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精神疾病的自查、自疗和就诊指南

文摘   2024-11-06 07:31   四川  

人类的心理真是复杂又微妙。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心理上的困扰。有些人因为精神疾病或障碍而痛苦不堪,而有些人却能与这些问题和平共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详细介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认知功能障碍、人格障碍、发育障碍等各种心理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正在忍受心理疾病带来的痛苦,该怎么办呢?希望大家能认真读完这篇文章,从中了解一些正确的知识和有效的应对方式。

提示:本文非常硬核、权威,内容较长,建议收藏方便以后查阅. 

提示:本文的图片和图表较多,建议将微信设置为浅色【普通模式】(白色背景)来获得最佳阅读体验。 


※ 抑郁症篇

抑郁症的症状

“情绪低落是否持续了两周以上”是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有时候我们都会有那种不明原因的情绪低落,什么都不想做的日子,对吧?不过,如果这种低落和提不起兴趣的状态持续了很久,你可能得留意一下是不是抑郁症了。尤其是当你还出现了失眠、没胃口等身体反应的时候,也可能和抑郁症有关。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别犹豫,去看看医生(看医生之前也可以先看看我们【硬核玩具】的这篇文章)。

现在有一些工具可以帮助筛查抑郁症,比如说‘病人健康问卷调查’(PHQ-9)。这款问卷在很多国家被广泛使用,效果挺不错的。你可以根据下边表格中的9个问题(A到I)回想自己过去两周的状态,回答后根据得分来评估自己有没有抑郁症状。

觉得自己可能有抑郁症的朋友可以先自测一下,不过要记住,PHQ-9只能起到筛查作用,最终确诊还是要医生来做。所以,如果你有这种担心,一定要去找医生做专业的诊断。

PHQ-9是基于美国精神病学会2013年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制定的。按照DSM-5的标准,抑郁症的诊断条件是‘情绪低落或兴趣丧失持续两周以上’。而这里说的‘情绪低落’是指那种非常严重的状态,不仅仅是偶尔的心情不好而已。

在过去两周里,你因为下列问题而苦恼的频率是多少?

图片是根据 DSM-5 制订的抑郁症诊断辅助工具“PHQ-9”的9个问题(A~I)。在过去两周里,完全没有出现为0分,有几天出现得1分,超过一半时间出现得2分,几乎天天都出现得3分,根据9个问题的总得分来评估抑郁程度。

A 几乎没有兴趣做事或感觉不到乐趣
B 心情低落,感觉沮丧或绝望
C 入睡困难,中间醒来或睡得过多
D 感觉疲倦或没有活力
E 食欲不振或饮食过度
F 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人,人生很失败,或觉得对不起自己和家人
G 读报纸或看电视时,很难集中注意力
H 行动或说话速度缓慢到别人可察觉到,或刚好相反,变得比平日更加烦躁或坐立不安,走来走去
I 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种方式伤害自己的念头


抑郁症的症状级别评价
总得分症状级别
0~4分没有
5~9分轻度
10~14分中度
15-19分中度~重度
20 ~ 27 分重度


抑郁症的病因和预防

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抑郁症不是病娇造作,而是一种生理功能的异常。

正常的突触从神经细胞末端释放出5-羟色胺,并结合到其他神经细胞末端的5-羟色胺受体上。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的部分5-羟色胺通过 5-羟色胺转运体被回收。

抑郁症患者的突触,神经细胞释放出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减少,会导致出现心情低落等症状。抗抑郁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通过堵塞 5-羟色胺转运体来抑制5-羟色胺的回收,从而增多抵达5-羟色胺受体的 5-羟色胺量。


缺乏神经递质会导致抑郁症

上面的图片描绘了抑郁症患者大脑内可能出现的5-羟色胺异常。研究认为,脑神经细胞之间的接触部位——‘突触’的5-羟色胺量减少,是心情低落的原因之一。


预防抑郁症的简单方法--适量运动

抑郁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中‘压力太大’常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那些在学校或工作中每天都承受高压,或者在人生关键时刻感觉压力巨大的人,抑郁的风险更高。

不过,每个人对压力的反应其实都不一样。除了压力,性格和遗传因素也会影响抑郁症的发生。有时候,即便处在压力不算大的环境中,还是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最终引发抑郁症。

运动不足的人也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与大脑活动变化有关的疾病,通常会带来情绪低落等症状。被广泛认可的‘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大脑中缺乏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比如5-羟色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基于这个假说开发的抗抑郁药,比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在治疗上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们也知道,晒太阳和运动能增加5-羟色胺的分泌。有不少研究指出,‘缺乏运动的人更容易抑郁’,适量的运动对预防抑郁症有帮助。

当然了,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这三者是健康生活的基础,不仅对抑郁症,对预防其他心理问题也有帮助。但要注意的是,有预防作用不代表就不会发病。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情绪低落的时间很长,还是建议尽早去看医生。


运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抑郁症

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小组在 201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便是抑郁症遗传风险较高的人,如果每周运动4小时,患抑郁症的风险也会降低17%。此外,这项研究还显示,无论是瑜伽或体操等轻度运动,还是有氧运动或跳舞等剧烈运动,都有预防抑郁症的效果。

此外,还有报告称,运动对治疗抑郁症也有效果。有些国家也鼓励通过运动来辅助治疗,例如每周3次左右,每天 30 分钟~1小时的健步走、慢跑或有氧运动等。不过,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不要过于勉强,在合理范围内进行适度运动至关重要。


抑郁症的治疗

改变思维方式的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的治疗有效

其实,治疗抑郁症的首选方法一般是抗抑郁药等药物疗法。不过,最近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了。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患者和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一起学习如何应对心理问题。这个方法的核心理念是,‘情绪来源于我们如何思考’,通过调整思维方式来调节情绪。

在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中,第一步是了解自己有哪些思维上的‘坏习惯’。比如,当你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或者被提醒时,你会怎么想?

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是‘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这是容易导致抑郁的想法之一。这样思考的人容易被一个小失误困扰,觉得‘一切都完蛋了’,从而让情绪一落千丈,出现抑郁症状。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通过训练,可以帮助这些人从‘极端思维’中跳出来,比如学会想‘虽然有40%不太顺利,但60%还算成功’这样更积极、灵活的想法。

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可以和单独使用药物疗法相媲美,甚至更好。如果这两种疗法配合使用,效果可能更显著。而且,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模式来治疗,即使治疗结束后遇到类似情况,也能更好应对,降低复发的可能性。另外,药物疗法一般需要持续半年以上,而认知行为疗法大多在3到4个月内就可以结束。

各种‘坏习惯’(下面的表格)的思维方式其实都不同,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日常思维习惯,看看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导致抑郁症的常见思维“坏习惯”

“应该”式思维

断定“应该……”"不应该……”等把固定的观念强加于自己或别人。

先入为主(预判)

“这次肯定也不行”等,不考虑其他各种可能性,而是悲观地预测未来。

读心术(过度解读别人的想法)

“他一定讨厌我”等,自顾自地揣测别人的想法,并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自我批判

诸如“变成这样子,都是我的过错”等等,当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时,过度放大自己的责任。

主观臆断

“我真是一个没用的人”等,不考虑其他各种事实,而是基于不充分的证据得出否定的结论。

非黑即白思维

认为“只要犯一个错,就会全盘皆输等,把事物分为黑或白两个极端。



没有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对大脑进行磁刺激的 rTMS 具有疗效

最近,一种叫‘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TMS)的新方法在治疗抑郁症方面越来越受关注。这种疗法是把强磁的电磁线圈放在抑郁症患者的头部,通过磁刺激从外部恢复大脑的活动。

虽然 rTMS 是怎么通过磁刺激影响大脑活动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很多研究都显示,它对缓解抑郁症状有显著效果。

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负责判断力和欲望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而掌控焦虑和恐惧情绪的杏仁体活动则过于活跃。rTMS 治疗通过把磁刺激装置放在患者左前额头部,激活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从而抑制杏仁体的活动,逐渐平衡脑部活动,帮助缓解抑郁症状。

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相比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困倦、呕吐等副作用,rTMS 主要作用于大脑特定部位,几乎没有副作用,特别适合那些因为药物副作用不愿继续用药的患者。在日本, 2019 年 6 月将 rTMS 纳入了保险范围,但目前只适用于对药物治疗没有明显效果的成人抑郁症患者。而在美国和欧洲,rTMS 已经作为常规疗法得到普及。

不过,rTMS 是一种需要在短期内集中治疗的方法,一般是每周五次,每次约 40 分钟,连续 4 到 8 周。因此,在确定治疗方案时,需要根据疗程和症状,和医生一起商量,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借助于磁刺激装置,使脑部活动的平衡恢复正常

图片描绘了rTMS 治疗时,把强电磁铁贴在患者头部并实施磁刺激的情形。磁刺激装置要贴在患者头部左侧靠前的部位。研究认为,强磁刺激可激活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受其影响,杏仁体的活动得到抑制,从而改善抑郁症。


各种治疗方法的对比

下表比较了抑郁症的4种代表性疗法的特点。“电痉挛疗法”是一种对大脑实施电刺激的疗法,用于治疗重度抑郁症患者。另外,即使采用了这些疗法,休养也是最为重要的。


治疗过程对象治疗时间
药物疗法通过服用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心境稳定剂等来抑制抑郁症状。除了极其轻微的情况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患者一般来说,至少需要治疗半年以上,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纠正思考(认知)的“坏习惯”来改 善行为和情绪。几乎适用于所有患者,对具有中度以上症状的患者,疗效更明显。大约3-4个月,原则上进行16- 20 次心理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在 30 分钟以上。
rTMS对大脑施加磁刺激从而恢复脑部活动适用于药物疗法无效的成年患者每次进行 40 分钟的磁刺激,每周5天.持续4-8周。
电痉挛疗法对脑部施加电刺激,从而恢复脑部活动。现在通常进行“改良电痉挛疗法”即在电刺激之前使用全身麻醉药或肌肉松弛剂,以减轻患者的抽搐和身体痛苦。适用于有自杀意念等处于紧急状态的患者或重度患者。在3~5周的住院期间,每隔1-3天实施数次电痉挛治疗(大约100 伏特并持续 3秒左右)。


※与抑郁症患者的沟通方法

可以对抑郁症患者说“加油”

一旦患上抑郁症,可能会觉得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情绪低落,还可能有失眠或者没胃口的情况。因为总是感到疲惫,做什么都觉得麻烦,有时候甚至会被身边的人误解,以为‘这个人真懒啊’。但其实,抑郁症患者已经陷入了‘虽然想努力,却根本动不了’的状态。这种误解反而会让患者觉得‘自己没用’,更加自责,抑郁症状也会加重。

研究表明,抑郁症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拖得越久,症状反而越难缓解。不过,我们经常不会把失眠、疲惫这些身体症状和抑郁症联系起来。如果这些身体和心理症状持续存在,尽早去找专业医生诊断真的很重要。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最近总是没精打采的’,也可以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去看看医生。

‘我们一起努力’的态度对抑郁症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你可能听说过‘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加油’这样的说法。有的医生解释,其实并不是‘加油’这两个字不行,而是不能随便说‘加油’,那样会让患者更迷茫。因为如果只是泛泛地说‘加油’,患者反而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会觉得更无力。所以,最好先和他们共情,比如说‘经历这些,真的挺难的吧’,然后一起想想‘可以怎么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加油’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带有实际意义的支持,患者也会更有信心慢慢走出抑郁的状态。


TALK”:防范自杀四原则

患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时,自杀的风险会明显提高。为了不失去我们珍惜的人请牢牢记住防范自杀的 4个原则。

Tell(传达)明确传达自己的心声,比如“我非常担心你不希望你自杀”
Ask(询问)直接询问对方是否想自杀
Listen(倾听)耐心倾听对方想死或绝望的心情

Keep safe

(确保安全)

如果感觉危险的话,不要让患者独处,也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住院等措施。




※ 双相障碍篇

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双相障碍

要留意经常滔滔不绝地说话等症状

“双相障碍”是一种情绪波动很大的疾病,它会让人时而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躁狂状态),时而心情低落、意志消沉(抑郁状态)。过去这类疾病叫“躁狂抑郁症”,但和抑郁症有所不同。2013年发布的DSM-5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把双相障碍从“心境障碍”类别中独立出来,强调了它和抑郁症的区别。

双相障碍分为两种类型。I型指的是躁狂状态持续一周以上,抑郁状态持续两周以上。一般来说,患者在第一次躁狂或抑郁症状缓解后,大概五年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缓解期,但症状会再次出现,反复发作,并且缓解期会越来越短。最终,患者有时会在一年内经历四次以上的躁狂和抑郁交替,这种情况被称为“快速循环型”。

II型的症状相对轻一些,患者会有短期、较轻的情绪高涨(轻度躁狂),持续四天以上。与I型不同,II型的抑郁期往往较长,但同样会随着复发,缓解期越来越短。

经常被误诊为抑郁症的疾病

双相障碍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尤其是II型。因为轻度躁狂的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心情好转”。很多患者在长期接受抑郁症治疗后发现效果不佳,才被确诊为双相障碍。数据显示,双相障碍的确诊平均需要七年时间。

对于双相障碍的治疗,通常会使用心境稳定药和抗精神病药。但要注意,抗抑郁药反而可能让双相障碍患者的症状加重或增加复发风险。

尽早发现双相障碍非常重要。即使已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如果出现了“爱说话”“自信膨胀”等躁狂症状,也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可能是双相障碍,以便进行更合适的治疗。


双相障碍逐渐恶化的过程

下面图片描绘了双相障碍随着多次复发而逐渐恶化的过程。没有症状的缓解期逐渐缩短,症状的起伏也日益显著。而且,症状因人而异,有的人不一定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如果怀疑患上双相障碍一定要去看医生,接受诊断。




各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7.92亿人受精神疾病困扰(2017年数据来源: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精神疾病的类型很多,以东亚为例,哪些精神疾病在东亚更为常见呢?

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最普遍的精神疾病

下图是基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2017年的一项调查,对东亚国家精神疾病的比例进行了推测(疾病分类基于“ICD-10”标准)。结果显示,东亚国家人群中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比例尤其高,其次是药物依赖、双相障碍、酒精依赖、进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精神疾病患者人数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调查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这些数据都表明,精神疾病就在我们周围,离我们并不遥远。




※ 精神分裂症篇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每 100 人中有 1人患精神分裂症为了尽早发现,身边人的观察非常重要。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各国之间差别不大,约每100人中就有1人患有此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通常认为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压力是诱发这种疾病的“导火索”。

留意发病的征兆有助于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病情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只要接受合适的治疗,经过这四个阶段后有望康复。但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往往会变成慢性,或者反复发作。

第一个阶段是前兆期,就是发病前的预警阶段。在这个时期,患者会有一些轻微的症状,比如失眠、烦躁,或者对声音和光线特别敏感,有时还会有幻觉和妄想等更严重的症状。前兆期通常持续大约5年。

前兆期后是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会变得明显,比如出现幻听(比如“有人在说我坏话”)或者妄想(像“有人在监视我”)。这些叫做“阳性症状”,此外还会表现出自言自语、讲话没有逻辑等情况。急性期的时间不一,通常是几周到几个月。

接下来是维持期,这个阶段脑部活动减弱,阳性症状减少,但会出现“阴性症状”,比如情绪淡漠、懒散、个人仪表不再注重等,甚至会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下降。维持期可能持续几个月到几年,不过有时一旦遇到压力,可能又回到急性期。

如果在维持期坚持治疗,使脑部活动恢复正常,就会进入恢复期。患者逐渐恢复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情绪也变得轻松起来。这时候可以进行一些康复训练,目标是回到发病前的生活状态。

早发现对于精神分裂症尤为关键。如果在前兆期就被诊断出来,就能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患者自己往往难以察觉病情,所以如果家人或朋友感觉“他/她的状态有点奇怪”,最好向患者表达关心,并温和地建议他/她去看医生,这一点非常重要。

经过 4个阶段后,精神分裂症开始恢复


下面图片描绘了精神分裂症在恢复之前经过的4 个阶段(从左到右)及各阶段出现的主要症状。精神分裂症并不一定限于从上向下发展,有时也会从维持期返回到急性期。

前兆期


发病前出现轻微症状的时期,平均持续5年左右,近年来,有时也把这一时期视为“处于虽然不知道将来是否会患精神分裂症,但患某种精神疾病的风险较高的状态”并称作“处于危险的精神状态”(at risk mental stage,ARMS)。这一时期的尽早诊断有助于预防发病及病后治疗

急性期


精神分裂症发病,出现幻听或妄想等各种阳性症状的时期。脑部活动过剩可能是发病原因。发病几周到几个月后进入维持期

维持期


脑部活动减退,缺乏喜怒哀乐,出现抑郁状态等阴性症状。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变得显著的时期。如果治疗或休养有效,几个月到几年后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


逐渐对生活产生热情的时期。为了恢复社会生活要进行人际关系的训练及运动康复。由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可能性很高,所以,这一时期也需要继续服药。有时,回归社会之前的疗养生活会长达十年以上。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精神分裂症需要用药物治疗也可以用认知行为疗法来消除妄想

研究发现,当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阳性症状时,大脑中的多巴胺(一种与愉悦等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分泌过多。为了缓解这些症状,使用能够抑制多巴胺作用的抗精神病药就成了治疗的重要手段。

现在的抗精神病药分为两代。第1代的“典型抗精神病药”主要作用是强力抑制多巴胺,能明显减轻阳性症状,但对意欲低下等阴性症状效果不佳,有时还会带来手抖等副作用。

第2代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则不只是针对多巴胺,还作用于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这不仅能继续缓解阳性症状,对阴性症状也有效,有时甚至能改善认知问题。虽然有些非典型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或血糖升高,但整体副作用较小。

另外,已经使用第1代药物的患者,如果更换成第2代药物,可能会出现新的副作用。所以,如果现有药物效果稳定且副作用不严重,通常没有必要更换药物。

总的来说,精神分裂症虽然不容易治愈,但这些药物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康复的可能性。

通过合理解释来消除妄想

精神分裂症有时也被称为“疑心病”。比如,患者可能会在餐馆吃饭时怀疑其他顾客是间谍,认为他们在窃取自己的想法。为帮助缓解这样的怀疑,治疗往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可以温和地告诉患者,认为其他顾客是间谍的想法其实很不合理。通过这种方式,一点点地帮助患者解开内心的疑惑,慢慢消除这种不必要的怀疑,就像解开一团缠绕的线头,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此外,家人的配合对患者的治疗也至关重要。家人的沟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恢复。家庭成员可以接受“家庭社交技能训练”(SST),学习如何有效地与患者相处和支持他们的康复(下面框文)

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的“家庭 SST”

社交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SST)可以练习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景下的沟通方式。针对有精神分裂症惠者的家庭,主要制定了以下3个项目的训练计划,可以在医疗机构、各地的保健福利机构及家属联谊会等接受培训。

1.正确理解疾病
2.抛弃“自己的养育方式不好”等自责念头和对精神分裂症的偏见
3.提高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能力




※ 焦虑症、强迫症篇

焦虑症、强迫症的症状

害怕在人前讲话的焦虑症

过度洗手的强迫症

有些人坐地铁时会突然感到焦虑,出现出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症状。也有人在公众场合发言时紧张到接近恐慌。这些都是因为过度焦虑引发的强烈身体反应,属于“焦虑症”的一种。此外,像封闭空间、拥挤的人群、行动受限等情况也会成为焦虑的触发因素。

有时,经历了呼吸困难、甚至害怕“是不是要出事了”的恐慌后,人们会担心同样的情境再次发生,这种担心反而会加剧焦虑症的出现(即惊恐障碍)。也有的人会出现没有特定原因的焦虑(广泛性焦虑症)。由于这些症状容易持续并影响日常生活,尽早治疗非常重要。

虽然焦虑症与强迫症的关系密切,但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除了焦虑症,强迫症也是一种由焦虑情绪引发的疾病。强迫症表现为被一种“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很焦虑”的想法驱使,不断重复某些行为。

比如洁癖型的强迫症。很多人会觉得“每碰到什么东西后,手就一定要洗干净才行”,于是反复洗手,哪怕手已经非常干净。强迫的对象有很多种,可能是物品的顺序、对称性、特定的数字等。

以前,强迫症被归为焦虑症的一种,但在2013年发布的DSM-5诊断标准中,已经被划分为另一种疾病。尽管如此,两者的关系依然很密切,在治疗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另外,像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它是因受到精神打击后产生的恐惧和惊恐反应,也曾被归为焦虑症的一种,但在DSM-5中被重新分类到了其他疾病类别。

焦虑症

因为过度担心“陷入那种状况怎么办而出现出汗、心悸等身体症状的疾病除了这里列举的例子之外,焦虑对象还包括黑暗、高处等

地铁

封闭的场所

人前(社交恐惧症)

拥挤的人群(广场恐惧症)

看牙等身体不能动弹的场景



强迫症

受“不这么做就感到焦虑”这一强迫观念的驱使,多次重复特定动作的疾病。强迫观念的对象除了这里列举的例子之外,还包括反复系鞋带、反复确认钥匙和火源等。

洗手

左右对称性

积攒物品

顺序和准确性

害怕给别人添麻烦

拘泥于特定数字


焦虑症、强迫症的治疗

治疗焦虑症和强迫症时,要使患者逐渐习惯焦虑或强迫的对象

在治疗焦虑症和强迫症时,现在广泛使用的是一种对抑郁症也有效的药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SRI能够防止神经细胞重新吸收5-羟色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激素”),从而让大脑中5-羟色胺的量增加,进而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

以前,治疗焦虑症通常会用抗焦虑药,但因为抗焦虑药容易产生依赖性,现在更倾向于使用SSRI。不过,SSRI需要几周时间才能显现效果,因此在等待SSRI生效的期间,仍可能会使用抗焦虑药来应对突发的焦虑情绪。

避免对焦虑对象“过度保护”是关键

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难以完全避免复发,因此,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一起进行效果更佳。CBT通过循序渐进地帮助患者面对焦虑或强迫的触发点,来逐渐消除对这些对象的恐惧,并降低复发的几率。

比如说,对于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的社交焦虑症患者,可以让他们先尝试在少数人面前发言,比如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做一个自我介绍。刚开始时也许会觉得很困难,但随着不断练习,焦虑感会逐渐减少,随后再逐步增加听众人数,以此方法来慢慢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的紧张情绪。

再比如,对于不愿触摸某些“感觉脏”的东西的强迫症患者,可以从轻轻触摸门把手开始,尝试稍等片刻再去洗手,逐渐加大触摸的频率和时长,慢慢降低对“清洁”的强迫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过分强迫患者面对焦虑对象往往会产生反效果。而如果对患者过度保护,避免一切触发焦虑的情境,反而会加深他们对这些对象的恐惧。因此,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尤为重要。家人和周围的人可以一起接受医生的指导,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应对焦虑。

从小事开始,一点点地挑战

下面这些图片描绘了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和强迫症的情形。尽管治疗内容因症状而异,但都是从能做到的事情开始,阶段性地一点点地克服焦虑和强迫观念,

治疗焦虑症的例子

图片是害怕在人前讲话的患者挑战在少数人前面讲话的情形。首先从有可能做到的事情开始,就像一步一步地上台阶那样,目标是阶段性地克服焦虑,最终能在很多人面前说话。


治疗强迫症的例子

图片是觉得很多人触摸过的地方很脏,自己绝不能碰触的强迫症患者轻轻触摸门把手的情形,通过在触摸后暂时忍耐着不洗手来一点点地消除强追观念,这种方法称为“暴露与反应阻止法”。




DSM与ICD两大诊断标准的区别

本文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这些疾病的定义全都遵循“DSM”或"ICD”。虽然这两种诊断标准都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为什么精神疾病的定义有两个标准呢?

DSM 是医生用于诊断的手册

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制订的精神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医生可以根据 DSM 来诊断患者的症状属于哪种疾病。1952年,DSM 发布第1版,现在的最新版本是 2013 年发布的第5版“DSM 5”

另一方面,ICD(International Stalistical Classi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iems:疾病及相关保健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简称国际疾病分类)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疾病分类,不仅限于精神疾病。WHO会根据ICD的分类对各种疾病的患者人数等进行国际统计。

自1900年发布第1版后曾多次修订,目前广泛使用的是 1990年发布的第10 版“ICD-10"。2018年,WHO发布了最新版“ICD-11”。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发展,DSM和 ICD 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会增加或删除一些疾病等。因此,根据修订时期,DSM 和ICD的内容有时会有一些差异。但从总体上来看,各种精神疾病的定义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上表比较了DSM 与ICD 关于几种精神疾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DSMICD
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等

在 DSM-4中,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作为不同的疾病被归到“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一分类。

但是,DSM-5 把两者合并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删除了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一分类。

在 ICD-10 中,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作为不同的疾病被分类到“广泛性发育障碍”中。

但是,ICD-11计划把两者合并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并删除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一分类。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在 DSM-4中,AD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属于发育障碍,而是属于很难控制行为的“注意缺陷及破坏行为障碍”

但是,在DSM-5 中,ADHD 被分到包括自闭症谱系隆碍等发育障碍的神经发育障碍群”中。

在ICD-10 中称为“多动症”不属于发育障碍,而是属于很难控制行为和感情的“行为及情绪障碍”但是,在 ICD-11中,计划把名称改为“ADHD”,属于发育障碍:
有关创伤及压力的障碍在 DSM-5 中,"创伤及压力应激障碍群”这一分类中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急性应激隆碍”(在接触到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产生的一过性的精神障碍,通常会在一个月内缓解)等,

在 ICD-10 中,“重度应激与适应障碍”这一分类中包括 PTSD 和“急性应激反应”(与 DSM-5 的急性应激障碍相同)。

在 ICD-11 中,“应障碍”这一分类中,除了PTSD 之外,还计划添加“复杂 PTSD”这一疾病。复杂 PTTD 是一种由长期且复杂的创伤体验所导致的疾病。其特征是存在人际关系及性格培养问题。此外,在ICD-11中急性应激障碍将被视为正常的反应,不再属于精神疾病,

游戏障碍(下面详细介绍)虽然在 DSM-5中,“网络游戏障碍”(指过度玩网络游戏等的状态)属于“待进一步研究的病征”但并不属于正式的疾病。从 ICD-11 开始被归为精神疾病




※ 依赖症篇

依赖症的症状

怎么也戒不掉的依赖症

新增加了“消游戏障碍”

“依赖症”是一种很难戒掉对某种物质或行为的强烈渴望的疾病。很多人可能觉得离这种问题很远,但根据卫生组织的调查,在中国算上潜在患者大约有4000万人患有酒精依赖症。可以说,依赖症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精神健康问题。

对酒精或药物等物质的依赖叫做“物质依赖”,而对赌博、网络游戏等行为的依赖则称为“行为依赖”或“行为成瘾”。近年来,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行为依赖问题引起了更多关注。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在2017-2018年的调查,日本大约有250万中学生(约占总数的40%)可能存在网络依赖的问题。

不过,网络依赖症还没有被正式认定为一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发布的ICD-11诊断标准,以及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在2013年发布的DSM-5,都没有将网络依赖列为正式的疾病。

己出现限制使用游戏的条例

“游戏障碍”已经被列入ICD-11中,作为一种新型的疾病。根据ICD-11的标准,如果一个人“无法控制玩游戏的频率和时长”“将游戏放在日常生活之上”,即便遇到负面影响依然持续玩游戏,这种状态如果持续超过12个月,就可以被视为游戏障碍。同时,这种“将依赖的对象优先于生活中重要的事情”的特征并不仅限于游戏障碍,它是所有依赖症的共性。

以游戏障碍被列为正式疾病为背景,一些国家的地区,比如日本香川县在2020年4月就出台了一项相关条例,以帮助应对游戏成瘾问题。条例规定,18岁以下的青少年工作日玩游戏的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以内,休息日不超过90分钟;对于使用智能手机(学习或联系家人除外),小学生和初中生最晚可用到晚上9点,高中生则可以延长到晚上10点。不过,关于“限制使用时间是否真能有效预防游戏障碍”这一点,仍存在很大争议。

研究表明,游戏依赖的根本原因还涉及家庭和学校环境、遗传因素、性格特征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针对游戏障碍的治疗,不仅需要专业医生的介入,更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根据每个案例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硬核玩具今后将推出文章,详细阐述什么样的游戏是健康可控的,什么样的游戏是没有营养还能对人进行精神控制的。不过简单来说,单机游戏的游戏世界存在于玩家的电脑上,关闭了电脑就关闭了游戏世界,下次可以继续打开电脑接着玩。并且单机游戏通常都有丰富的剧情,可以看作是电影艺术的延申;而网络游戏,特别是玩家扮演一个角色的游戏往往没有什么剧情,因为有剧情推动就意味着剧终,剧终了网络游戏公司就无法再赚玩家的钱了。网络游戏一般都只有空洞的活动和单调重复的任务。并且游戏世界是存在于网络服务器上的,玩家关闭了自己的电脑,游戏世界依然在运行。就出现了我不玩就错过了任务、活动的情况,这种离开就会错过,每天都登录游戏才不会被落下的游戏会对玩家形成精神控制

物质依赖

对摄入某种物质上瘾称为“物质依赖”。主要的依赖对象包括酒精、违法或合法的药物、咖啡因、烟草(尼古丁)、安晚药和镇静剂市面销售的止咳药等,

行为依赖

对某种行为成瘾称为“行为依赖“(行为成瘾)。虽然有些被认定为正式疾病,有些没有被认定为正式疾病,但依赖对象包括赌博、网络游戏、工作、自残、偷盗等各种行为。


依赖症的治疗

要注意饥饿、愤怒、孤独、疲劳等异常状态

周围的支持对依赖症的恢复非常重要

认为依赖症只是因为“意志薄弱”而上瘾的看法是个大误解。其实,依赖症是一种疾病,它源于大脑的变化,导致人们即使想要停止也无法仅凭意志做到。

像酒精和药物这样的依赖性物质,会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大脑中与快乐相关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水平。当这些物质被反复摄入时,大脑自然会将它们与快乐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再次想要摄入的冲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大脑“习惯”了这种快乐,依赖程度就会逐渐增加,这就使得单靠意志力控制变得异常困难。同样,像赌博或玩游戏等能轻易带来刺激、兴奋或成就感的行为,也因相同的机制而产生依赖。

虽然依赖症不能完全治愈,但人们是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的。变化后的大脑很难回到原来的状态,无论症状多么缓解,患者仍然有可能再次依赖。但是,通过各种努力,摆脱依赖是可能的。

研究显示,依赖的根本原因往往与患者的焦虑、孤独和压力有关。因此,可以通过“精神疗法”和“小组疗法”来治疗依赖症。精神疗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而小组疗法则让有相似烦恼的患者互相交流,促进恢复。同时,根据依赖症的类型和症状,有时也会使用一些药物来辅助恢复。

在恢复过程中,处于Hungry(饥饿)、Angry(愤怒)、Lonely(孤独)、Tired(疲劳)这四种状态时,患者再次接近依赖对象的风险会增加,这被称为“HALT”。当患者处于HALT状态时,周围的人需要与医生紧密配合,讨论应对策略,帮助患者恢复。此外,即使患者再次上瘾,也不要责备他,而应该表达你的关心和担忧。

阻碍恢复的4 个“触发器”

在依赖症的恢复过程中,在"HALT(hungry饥饿,angry愤怒,lonely孤独,tired疲劳)"这4种状态下再次接触依赖对象的风险较高。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在生活中不要陷入 HALT 状态,或陷入HALT后要与医生及周围的人配合,积极考虑对策。

hungry饥饿

angry愤怒

lonely孤独

tired疲劳


参加自助小组也是有效的选择之一

根据药物或赌博等依赖对象不同,受这些症状困扰的患者聚集到一起,建立了以恢复为目标的自助小组。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自助小组通过与具有相同目标的伙伴见面,或坦率地说出自己的体验,或承认自己的弱点很多人都能够摆脱依赖症回归社会生活。



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的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功能障碍甚至会忘记“自己正在忘记”这件事本身。

由于大脑神经细胞的变性,思考、理解、记忆和计算等认知功能会出现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功能障碍”。根据卫生组织的调查,2012年在东亚国家,6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7个人就有1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而且,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预计到2025年,65岁以上的人中每5个人就会有1人受到影响。

实际上,认知功能障碍的类型超过70种。其中,“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路易体痴呆”这三种类型占了90%(如图所示)。其中,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最高,占整体的67.6%。

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后,大脑里的神经细胞会因为一些像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这样的蛋白质垃圾堆积而死亡,特别是在掌管记忆的“海马”区域,导致大脑萎缩。在认知功能障碍中,记忆障碍是最明显的表现,主要特征是难以形成新的记忆。

血管性痴呆则是因为生活习惯导致的脑血管堵塞或破裂,从而引发脑细胞坏死和认知功能下降。它的症状包括手脚发麻或情绪失控等。而路易体痴呆则是由于大脑内聚集了蛋白质,形成被称为“路易体”的小块,导致神经网络异常。其主要症状包括出现运动障碍,比如用筷子困难,或产生幻视,看到移动的动物等。同时,大多数患者也会有轻微的脑萎缩和轻度的记忆障碍。

与衰老引起的健忘在本质上不同

患认知功能障碍时,会因大脑功能障碍而出现“核心症状”,并伴随着核心症状而出现“周边症状”。妄想和谩骂等周边症状容易导致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关系恶化,尤其需要通过治疗来控制症状。

另外,当自己意识到“啊,我好像忘了什么事”时,可能只是衰老导致的健忘。认知功能障碍导致的记忆障碍会让患者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忘记。

路易体痴呆


当枕叶等的大脑皮质或脑干中出现路易体小块后,就会出现幻视或运动障碍等症状。研究认为,出现同样运动障碍的帕金森病与路易体痴呆症是根据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而加以区分的关联性疾病。抑郁状态也是其特征,因而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抑郁症:


运动障碍

抑郁状态

幻视

血管性痴呆


脑血管障碍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很多时候是由脑血管堵塞的“脑梗死”引起的,最初是大量毛细血管堵塞但没有主观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出现症状,症状因发生增塞的大脑部位而异。大脑的基底核尤其容易出现梗死。通常会出现手脚发麻、情绪失控、记忆力虽然残存但判断力下降的“间歇性痴呆”等症状。


间歇性痴呆

手脚发麻

情绪失控

阿尔茨海默病


大脑中沉积了蛋自质垃圾从掌管记忆的海马和颞叶开始萎缩,一直扩散到顶叶一般情况下,记忆障碍是主要症状。特征是健忘,被盗妄想、徘徊等。

健忘

被盗妄想

徘徊

核心症状

·记忆障碍

·分不清日期和地点

·无法有计划性地做事

·认知,行动、语言障碍

·判断力障碍

·性格改变

周边症状

·抑郁

·焦虑,焦躁

·妄想

·徘徊,多动

·谩骂,暴力

·饮食行为与性行为异常等等


认知功能障碍的分类及比例

下面的图片是日本厚生劳动省 2013 年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各种病因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所占的比例,因为人种和社会结构和中国相似,可以作为中国的参考(中国对这方面的统计一直比较欠缺,特别是乡镇区域)。调查结果表明,血管性病呆占据第二位。但也有报告称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病患者减少血管性痴呆所占的比例有所降低,职面代之的是路易体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与护理人员的压力

虽然注意健康生活:但不一定能预防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的症状会逐渐加重。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最开始可能只是简单的健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同时还可能出现认知障碍、徘徊或一些不当行为(比如触摸大便)等。通常,患者在发病后的平均8年内可能会去世。

目前,除了极个别的情况,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根治认知功能障碍或完全阻止病情恶化的方法。药物治疗的目标是通过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减缓病情的进展。

针对记忆障碍等核心症状,医生通常会选择“认知功能改善药物”;而对于抑郁或徘徊等伴随症状,则会使用“精神药物”。不过,药物治疗常常伴随副作用,所以最好和医生详细沟通,告诉他们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生活方式,以便确定是否需要用药以及开哪种处方。

近年来,早期治疗认知功能障碍被认为非常重要。在轻度认知障碍(MCI)阶段,即使只是出现轻微的记忆问题,开认知功能改善药物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加。

缓解护理人员的压力

在护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时,护理人员往往因为患者不断重复同样的问题而感到烦躁,或者因为父母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而承受很大压力。甚至有很多护理人员也会因此出现抑郁症。

为了缓解护理人员的压力,通常会鼓励他们参与一些能够互相分享烦恼的互助小组。此外,也有一些尝试为护理人员提供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学习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相处的方法来减轻他们的压力(下面框文)。

缓解护理压力的计划“START”

护理人员和心理咨询师一对一进行的缓解护理压力计划START"(strategies for relatives)的效果在英国得到了实际验证,START共分8次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培训,这里介绍的是START 中尤其重要的3个项目。此外,还要进行呼吸法训练来放松心情。

写在纸上贴起来以便让患者知道晚饭时间。

分析产生困扰行为的状况

例如,当患者多次询问晚饭时间时“不知道时间”的焦虑会成为矛盾产生源头。通过思考应对这一源头的对策(例如把写有晚饭时间的纸贴到墙上等)来控制问题行为,减少压力的源头。

是不是说得过多(攻击性的)

是不是过于忍耐{被动的)

改进沟通方法

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沟通时,很难要求患者做出改变,因而必须从护理人员一方下功夫。需要思考和重新审视平时是怎样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比如请求患者做什么的时候等等。"说得过多”和“过于忍耐”都是比较典型的错误沟通的方法。

护理人员独自读书

患者和护理人员一起散步

进行一些独自享受或两个人一起享受的活动

如果时刻不离左右地陪护,就不能很好地消除压力。因此,要创造和享受一些自己独处的时间(比如读书)或两个人一起享受的时间(比如散步)。通过这些小事减轻护理压力的例子很多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精神疾病

本文详细介绍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10种精神疾病和障碍。当然,还有很多没有介绍的疾病。DSM-5中记录了超过500种精神疾病,并将其分为20个项目。

下面将介绍一些本文无法详细介绍的疾病及其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等。另外,这里介绍的疾病和障碍的分类基于DSM-5.

创伤及压力应激障碍群(征候群)

因经历过生死做关的危险等而出现心理创伤(精神创伤)或承受巨大压力而发病的障碍群,包括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在自己眼前再次发生(重新体验,闪回】或因此做型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因环境变化等带来的压力而感觉抑郁或焦虑的适应障碍等。
PTSD的治疗方法包括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特意回忆创伤性事件的“延长暴露疗法”和发现并治疗阻碍从PTSD状态恢复的认知的“认知处理疗法”

分离障碍群

分离障碍群一般是指丧失“自己是自己”的感觉的障碍群,包括“分离性身份障碍”(所谓的多重人格,即自己内心出现几个不同的人格)。“分离性遗忘症”(并非受酒精等的影响但遗忘了关于某一事件的记忆)等。
研究解释称,其原因与创伤和压力有关,为避免痛苦体验带来的精神伤害而停止了部分精神机能,由于周围的人很难理解分离障碍的各种症状,有时甚至怀疑患者是在表演,所以,治疗时,也要对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心理教育(传递与疾病相关的正确知识以及应对方法)。

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也称躯体症状障碍)是指虽然身体上没有大的异常,但因压力等心理原因而感觉身体不舒服或疼痛。
此外,这一分类还包括出现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的“转换性癔症”虽然检查未发现异常,但抱着“我是不是得了重病”的心情多次到医院就诊的“疾病焦虑症”等。
由于这种疾病的患者深信自己患有身体上的疾病,所以很少主动到精神科就诊,因此治疗时,首先与医生建立信任关系非常重要在治疗中,除了药物疗法之外,还要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等。

摄食障碍

与进食相关的障碍,包括过度节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平均体重的“神经性厌食症”,暴食后采用呕吐或绝食等方式来保持体重的“神经性暴食症”等,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障碍。
疾病的根源在于过分想瘦下来的愿望以及“胖了的话,自己就没有价值了”之类的想法。因此,治疗时,除了根据营养指导等进行身体上的治疗之外,还要进行心理方面的治疗,以纠正对体重的执念和错误的自我评价。

排泄障碍

并非受药物或身体疾病的影响,但在床上等不合适的地方排泄大小便的疾病。研究认为压力等可能是其病因
排尿的“遗尿症”如果每周发作超过两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排泄大便的“遗粪症”如果每周发作超过1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则满足诊断标准,但是,遗尿症在5岁以上(或同等发育水平),遗粪症在4岁以上才能诊断。治疗时,在养成排尿、排便习惯的同时,还要进行心理咨询。

睡眠觉醒节律紊乱

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睡不着或定期醒来的“失眠症”长时间睡眠仍无法消除睡意的“嗜睡症”,白天突然出现难以忍耐的强烈睡意的“发作性睡病”。
除了压力和生活节奏紊乱之外,有时也会因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而发病。治疗时,除了服用安眠药等的药物疗法之外,也会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等。

性功能障碍

导致生殖和性行为障碍的疾病,包括性欲减退,男性功能低下等,
其原因包括性方面的创伤经历,年龄增长导致的身体衰老和激素分泌量的变化,与伴侣的关系问题,压力等精神问题,甚至还包括文化及宗教背景等各种因素,需要治疗时,可采用药物疗法或心理咨询等方法。

冲动控制障碍及品行障碍

这种疾病的特征是情绪和行为失控,包括烦躁不安或与长辈发生口角的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的“对立违抗性障碍”、以冷漠或无感情为特征的攻击他人或动物的“品行障碍”在无法克制的偷盗冲动下进行盗窃的“偷窃癖”等。
发病受遗传因素,成长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主要进行药物治疗。

谵(zhān)妄

谵妄是一种突然意识模糊、分不清日期和时间等周围状况,出现幻觉或错觉的疾病。有药物副作用、脱水、传染病等各种发病原因此外,随着年龄增长也容易出现谵妄。在 DSM-5中,请妄和认知功能障碍都被归类到“认知障碍群”,虽然两者的症状相似,但区别在于认知功能障碍的症状是逐渐发展且很难恢复,谵妄则是突然发病,通常几周左右就能控制住病情,
治疗时,医务人员和家属要定期与患者交谈,告知时间和地点,或实施药物疗法。

性偏好障碍

性偏好障碍(又称性欲倒错)是指因偷窥偷拍、暴露性器官、虐待或受虐等特殊的性嗜好而给患者本人或周围的人造成痛苦,或因此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即使没有犯罪,但如果可能因此导致与伴侣的关系恶化,也可以采用心理疗法(通过交谈等,使其改变想法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另一方面,在可能导致性犯罪的情况下,可尝试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




是否易患精神疾病与遗传有关

人们对压力的反应其实因个体的性格差异而异。换句话说,是否容易因为压力而发展成精神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在发育障碍的情况下,先天性的基因突变常常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因此精神疾病和障碍与遗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为例,这些疾病受遗传影响的程度相当大。

我们常用“双胞胎法”来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身高、学习能力等特征的影响。这种方法会比较“同卵双胞胎”(基因完全相同)和“异卵双胞胎”(基因相似度约50%)的不同,以评估遗传、共享环境(双胞胎共同经历的环境,比如家庭)和非共享环境(各自的独立环境,如朋友关系)对各种特征的影响。(如果还是难以理解,不必担心跟不上。下面的表格后还有详细的解释)

通过这种方法评估精神疾病和障碍与遗传的关系时,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精神疾病都受到了遗传的影响,虽然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自闭症等都显示出较强的遗传倾向。然而,至今为止,很多疾病的具体致病基因仍然不明确。

另一方面,像酒精和大麻这样的物质依赖,也显示出共享环境的影响,这意味着家庭环境或地区环境中是否容易接触到这些物质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有些病例则是由于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精神疾病和障碍与遗传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仍需进一步研究。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双相障碍

惊恐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男性)

广泛性焦虑障碍(女性)

社交恐惧症

广场恐惧症

动物恐惧症

情景恐惧症(乘飞机等)

血液和医疗恐惧症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自闭症(男孩,父母评定)

自闭症(男孩,老师评定)

自闭症(男孩,自我评定)

自闭症(女孩,父母评定)

自闭症(女孩,老师评定)

自闭症(女孩,自我评定)

酒精中毒

抽烟行为(男性)

抽烟行为(女性)

大麻依赖(男性)
(无数据)
大麻依赖(女性)

在双胞胎实验中,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是用来分析基因和环境对个体行为、性格、智力等特质的影响。这些术语帮助科学家理解哪些因素是因为共同生活条件影响的,哪些是由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造成的。

1. 共享环境(Shared Environment)

共享环境指的是同一个家庭中所有孩子共同经历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对所有家庭成员的个性和行为产生类似的影响。比如:

  • 家庭经济状况:兄弟姐妹生活在同样的家庭经济条件下,这一因素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相似的影响。

  • 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育儿方式、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往往影响所有孩子的行为和态度。

  • 社区和学校环境:住在同一个社区或上同一所学校的孩子,接触到相似的社会环境和同龄人,受到的影响也类似。

共享环境因素会在同一个家庭中对孩子的个性、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相似的影响,所以在双胞胎实验中,研究者会分析共享环境对孩子相似性的重要性。

2. 非共享环境(Non-shared Environment)

非共享环境是指同一个家庭中的不同孩子所经历的、独特的环境和生活体验,这些因素对每个孩子的影响是独特的。例如:

  • 独特的朋友和社交圈:每个孩子的朋友和社交活动可能不同,从而导致性格差异。

  • 个人经历:兄弟姐妹可能经历不同的事件,如独特的爱好、特长培养或特定的心理经历(如某个孩子有经历过创伤或特别成就)。

  • 家庭内不同的待遇:比如,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关注程度、支持方式等可能不尽相同。

非共享环境解释了为什么即使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在性格、爱好、成就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双胞胎实验中,如果双胞胎在某些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主要来自非共享环境的影响。

双胞胎实验的目的

双胞胎实验中,通过分析同卵双胞胎(基因相同)和异卵双胞胎(基因相似度与普通兄弟姐妹相同)的特征,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估计基因、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对个体差异的贡献。这种实验可以帮助理解特质和行为是更多受基因影响,还是受共享或非共享环境的影响,从而揭示人类性格、智力和心理发展的来源。



※ 人格障碍篇

人格障碍的症状

“反社会型”“表演型”“依赖型”等等,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的人格障碍

即使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不过,如果这些反应明显偏离了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可能会导致个人和他人感到痛苦,并对生活造成障碍,这种情况就被称为“人格障碍”。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诊断标准DSM-5,人格障碍大致可以分为三组。A组的特点是“奇怪、古怪”,B组的特点是“表演型、情绪变化无常”,而C组的特点则是“焦虑、内向”。每一组又细分为3到4类,总共有10种人格障碍(下面框图)。

例如,A组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无端怀疑他人,因为对他人强烈的不信任,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而B组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则是对社会规范和他人情感的漠视,冷酷地伤害他人。

虽然每种人格障碍的症状各不相同,但有些特点是共通的,比如极端的想法、过度的自恋和自卑感共存等。

值得注意的是,人格障碍是可以改善的。它不仅仅是天生的特性,有时也可能由于后天的经历导致想法和行为偏离常态。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人格障碍”是与生俱来的,难以改变,但实际上,通过适当的治疗,症状是有望得到改善的。这里提到的“人格”与我们平时说的“性格”和“个性”有些不同。

人格障碍的 10 种分类

图片汇总了3组共10类的人格障碍各个图片是参照《人格障碍手册》所描绘的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患者的形象。颜色加深的人物是人格障碍患者。

A组 奇怪、古怪

偏执型(妄想型)人格障碍毫无根据地怀疑他人,因强烈的不信任而导致人际关系障碍。有时也会采取比如搜寻别人背叛自己的证据之类的行动。图片描绘了对前来拜访的推销员明显表现出不信任和愤怒的患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女性。

类精神分裂型人格异常有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剧烈波动、对他人漠不关心,对周围的赞赏或批评无动于衷,总是独处,图片是与公司同事几乎没有交流的类精神分裂型人格异常的人。

分裂型人格障碍相信第六感,有能听到呼唤自己的声音等非现实的想法和经验,行为奇怪。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系。图片是神经过敏、不合群,因为从孩童时期就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经历而转行为占卜师的患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男性,

B组 表演型,情绪变化,反复无常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轻视社会规范和他人感情,冷酷地伤害他人。行为冲动、奸诈狡猾为了眼前的利益甚至可以背叛恩人。

表演型人格障碍过度导求他人的关心,采取表演型行为和挑逗行为。如果要求得不到回应,就会不高兴,图片是就诊时故意做出夸张行为的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男性。

边缘性人格障碍情绪波动剧烈,态度在短时间内有很大变化。不能很好地控制感情或进行思考,伴随着冲动性的自我毁灭倾向等。图片是看到曾与自己交谈的老师正在与别的少女交谈后情绪变坏,在学校的厕所里割腕自残的患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少女。

自恋型人格障碍认为自己是特别的存在。在追求他人赞赏的同时,缺乏共情力。图片是患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公司老总虽然因夸夸其谈获得别人的赞美而心情大好,但一旦话题被岔开,马上就变得非常不高兴,

C组 焦虑、内向

回避型人格障碍害怕因失败或负面评价而受到伤害采取逃避杜交和避免做重要选择的行为。图片是拘泥于“如果失败的话怎么办呢”这种思维而引发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女性。

依赖型人格障碍认为自己一个人什么也做不成,感觉无能为力。出于想让别人照顾自己的欲望而过分依赖他人。图片是连选择服装也要听取母亲的意见才能做决定的患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女性、

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执着于秩序和规则,要求完美反而会给生活造成障碍。过于认真而不能随机应变。图片是抱有“必须自己一个人想办法”的想法,瞒着妻子偿还巨额债务的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男性。


人格障碍的治疗

通过图式疗法来削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坏信念”

许多人格障碍的症状通常在青春期之前就会出现,并且这些症状往往会持续到成年,通常要到成年后才能被确诊。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一些人格障碍的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

根据美国在2001到2002年的一项调查,大约15%的成年人被诊断为某种人格障碍。可能有些人会想:“我自己或周围的某个人是不是也有人格障碍?”但如果自己或他人并没有因此感到痛苦,那就不应被视为疾病,也不需要治疗。总的来说,最好不要轻易下结论,建议先咨询医生。

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的是精神疗法,目的是通过咨询来理解自己的问题,帮助减少行为的变化和痛苦。如果存在破坏性行为等情况,有时也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或者针对抑郁和焦虑等症状使用药物疗法。

如果常规的精神疗法效果不明显,还可以尝试“图式疗法”。这里的“图式”是指根深蒂固的认知信念,患者的思维模式可能会自动生成各种问题思考。比如,有人可能会有“无论做什么都会失败”的信念,这种信念在做重要工作前就会让他们想:“即使我认真努力也无济于事。”

这种“失败图式”属于18种“坏信念”之一,通常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图式疗法的目标是通过咨询帮助患者识别这些早期的不良图式,从而减轻它们的影响力,或者教患者如何避免陷入自动思考的陷阱。与传统的精神疗法相比,图式疗法更加深入患者的内心,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生成自动思考的18 种“坏信念

图片描绘了具有“失败图式”的人不能认真努力工作的情形。右页中把 18种“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归纳为5大类。这些分类和各图式的内容参考了《图式疗法入门》。

绝望和拒绝


“希望别人爱我”“希望别人理解我”等,由于人际关系中存在的感情和欲望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形成的图式群,具有这些图式的话,就无法产生对他人及对自己的信任感,生存本身也成为一件痛苦而艰辛的事情

被抛弃/不稳定图式

与他人的关系非常不稳定。例如,觉得即使是当下正在与自己交往的人,很快也会抛弃自己而离去

不信任/虐待图式

觉得别人都在利用自己,欺负自己,是贪婪地蚕食自己的“虐待者”,不能信任。

情绪剥夺图式

觉得谁也不爱自己,谁也不理解自己是没人守护的存在。

社会性孤立/冷淡图式

感觉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是不属于任何共同体的孤立的存在。

缺陷/耻辱图式

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缺陷的“失败者”为自己的存在感到羞耻。

自律性与行为的损害


“想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想成为一个能干的人”等,由于追求自律和才能的感情和愿望没有得到满足面形成的图示群。具有这些图式的话,将很难有自信,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依赖/无用图式

觉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无用的,没有别人的帮助就不能正常生活。

面对伤害和疾病的脆弱性图式

觉得眼看就要发生悲惨的事情,自己既不能阻止也不能应对。

被裹挟/未发展的自我图式

觉得自己被他人(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的情感所裹挟,好像和别人融为一体了。

失败图式

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全都失败了"“无论做什么都会失败”,周执地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追随他人


“希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希望提出自己的想法”等,由于追求自由的感情和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所形成的图式群。具有这些图式的话,就会形成比起自己的欲求优先考虑他人的生活方式。

服从图式

为了不被别人抛弃或报复,觉得只能牺牲自己的欲求和感情而服从他人。

自我牺牲图式

把他人凌驾于自己之上,过分执着于满足他人的欲望和感情。

渴望得到评价和认可的图式

过分执着于获得他人的评价和认可,自筹心被他人的评价左右,为了得到他人的评价而决定自己的行动。

过度戒备和控制


“想舒展地运动”“想愉快地游玩”等,由于自主性方面的感情和欲望没有得到满足面形成的图式群。具有这些图式的话,就会形成对事物悲观,为了不发生坏的事情而总是保持警惕的生活方式。

否定/ 悲观图式

过分关注人生消极的一面,而忽视积极的一面,形成所谓的“负面思考”总是担心。

严格的标准/过度批判的图式

对自己和别人设定了非常高的标准,认为人人都应该尽量努力去达到这个标准

控制感情的图式

害怕产生感情或流露感情,压抑自己的感情,或好像自己根本没有感情一样。

惩罚图式

抱有“失败的话就应该受到严厉惩罚的信念。无法轻易原谅自己和他人的过失。

缺乏制约


“再难也要完成”“想成为有自控力的人”等,由于与自我控制相关的感情和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图式群。具有这些图式的话,就会变成无法忍耐的人。

权利欲望/自大图式

相信自己与他人不同,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应该被赋予特权和名誉。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不遵守规则以及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缺乏自制和自律的图式

对挫折的忍耐力非常低,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或不能为了实现目标而有计划地控制自己。




※ 发育障碍篇

发育障碍的分类

发育障碍与其说是一种精神疾病倒不如说是天生的个性

因大脑的先天发育与常人不同有时会给生活带来障碍,这就是“发育障碍”。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诊断标准DSM-5中,虽然发育障碍属于“神经发育症”这一分类,但近年来普遍认为,与其说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倒不如说是与生俱来的个性。

并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根本改善

发育障碍主要分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学习障碍”(LD)三大类。其中,ASD和ADHD的就诊率相对较高。

ASD的主要表现是在人际关系和交流方面的困难,以及对特定兴趣和行为的过度执着。ASD这个名字是DSM-5中新增的,是将过去分开的“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合并而成。自闭症通常会伴随语言发育迟缓,而阿斯伯格综合征则不会,但研究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种连续的发育障碍。因此,在DSM-5中不再使用“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名称。

第二类是ADHD,典型症状包括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保持安静等行为。据报告,ADHD比ASD更为常见,大约5%到10%的儿童可能患有ADHD。虽然有些症状在年龄增长后似乎有所改善,但这通常是因为患者本人和身边的人在共同努力掩盖症状,ADHD的核心症状并不会随着年龄自然消失。

第三类是LD,即学习障碍。这类患者虽然没有智力迟缓的问题,但在阅读、书写、听说或逻辑推理等方面存在困难。例如,“识字障碍”就是一种LD表现,主要特征是识字困难等。

实际上,ASD、ADHD和LD的症状经常会相互重叠,很难严格区分。此外,发育障碍还包括其他表现,如突然发出声音或动作的“妥瑞症”以及讲话不流畅的“口吃症”等。

3 种主要的发育障碍

下面框文分别描绘了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障碍[LD)这3种发育障碍及其病例。发育障碍的症状因人而异。请注意这里列举的病例只是一个例子。文中病例参考了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病例资料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交流障碍兴趣和行为偏离(执着),有时也伴有智力退滞。从 DSM-5 开始把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合并为ASD,不过,即便是现在,有时也会沿袭以前的标准来区分两者,把表现出语言发育迟滞等情况称为自闭症。没有表现出语言发育迟滞但表现出“无体止地反复敲打物体等重复行为等则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此外,ASD 患者约占总人口的0.5% - 1%。

自闭症的病例
如果突然改变计划或第一次去某个地方会感觉焦虑不安,无法动弹。这时,如果周围的人催促,可能会变得更加焦虑不安,突然发出尖叫声。这样一来,反而会被周围的人说“为什么突然变得焦虑不安啊”。另一方面,在熟悉的地方则能够比任何人都更拼命地努力活动,

阿斯伯格综合征
和别人交谈时,只谈论自己的事情如果对方不明确说“结束吧”,往往停不下来。会被周围的人说成是一个“根本不在乎对方的心情,自私任性的人”.另一方面,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则具有绝不逊于专家的知识储备,令人佩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表现为粗心和多动。特征是不擅长多重任务(并行完成各种工作),有时也伴有智力退滞。由于这些症状而觉得生活艰难,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情况也很多。有报告称大约 5% ~ 10% 的儿童惠 ADHD。

ADHD 的病例
经常忘记重要的工作安排,或忘记重要的资料放在哪里了,往往被周围的人厌烦,被大家说成是一个“说了多少次都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另一方面善于关心别人,如果有人遇到图难会比其他人更早察觉到并提供帮助。
学习障碍(LD)
虽然没有表现出智力迟滞,但在阅读、书写、听、说、推理等行为上表现出某种障碍。与ADHD 的关系尤其密切,患者同时具有两者特征的情况较多。而且,估计至少 5%的小学生患有 LD.

LD 的病例
开会时,为了不忘记重要内容而想做笔记,但因为不擅长书写,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书写上,反倒没有听懂会议的内容。会后,因为向周围的人询问会议内容,反而被大家说“你只要把会议要点记下来就行啊”。通过使用录音设备等,可以很好地掩饰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发育障碍的应对方法

周围人的关照可以减轻发育障碍患者的生活压力

研究发现,除了遗传因素外,发育障碍还可能受到孕期母亲患糖尿病、出生时缺氧等情况的影响。而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或“缺少关爱”导致发育障碍的说法,现在已经被完全否定了。

尽管目前还无法彻底消除发育障碍的根本原因,但药物可以帮助缓解一些让人痛苦的症状。同时,患者自身的努力和周围人的支持,也能减轻他们生活中的压力。

药物治疗可以根据症状选用“抗癫痫药”“安眠药”“抗抑郁药”以及“ADHD治疗药”等。ADHD治疗药能增强大脑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从而帮助缓解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等问题。不过,药物治疗可能带来副作用,因此建议只在症状较重时使用,且控制在最低有效剂量。

一点点地学习各种场景下的行为方法

相比药物治疗,更常见的是通过设置具体的情景,帮助患者练习不同的行为方式,来逐步提升他们的沟通技巧。比如,对于发育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医疗教育”进行专门的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当前的困难,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准备。同时,父母也可以学习如何与发育障碍的孩子更好地相处和沟通。

对于发育障碍的成年人,精神疗法则能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创造更适合自己的生活空间。此外,通过了解发育障碍的特征,学习如何应对不同情景,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些治疗方法还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通常由10人左右一起参与,这种集体精神疗法也有助于减轻压力。

周围人的理解和关心对发育障碍患者同样重要。例如,通过图片简明地提示规则,或是在生活中做出一些细小的改变,都能显著减轻患者的压力,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轻松。

周围的人能提供的关照

下面图片描绘了对患发育隆碍的儿童和成人给予更多照顾的方法。发育障碍的症状各种各样。通过结合各个症状做一些改变,可以减轻患者的生活压力。图片中紫色为发育障碍患者。

交流时,注意缓慢地,简要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绕圈子或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

失败时不要训斥,而是一起患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得好时,充分给予表扬也非常重要

不要用“快点儿""又怎么了?等方式催促,而用缓慢平稳的态度询问。

使用图片,直观易懂地提示规则或约定的事情

尤其是在 ADHD 的情况下,不要在患者能看到的地方放置海报.书籍等引人注目的东西。创造一个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环境也很重要,比如在座位安装隔断等

提前明确告知日程和计划

请发育障碍患者告知不擅长和擅长的事情,或者主动关注患者不擅长和擅长的事情。




※ 性别认同障碍篇

另一种性别认同方式

性别认同障碍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

简单来说,“性别”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生物学上的生理性别,另一个是个人内心的心理性别。大多数人这两种性别是一致的,但有些人因为两者不匹配而感到困扰,这种现象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

在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DSM-5标准中,将“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改名为“性别焦虑”(gender dysphoria)。这个改变反映了近年来性别认同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人将性别认同差异视为一种“个性表达”而非疾病。因此,为了减少被视为精神疾病带来的歧视和负面印象,“障碍”一词被去除(不过本文仍采用较为普遍的“性别认同障碍”称呼)。

此外,2018年,WHO在ICD-11诊断标准中,也将“性别认同障碍”从精神疾病类别中移除,改为归类在“性健康相关状态”中的“性别不符”,同样意在减少因“精神疾病”标签而带来的歧视和负面印象。

很多患者本人选择隐瞒

治疗性别认同障碍的主要方法有三种:精神疗法、激素疗法和变性手术。精神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性别定位,或给予情感上的支持;激素疗法是通过注射性激素来使患者的身体特征更接近他们的心理性别;变性手术则通过手术改变性器官外形,使身体更符合心理性别。

很多国家已经把性别认同障碍患者的变性手术纳入了医保范围。虽然一年内实际适用的案例较少,但作为帮助患者缓解痛苦的一项重要措施,有望逐步推广。

需要认识到,外表的性别和内心的性别并不总是一致的。很多人因这种不一致而默默承受压力。我们应当摒弃“看起来是男人却……”“因为她是女人所以……”的刻板印象,接受多元的性别认同方式。(但是现在很多组织会诱导正常的青少年去改变性别认同,造成了很多的悲剧。需要甄别)



精神的“正常”和“异常能划清界限吗?

例如,当我们受伤或为身体上的疾病困扰时,很容易判断这是异常状态。然后进行治疗,治愈后,就可以认为恢复正常了。

但是,精神疾病却很难明确区分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例如,患抑郁症时,从轻度到重度,症状级别往往因人而异。虽然设置了诊断标准,但一般认为单纯的忧郁状态和轻度抑郁症是连续的,并不存在一个能划清两者界限的明确标准,根本不可能像"从这里开始是异常的”那样明确区分。那么心理医生区分的参考标准是什么呢?

亲爱的读者,你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97%的内容,已经能够初步的进行一些常见心理问题的判断。剩下的3%内容对前面内容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如果你想了解判断精神正常或异常的划界参考标准、去看医生的注意事项、哪些症状应该挂哪个科室这三点内容。请付费30颗微信豆。这也是本公众号开通以来第一次尝试内容收费,30颗微信豆可以给作者买一瓶可乐,奖励一下这篇难度如同写论文一样痛苦的作者。微信豆的充值在微信的主界面右下角的“我”菜单进入,点击头像旁边的二维码进入“个人信息”页面中部就有“微信豆”按钮,进入即可充值。谢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硬核玩具
科技 山地车 编程 小说 赛博朋克 科幻 人工智能 硬核玩具喜爱者的乐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