艺术家”的过程。

纵观全书,作者还在其余各章讨论了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复制/创造的对立如何被不同主体所共同生产,以及二者如何实际上彼此依存。

值得注意的是,自1980年代末以来,大芬村中的艺术生产形式不断变迁。关注一种作为 “绘画工厂”的大芬村是最多的学术、文艺和新闻作品所采取的切入点,本书对此提供了反思,而这种现代奇观和文化想象也只能展示它的一个侧面和一段历史。

 


阅读文献:
Wong, Winnie Won Yin. 2013. Van Gogh on Demand: China and the Readymad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也可以配合观看几部有关大芬村的影视作品:
《半边天》: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D4y1r781?p=26
《画之缘》:https://www.iqiyi.com/v_begwkpww88.html?vfm=m_312_shsp&fv=9bdf85be5ffe0f89
《中国梵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T411T7D5/?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特约嘉宾

田嘉毅

田嘉毅,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生,研究自学艺术家如何参与当代中国的艺术界。此前在大芬村做过一点研究和工作,不仅获得了许多研究之外的启发,还尝试学习并上手画了一些油画。




会议链接

北京时间20:00
伦敦时间12:00




关于Anartist读书会

Anartist出处:
杜尚:我反对“反-”(Anti-)这个词,因为这个辩证关系有点像“无神论者”较之于“信徒”。无神论者或多或少与信徒一样虔诚(地相信神不存在),“反”艺术家或多或少与“艺术家”一样具有艺术性。[. . .]如果我能改变这个词,“Anartist”【接近anarchist,让我们称之为无序艺术家】会比“anti-artist”好得多。


虽然本读书会由三人发起,但是我们强烈欢迎有兴趣带读(即在读书会开始介绍本节所读内容)的朋友加入我们。原则是积极地懒惰,

就是以反抗现有体系的态度以最少的能量实现目标的一种精神。通俗地讲,就是


拒绝卷,
但是有所为







霖公子


创作者

Marxist Feminist

剑桥社会学博士,英国国家学术院博士后





霖公子
艺术社会学,通过艺术实践,探讨社会议题。作者霖公子,马派社会学者,剑桥博士,英国国家学术院博后,然无雄心壮志,乃求自由散漫过一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