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子祠内几棵四百年的银杏树,掩映着祠内保存完好的正殿。殿梁有“大清同治十一年,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部堂,一等毅勇侯曾国藩督修”字样。将言子作为仅次于孔子的圣者进行祭祀,甚至由曾国藩亲自督修,体现的是常熟对邑人言子的极大尊崇。
学宫由泮池、明伦堂、尊经阁组成。泮池还留有古时遗迹,水池边石壁多有破损,经过采用古法糯米加石灰等熬汁修复。国子监是天子办的学宫,所以水池呈圆形,彰显天子崇高至上;孔子是大成至圣文宣王,文庙的学宫只能是半圆形的水池,称之为“泮池”。泮池上有拱桥跨水,叫做“状元桥”,民间认为,跨过此桥,学业必大成。进入中门后,是杏坛,白石子铺地,银杏树夹列,仿佛再现两千多年前孔夫子讲学弘道的盛景。后面的明伦堂和尊经阁讲学、读书、藏书之所。
常熟人兴文重教、崇文兴市的传统,可从文庙的复建中深切感受到。这么大的体量,这么完整的规制,这么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凝聚着常熟人的气魄、智慧和远见卓识,这在全国文庙建筑中也是少见。
常熟城老城区书院街有一条小巷,巷子西头状元坊进去,是一座年代久远、规模颇具、保护良好的明清古建群,这是一户显赫家族的老宅。这个家族,不仅官做得大,而且书香传家,频出学霸,素有“父子宰相”“两代帝师”“叔侄联魁”“三子公卿”“四世翰林”之称。
这条巷子就是翁家巷门,这个家族就是翁氏家族,其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先后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及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最后授协办大学士。翁同龢从政42年,在晚清政坛举足轻重。其父翁心存,道光二年进士,同治帝师,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这就是“父子宰相”“两代帝师”的来源。
翁曾源,翁同龢的侄子,同治二年状元,是谓“叔侄联魁”,或“叔侄状元”。翁同龢与大哥翁同书(道光二十年进士)、二哥翁同爵,弟兄三人均位高权重,故有“三子公卿”之说。翁心存的曾孙翁斌孙为光绪三年进士,至此翁氏一门四代人分别授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成为不可多见的“四世翰林”的江南名门望族。
原来我对翁氏一族只有零星的关于翁同龢的知晓,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副民谣式的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四海荒”,宰相指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指的是翁同龢,常熟人,对联巧用“肥”“瘦”、“熟”“荒”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晚清政坛昏暗民生凋敝的不满情绪。
翁氏故居门框左侧挂“翁同龢纪念馆”木牌,左侧墙壁上有两块石刻文保牌,一块是全国文保单位“彩衣堂”,一块是常熟市文保单位“翁心存故居”。翁氏故居门脸并不张扬,然而,中轴线前后七进,依次是门厅、轿厅、彩衣堂、后堂楼、双桂轩等,左侧别院有玉兰轩、知止斋,右侧别院有晋阳书屋、思永堂、柏古轩等。建筑多是平房,也有二层小楼,中轴线上的四六两进即为楼房。房与房,院与院,或穿堂而过,或曲廊相连,或院门沟通,庭院里不乏古树名木、修竹瘦石,高大的桂花树下,绿荫斑驳,有桌椅供游人小憩,看曲径通幽,享清凉幽雅,是一个息心养性的好地方。
彩衣堂是翁心存为庆祝母亲75岁寿辰而定名的。是年,翁奉旨外巡,归途路经苏州,适逢官府庆贺嘉庆皇后纽祜禄氏60大寿,翁遂请巡抚陈鉴书写“彩衣堂”匾额,取材二十四孝故事之“彩衣娱亲”,母亲、皇后寿诞并庆,意义双重。
2024.11.7
作者简介
张永发,陈堡蔡堡人。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