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的母亲
窗外又下起雨,深秋时节显得格外的冷。我不禁间想起了在老家的母亲。这么多年了,母亲时常挂在嘴边唠叨的那句话“天冷了要及时加衣服”,一个长期不在母亲身边的游子,只能按照常规又打一个电话关心一下。
我母亲出生于隔壁村庄一个私塾先生的家庭,名字吴梅香。母亲与共和国同龄,是家中长女。我小时候去外公家玩,经常遇到别人请外公写信和读信。快到过年了,外公格外地忙,一直在家帮助左邻右舍写春联。时常听妈妈说外公很传统,对她要求特别高。母亲识字不多却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能做一手很合身的古法衣服。以前母亲眼睛好的时候,都是自已做衣服。每年过年,我们家姊妹三人穿的鞋都是母亲做的百叶底鞋子,特别合脚,我们穿得舒心,自豪感十足。母亲做农活和家务也是一把好手,在老家生产队的一帮妇女中,总是名列前茅。还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里干活流行“拌工”,就是遇到割麦子或者栽秧等赶时的农活,你帮我一天,我帮你一天,邻里或者亲戚之间相互协作。母亲因干活手脚快、从不卖奸耍滑,往往是最受欢迎的一员。那个年代农村每年到秋收后,就有挑鱼塘、挑公路等繁重的摊派任务,母亲也是和男劳力一样冲在第一线,为我家撑起了半边天。
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我在本村上学。每天早上,母亲都是我家第一个起床,然后做早饭、打扫家里的卫生。妈妈做的早餐总是换着花样,做圆子、摊饼、下面条,每天不一样,让我们吃得新鲜。农村分田到户后,我家菜园子里蔬菜品种多,尽管餐桌上是蔬菜打滚,但花样不同,口味自然也不一样。还记得有一次,天突然下雨了,我想今天要穿布鞋淋雨回家了。放学时,我发现母亲已经拿着雨伞和胶鞋在学校门口等着我。当时我特别开心,脸上露出了儿时特有的笑容。
1990年夏天,我考上高中了,要去隔壁乡镇读高中,离家二十多里路。因为路途遥远,我两三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到家中,父母都是提前买好菜,到家后帮我洗好衣服。有一次,我有件外套纽子要掉,当时忘了告诉母亲,当我回到学校时,发现母亲已经帮我钉好了纽扣。我深深感到母亲的体贴,体会到了古人那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境。三年高中生活,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母亲第坚强就成了我克服困难的动力。
后来,我去苏州读大学,离家更远,每年只能在寒暑假才能回家。一个人在外读书,说句心里话还是有点想家,尤其在中国传统佳节期间,一个人身在外地深深体会到了“独在他乡为异客”。在老家的母亲,经常要叮嘱父亲写信给我,她在信中总是唠叨着那些问寒嘘暖的话。过年和暑假期间回到家,母亲不让我做家务,说你们孩子不会做,好像我依然是个孩子。对于母亲这份疼爱,更让我感到了对母亲的愧疚。
END
作者简介
张圣宽,陈堡镇蒋庄村人。高级工程师,现在上海某外企从事项目管理咨询工作。爱好文学,闲暇时间,写点随笔,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