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吃饭,被他讲到的一个小朋友惊到了。
这个小朋友不是别人,正是我前同事家的姑爷。听我朋友说,我前同事对他姑爷是赞不绝口。
前同事的姑爷在北京某著名高校任教,搞起学问来,那是非常地专注。
专注到什么程度呢?
我前同事说,家里来了一客厅人,谈笑风生几小时,他姑爷在书房里埋头钻研,压根儿不知客厅里发生了什么。
推门叫他吃饭的时候,总能窥见他如痴如醉的样子。
那一刻,前同事认为,姑爷是世界上最专注、最纯粹的人,也是相当有前途的人。
你的周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存在?
他们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如痴如醉,完全不受外部世界的干扰,甚至顾不上吃饭、睡觉。
明明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他们却感觉不过是过了几分钟。
匈牙利籍知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将这种忘我的状态称作flow,中国心理学界将之译为“心流”。
心流指的是当一个人完全沉浸于任务中时所表现出的深度投入状态。
其典型特征为:全神贯注于任务、专心致志的沉浸和自发的愉悦,导致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
心流是一种高度自我激励的状态,更是个体成长和成功的加速器。
当你高度专注、进入心流状态时,你会遇见一个更强大的自己、一个更高效的自己。
有研究发现:心流状态下的人,其在工作效率、学习能力、创造和革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是平常人的5倍。
“心流”状态在我们从事最喜欢的事情时很常见。
比如,如果掼蛋是你最喜欢的爱好,你会将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其中,并因此产生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时光也在你的全情投入中不知不觉地消逝。
不过,米哈里的研究发现,相比娱乐时间,人们在工作时会体验到更多心流状态。
这对于家长、管理者和职场人士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如何才能进入这种高度投入的状态呢?
心流状态有点像龙卷风,你无法强制它发生。
米哈里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了让心流发生的三个必要条件,它们是:
换言之,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当你有明确的目标或期望、目标具有最佳挑战性、能得到及时且持续的反馈,心流状态就会出现。
米哈里的研究为个体指明了成长成功的方向,也揭示了管理者提高员工绩效的有效路径。
明确的目标可以指导和聚焦人们的行为,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框架。明确的目标会增加人们的付出。因为排除了选择,人们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专注地追求实现这个目标。明确的目标可以提升人们的表现。因为目标会挑战我们超越现状,让我们更加努力地付出。美国领导力大师詹姆斯·罗宾斯在领导力畅销书《九分钟领导力》中,以自己为案例,剖析了明确的目标或期望的重要性。虽然家有健身房和各种器械,妻子还会教他如何健身,但詹姆斯还是没有锻炼过,因为他根本没有动力。后来,当詹姆斯决定去攀登阿根廷境内的阿空加瓜山时,一切都变了。
阿空加瓜山是世界七大高峰之一,也是西半球的最高峰。交了押金后,詹姆斯迫不及待地回到健身房,强迫自己努力锻炼,并迅速恢复体形。詹姆斯的动力一下子变了,因为现在的他有了目标,这个目标要求他必须身体健康。詹姆斯说,动力不一定来自目标本身,而来自目标对身体的要求与现实身体状况之间的差距。差距产生了让人不悦的不协调感觉,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来缓解这种不适。现在有了身体必须达到某个状态的最后期限,詹姆斯就能够看清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激励他开始弥合这个差距。之后的詹姆斯每天都自觉健身,并因此收获了许多从未有过的快乐和乐趣。对于此时的他来说,健身不仅不是一种痛苦,还是一种享受,此后他每天都乐此不疲地做着健身这件此前他根本不想做的事情。正如米哈里指出的那样: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觉得其乐无穷。不过,米哈里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目标都能导致“心流”发生。
能导致心流发生的目标,最重要的特征是具体和具有挑战性。米哈里研究发现,一项活动要产生心流,必须在任务难度及执行任务的人的技能水平之间保持平衡。太具挑战性的任务无法吸引和激励人,因为他们在内心里并不真的认为自己可以完成任务。换句话说,如果他们现在的技能水平与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差距过大,他们就不会付出积极的努力。过于简单的目标也不能激励人们全心投入,因为完成这样的任务根本不需要付出真正的努力。过于简单的任务可能引发无聊和冷漠,这两种情绪都不利于个体的良好表现。鉴于此,为了创造让心流发生的理想条件,人们必须在“有难度”与“不要过难”之间找到平衡。米哈里用下图演示了这种平衡。请注意:图中有一个被称为心流通道的最佳区域。在该区域中,任务的挑战性与个体的技能水平是相匹配的。换言之,任务的难度与个体的技能水平之间达到了平衡。如果任务变得越来越难,而个体的技能水平没有提升,人们就会感到非常焦虑。如果个体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却没有机会从事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这项工作一定会让人感到无聊。无论是焦虑还是无聊,这两种状态,都不会导致个体工作更加投入,并产生成就感。詹姆斯·罗宾斯在《九分钟领导力》中,以一名叫琼的员工为例,演示了具体且具有最佳挑战性的目标对于心流发生的重要性。
琼加入了一家广告公司。她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并且很喜欢她的新工作。
她和一些资深设计师合作,帮助他们为客户设计营销活动。一旦有了初步的概念和设计,就会拿到公司董事会会议室展示给客户看。琼此前从未做过演示,立刻感到一阵焦虑。琼在心流图中的位置从A移到了B。注意:任务的挑战性增加,使琼脱离心流状态,进入到焦虑区域。带着决心和老板的宽慰,琼一头扎进迎接挑战的准备中。琼非常成功地完成了演示,老板让她以后多做这项工作。每一次演示,都让琼的演示技巧和经验得到提升,她在心流图中的位置由B移到了C 。
注意:在经过一番训练和实践后,她又重新回到心流状态。
对琼来说,这是个不错的位置,因为她喜欢工作的难度与其新习得的技能之间实现了平衡。
随着时间推移,琼继续向客户做演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一段时间过后,这项任务对她来讲变得过于简单,最终根本无法对她构成挑战,
于是,琼在心流图中的位置便从C移到了D,进入到无聊区域。
注意:琼此时已经离开了这项工作的心流通道。
她的工作仍然非常出色,但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吸引她了。
琼渴望从事更具挑战性、能带她从D区域向上挪动、让她再次回到心流通道的工作。
如果琼不能从事能够发挥其能力的工作,她最终会厌倦自己的工作,禁不住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米哈里关于心流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觉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技能获取与敬业度三者间的关系。
当人们从事的工作具有最佳挑战性的时候,他们的工作投入度是最高的。
问题是,你何以知道某项任务具有最佳挑战性?
正如米哈里发现的那样,某项任务的挑战性,与其实际难度关系不大。
工作的难度以及个体的技能水平,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认知。
很多人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仅仅是因为他们缺乏尝试某些挑战的信心。
他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阻碍他们从事自己有能力从事的工作。
家长和管理者有时得扮演啦啦队长的角色,帮助孩子和员工看到自己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不过,即使有了具有最佳挑战性的具体目标,也不一定能让个体进入心流状态。如果你带孩子到迪士尼乐园玩,在驱车前往的路上,孩子可能会不断问你同一个问题:试图跟一个四岁大的孩子解释到迪士尼乐园还要开车120公里是个挑战,特别是在他还没有时间概念的时候。因此,你会寻找创造性的方法给孩子以反馈,比如对孩子说:“你再看完一部电影,我们就到了。”这种反馈对孩子很重要,因为它有助于孩子知道该作何感受、下一步要做什么。学习和工作有时就像坐在父母汽车后座上的一段长途旅程。如果没有对你有意义的信息,你很难知道自己到了什么地方,或者还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有意义的反馈,就不太可能培养出征服的需求。有人在聚会的时候支起了排球网,每个人礼貌地击打着排球。此前那个家庭友好型的垫球过网活动,变成了一场“精英运动员”激情澎湃、精神饱满的比赛。球还是那个球,网还是那张网,甚至人还是那群人,区别是反馈不一样了。我们引入了一个被称为“记分”的反馈系统,它提供了帮助我们调整行为的标准。当人们拥有明确的目标、目标具有最佳挑战性,并且引入持续及时的反馈系统时,充满活力和动力的心流状态就会出现。我们想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因为人们天生不擅长评估自己的表现,所以他们会寻求外部资源的帮助。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为其描绘蓝图,他们就只能依靠他人的主观判断以及常常是带有缺陷的自身估计。人们日复一日地学习和工作,却不知道自己表现如何,这会削弱他们的自我动机,并可能让他们对自己的表现感到不自信。每一个家长和管理者,都应该学会如何给孩子和员工提供反馈这门微妙且神奇的艺术。如前所说,心流是一种高度自我激励的状态,是个体成长和成功的加速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会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让你我在不知不觉间实现蜕变。
让自己和孩子经常性地处于专心致志于任务的心流状态中,你们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收获不一样的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