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系统总结了过去一年贵州取得的工作成果,还明确提出了未来一年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报告中还明确强调了改善民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内容,无不体现了政府对贵州发展的全面规划和长远考虑,让我备受鼓舞。”1月20日,贵州省政协常委、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徐寒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内容详实、全面,为他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补齐儿科、精神卫生科等短板”,这一部署让徐寒松深受触动。
“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徐寒松说,挑战在于,这些领域的人才短缺、设施不足等问题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去解决,但机遇也同样明显,随着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日益重视,相关政策支持将不断加强,这为精神卫生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医院的发展也将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这也让徐寒松深深感受到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更坚定了他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责任在肩、使命重大,我们将从五个方面认真落实好这项工作。”徐寒松表示,一是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网络,推动精神卫生服务向基层延伸。二是加强精神卫生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强化精神科医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三是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拓展,发挥12356热线作用,为来电者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支持等服务。四是加强精神卫生宣传和教育工作,多种渠道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众重视程度。五是加强医院管理,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
“我们期待与全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携手共进,共同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徐寒松呼吁道。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布局之年。展望新的一年,徐寒松表示,将在医院党委的带领下,认真做好“十五五”规划,强化亚专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质效,有效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守护人民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在过去的一年中,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而言,是极具意义的一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决策和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推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系统重塑疾控体系、全面提升疾控专业能力、强化疾控事业发展支撑3个方面19条措施,旨在加快推动全省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疾控事业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省政协委员、省疾控中心实验中心细菌性疾病检验科科长韦小瑜说。
过去一年,省疾控中心聚焦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锚定各项能力建设中的重点难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疾控领域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全省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体系数字化转型;扎实开展疾控业务“大练兵”,全面选拔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员;省重大公共卫生防控救治基地项目建成使用;推动建成10个疫苗临床试验基地,开展30个疫苗临床试验项目;建成了全省首家疾控健康科普展厅;建立“一锤定音”的毒蘑菇鉴定实验室……
“2025年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加强疾控核心能力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水平”。这一工作部署,让疾控“老兵”韦小瑜感受颇深、信心倍增。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5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2025年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韦小瑜说。
疾控核心能力建设中,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室在判定传染病病原体、评估健康危害因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一锤定音”的作用。尽管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在基础设施、实验环境、设备配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改善和大幅提升,市县两级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市县两级疾控实验室的检验检测仍存在一些短板。为此,韦小瑜提出《关于提升市县两级疾控检验检测能力,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全省疾控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整体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住院老人增长,住院陪护问题已成为广大老年病患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一人住院,全家奔波”已成为广大患者家属,尤其是独生子女群体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在今年的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蒋海波提出《推广“无陪护病房”破解住院“陪护难”的提案》。
蒋海波委员表示,通过调研分析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65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60%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超过120万人,老年住院群体愈发庞大。然而,我省护理服务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老年群体住院需求;同时,80、90后独生子女群体一旦父母生病住院,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很难家庭和工作兼顾,这其中还有600万在外务工人员和父母分居两地,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此外,护工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陪护需求。
为化解老年人生病无人陪护这一难题,“无陪护”病房应运而生。“‘无陪护’病房并非无人陪护,而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疗护理员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代替家属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等服务。”蒋海波介绍,我国从2010年开始推行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已有福建、浙江、山西、天津、重庆、河北等多地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服务。
没有加 “星标★”的订阅号
刷到全凭缘分
或者好多天
都无法收到最新的推送
朋友们一定要记得
把『健康贵州』公众号
设置为“星标★”
方法超简单!
一起来看一下是如何操作的
▼
编 辑 | 杜明 签 发 | 曾韬 龙艳 审 核 | 姚媛媛 主 办 | 贵州卫生健康融媒体中心 主 管 |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往期回顾
觉得不错就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