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帝曰:善。”——《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第十九》
接下来我们在就里边的重点跟大家分析一下。第一段需要跟大家详细解释的地方就是,“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这段话怎么理解呢?张介宾注解∶“去反盛者,非强盛之谓。凡脉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谓之来;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谓之去。来不盛、去反盛者,言来则不足,去则有余,即消多长少之意。(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故扁鹊于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皆以实强为太过,病在外;虚微为不及,病在内。辞虽异而意则同也。”张介宾把这段话的原理跟大家解释清楚了。
咱们一般认为“其气来不盛,去反盛”,觉得这都是盛,盛的话应该是有余,应该是实证,怎么这里成了虚证了呢?很多人很迷惑,不理解,这时候张介宾就从头到尾解释了一下,也就是脉从骨肉之分往上跳,跳到皮肤上,就是我们把脉的时候会摸到脉搏,一下一下往上跳,从骨肉之分往皮肤之际谓之来,也就是脉跳上来,也就是跟现代医学相应的话,就是血管膨胀的时候,他就谓之来,胀起来了,我摸到了,他往上跳了,就膨胀了。脉搏落下去,这个时候就为去,自皮肤之际滑与骨肉之分谓之去,来就是跳上来,去就是落下去,这么理解就可以。
来不盛去反盛指的是什么呢?来的时候不足,去的时候有余,这叫消多长少之意,也就是还没补上多少,全都给它消耗掉,这是消多长少。本来夏天应该长多消少,应该是来盛去衰,结果反过来了,消的特别多,但是长的又特别少。就像波浪一样,波纹往上的时候特别盛,往下一下掉下去,然后再往上又稍长一点又往下掉,时间长了之后就越来越弱,这就叫消多长少之意。因此他说:“故扁鹊于春肝夏心”,扁鹊指的是什么?指的是《难经》,《难经》跟《黄帝内经》是相应的。《难经》在这段条文里边也有相应的这解释,《难经》也说∶“皆以实强为太过,病在外,虚微为不足,病在内”。虚微就是虚,这个地方讲的就是病机经常的消多长少,时间长了之后,这个时候的脉象就是一种虚微的脉象,身体就是弱的一种表现,病就在内。
再往下就是浸淫这个词,很多注家的思路不一样,说法大概有四种。第一段是吴昆在《素问吴注》里边注解∶“浸淫,热不得去,浸渍而淫,邪热渐深之名”。他这个地方指的是邪热一直在身体里,而且越陷越深,他讲的是病机,这是第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指的是疼痛,病痛流注到全身去了。浸淫的意思就是扩散蔓延的意思,指的是病痛。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里边注解:“浸淫者,其痛流布于周身也”。这个地方浸淫指的是一种痛症。一开始在身体表面的一个点或者一小片儿,然后逐渐流散到全身,这也叫浸淫,疼痛流布到全身。第三种解释指的是出汗。《素问经注节解》里边注解∶“浸淫者汗也,火逼肺而为汗也”。这个地方指的是火邪逼迫于肺,火克金,火邪逼于肺,肺主皮毛,这时候肺皮毛一开,火气往外泄,随着汗而出,这就叫浸淫。
第四种指的就是浸淫疮,我们之前讲过,《素问直解》里边注解∶“心脉太弱则火气外浮,故令人身热而腹痛,热伤肤表,故为浸淫而成疮”。也就是说热邪伤到肤表之后,皮肤就会疼痛,这时候会有一种病就是疮,这种疮就是溃破、流脓,这个疮会越扩越大,在皮肤上逐渐蔓延,这就叫做浸淫疮。浸淫疮中医有专门的治疗方法,这是四种解释。按照现行专家的统一认识,认为这个地方的浸淫指的是浸淫疮,指的是一种皮肤的脓疮的这样一种疾病。这在这个地方上下文解释就是令人身热而腹痛,为浸淫。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是浸淫疮更贴切。
再往下是“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上边又咳嗽,吐唾沫,而且还心烦。下面的还气泄,为什么这样呢?吴昆注解:“下脉不足则心气虚,虚则不能自安,故令心烦。虚阳乘于肺则咳,乘于脾则唾,虚阳下泄则为气泄”。他讲的都是虚阳,其实就是阳气虚,就是心气虚。心气一虚了之后,这个人就不安,总是心慌、心烦,用老百姓话讲,就是心里跟长草似的,没着没落的,而且心里边有点害怕。虚阳乘于肺则咳,这咳嗽是肺来的,大家注意,中医认识非常有意思,唾产生于脾,所以脾虚了之后吐唾沫,脾虚了之后流口水,很多小朋友口水特别长,说明脾虚。还有的成年人之后睡着,一张嘴还流口水,这说明脾虚。这时候需要健脾。虚阳乘于肺则咳,乘于脾则唾。虚阳下陷,就是虚阳不能上升,本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清阳不能上升,清阳下降,这叫做下陷。出现的症状叫做气泄,也就是矢气频转,放屁特别多。这种情况就是气不足了,虚阳下陷,这时候我们应该补气升阳,同时温心脉,这种病就能治好。在临床上也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
我们总结一下,这一小段讲的是夏脉之所以如钩的这样一个机理,因为夏脉主心,心在五方中属南方,南方属火。所以与火邪相应。夏天正好是万物生长茂盛的一个季节,所以人的脉象也与夏天特别的相应。所以脉象来的时候,就是往上跳的时候比较充盛,往下落的时候比较轻微,有点儿类似于钩的形状。钩我之前讲过就是带钩。我们知道古人的穿着衣服,《黄帝内经》的文本成书于汉代。汉朝人穿的衣服是长袍缓带,带子是长的,系在身上,需要一根钩来钩住。我们按照出土文物来看,后端是直的,前面是一个弯的,这个脉象也类似于这种感觉。大家不要说古人说的像钩,那咱把脉怎么把不出钩的感觉,你就记住来盛去衰就行了。来的时候这脉特别盛,去的时候轻微,就往下落的时候轻微,跳上去的时候比较强劲,这种情况下就是钩脉。之所以成为钩脉,就是因为夏天阳气茂盛这样一个原理。因为天人相应。
所以我们学《黄帝内经》一定要记住,《内经》从头到尾都是贯穿着一个思想,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所以它在解释人体的脉象,通常都是跟春夏秋冬相合。春夏秋冬可不是身体的表现,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的表现,大自然的脉象。所以人体的脉象跟大自然的春夏秋冬的脉象的表现相吻合,就叫天人相应。与此相反的话就是病脉。病脉什么表现呢?病脉太过的话,来盛去亦盛,叫做病在外,身热而腹痛,为浸淫疮。身体热,皮肤还疼,而且长疮蔓延,这叫浸淫。如果是脉象不及的话,来不盛去反盛。来的时候是弱的,去的时候非常强劲,说明病在中,就是病在里,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这就是心气虚所见到的身体的症状和表现。
好了,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
本篇是:心慌心悸的根源是什么?|《黄帝内经》精华篇系列054(原六百九十四)(更多精彩内容请看下方“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