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关系破坏者——自我感动

文摘   2024-06-22 23:49   北京  

6/22  关系破坏者——自我感动

扔掉你苦情戏的剧本


现在公众号已经开了几个系列了,这些系列会穿插着讲述。再新开一个含金量比较高的系列,叫“关系破坏者”。很多看似正常甚至被冠以高尚之名的行为,实际上是破坏关系的。逐一把它们的皮扒下来,看到伤害的本质。


今天要拿出来鞭笞的,是“自我感动”。它常常表现为不分青红皂白地自我牺牲和奉献,感动了自己。这样的人真的开心吗?未见得,但他一定会觉得自己非常伟大,并为自己而感动。对方开心吗?不开心,反而想要远离他,切断关系。

自我感动者可能很疑惑,觉得好心当成驴肝肺,怎么自己这么付出,你这个既得利益者还不知感恩呢?

实际上,自我感动者以为这是在爱对方,实际上并未从对方的真正需求出发,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编自导自演一出苦情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叫“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伟大付出者”。他实际上并不爱对方,也没有和对方建立情感联结,只是需要有一个人在他的剧本里和他搭戏,对方的角色名称叫做“因为主角的付出而过得幸福快乐的人”。是的,自我感动者不爱自己,不爱对方,只爱他的剧本。


首先来分析一下自我感动者的成因。

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往往成长于一个缺爱的家庭。这种缺爱并不是缺衣少食,而是没有情感连接。他们所接触到的教育,或是父母的惯用行为,就是“付出永远是对的”,“付出就等于为别人好”,“付出就等于爱”。

有的家庭表现为,父母辛苦工作挣钱,一味用金钱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忽视情感。哪怕孩子已经完全不缺物质了,他们也会继续付出物质,因为这是他们唯一会的方式。孩子长大后,也会习惯用物质尝试填补自己情感的缺失,但这就像用错了药,永远无法填补。

有的家庭表现为,父母不断包办代替,疯狂付出,但是用自己的需求代替了孩子的需求,看似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完全无视孩子真正的声音。就比如孩子喜欢某样东西,但父母一直不给孩子买,而是不断买那些自己觉得更好的东西,并美其名曰:“我都不舍得给自己买,给你买了,多爱你啊!”这同样是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情感。

于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觉得感受是不重要的,习惯于否定自己的感受,乃至情感隔离,直至察觉不到自己的感受。一个不尊重自己感受的人,当然也不会尊重别人的感受,无法和他人建立真正的深度链接。

在自我感动者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接触到好的榜样,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爱,他们也几乎从未有过深度的情感链接,包括他们的养育者。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效仿父母的模式,把金钱、苦情和一味付出当做爱,而往往也会因此而破坏关系,落入和父母相同的模式和命运。

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由于没有深度链接,无法展开关系维度,总是生活在面具下和剧本里,是一个不真实的人。他们要么会在自恋维度上不断住追求,卷工作、卷金钱、卷社会地位,只能通过自恋维度的提升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因为他们不敢跌落,失去了关系维度的承接,他们会认为失去自恋维度的东西就失去了一切。

还有一类人他们不卷工作,但是会不断向外寻求爱,用讨好等大肆付出的形式来试图建立和留住关系。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建立起关系维度了,就像他们的养育者对他们一样。

因此,自我感动者实际上也是受害者。他们的人生里,只见过一种剧本。并且根深蒂固地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剧本。如果不意识到问题,走出熟悉的模式,便会不断重复着错误的行为,落入重复的悲剧里。


那么,如何识别一个自我感动者呢?他们往往有一种刻意的苦情。没有苦吃也要制造苦吃,不必牺牲也非要牺牲。因为在他们的剧本里,这样才代表爱,代表负责,代表伟大。把自己虐得越惨,就越是能表达爱意。

明明好吃的东西每个人一份刚刚好,非要把自己这份让给别人。哪怕别人并不想再吃一份,也非要强迫对方接受“好意”。这样,他就满足了自己剧本里一个伟大的付出者角色。他虽然没有吃到喜欢的食物,但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沉浸于“我真伟大”的喜悦。而被迫接受的好意的人呢?他即使爱吃这份食物,也是带着愧疚吃的,感觉自己站在道德的至低点上,亏欠了对方。这对他的伤害,可不是一口好吃的能弥补的。怎么简简单单吃顿饭,自己就成了罪人了?因此,他为了摆脱这种自我厌恶的感觉,只能逐渐与付出方疏远,直至切断关系。

有些自我感动者会刻意制造极端情况,来凸显自我牺牲。比如会提出假设,如果只有最后一个食物了,不吃就饿死了,那我肯定不会吃。如果发生危险只有一个人能逃生,那我肯定不会走。苦了我一个,你们都幸福,就是我想看到的。

听起来很伟大对不对?如果真的在极端情况下,那确实很伟大。但是在非极端情况下,刻意极端化,在不会极端情况的前提下,刻意苦情,就是一种自虐了。这种自虐不仅虐自己,也虐别人。把自己陷入苦情的剧本里了,别人也被迫卷入了这个剧本。明明能坐车,非得亲手煲鸡汤,走上十几里路送过去。别人不接吧,像是不接受好意。别人接吧,这份巨大良心债就欠下了。而且也许别人根本就不喜欢喝鸡汤。这是把对方架在火上烤,骑虎难下。被这样将军,即使付出者是出于好心,也不会让对方感觉舒服。特别是,这份恩情还得还,那就更让人不平衡了。

如果是普通人,大概会觉得,干嘛这么累?都轻松点不好吗?可是在自我感动者的剧本里,轻松是不符合他的人设的。而且没有展开的关系维度,让他们随时可能失去价值感,于是如履薄冰,没有办法轻松。


刚才已经简要分析了被付出者所受到的伤害。如果这是在家庭关系中,或是亲子关系中,这份“自我感动”会成为代际伤害。

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是不幸的,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他遭受到了严重的情感忽视。真正的爱是“被看见”,是正视自己的感受,得到接纳与肯定。而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父母不是真实的人,只是两个戴面具的身份角色。只要夫妻中有一方是带着面具的人,另一方也很容易因为没有感情的链接而也带上面具。因此,孩子感受不到情感的流动。同时,父母对他的要求也是按照剧本来的,是在揣测孩子的感受,或者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孩子真实的感受无人在意,无人接纳。同时父母刻意苦情的过度牺牲,也会让孩子有深深的自卑感。将来,由于缺爱而封闭情感一味追求自恋维度,或是不顾一切地扑向关系,或是对关系产生恐惧。他很可能,重复父母的命运。


那么自我感动者如何破局呢?请先认识到一点:爱自己不是不好的,也不等于自私。让自己充盈起来,不再试图借他人之手爱自己,才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这样的爱,才是站在对方角度上考虑的真正的爱。

自我感动者往往不敢或是不舍得对自己好,会把最好的一切留给对方,然后试图唤起对方的爱。当对方按照剧本回报爱的时候,自我感动者就被满足了。但是这样的模式对于对方来说,是压力非常大的。且每一步都是出于愧疚,出于骑虎难下的隐形胁迫,而无法出于爱。

先尝试,对自己好。对自己好,并不是肆意地吃喝玩乐追求感官刺激,而是像对待你所爱的人一样对待你自己。你不会让你的孩子每天吃外卖,因为这对孩子的身体不好。你可能会再累也坚持给孩子做饭,那就先好好对自己,给自己也做好吃的,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你可能会不断关注你所爱的人的喜好,见到什么好东西都想买给对方。那就先像揣测对方的喜好一样感受自己的喜好,满足曾经被亏待的自己。

你的身体勤勤恳恳跟随你这一生,别让它受委屈。

当你满足好自己,就不再执着于原生家庭留给你的剧本了。尊重了自己的感受,你就会开始真正尊重他人了。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自以为是的付出,而是深度链接。是摘下面具的,两个真实的人的碰撞与接纳。把对方当做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你剧本里的被付出者。询问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把自己的标准和意志强加给对方。也许,对方想要的只是你能好好爱自己。


世上不幸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幸,幸福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幸福。任何人生都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统一的剧本。而拆下面具的真实,扔掉你的剧本,是建立深度链接的第一步。

用真实的自己去看看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对方,接纳彼此真正的模样。这,才是关系开始的地方。


与空体验
在人间游戏里游戏人间,将人生体验创造成艺术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