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跨专业读的博士,一开始选择这条路时我就知道会异常艰辛。
如今走过了回头看,是很艰辛,所以不建议没有强大意志力和自我驱动力的朋友走这条路;但同时也很有收获,比起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专业的人,跨专业能体会到很多不一样的乐趣。
暂且分享一二,作为我在牛津读博系列的完结篇,也算是给想要跨专业读博的朋友们一个参考。
(本文副标题:牛津食堂大赏)
最负盛名的Christ Church学院食堂
(哈利波特拍摄地)
首先介绍下我的背景,我本科是理工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是社科(偏公共政策、环境经济学),中间读了个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的硕士(环境管理)。
虽然一眼看上去都是跟环境学科有关,但却从理工科跨到了纯社科。
三个学位都跟环境有关,这也是我读博的最原始动力,因为我就是喜欢从事跟环保、能源相关的事业,在几度面临现实问题、生存压力需要转行的时候我都坚持了下来,坚守在这个行业里。这点在我为什么要读博士?如果你也与我一样曾经迷茫一文中有记述。
最近碳中和很火,朋友打趣道,你的风口来了。我说,其实无论这个行业会不会火起来,我都会一直做下去,因为我的兴趣就在于此。人生苦短,我不想为了诸如金钱的因素,把时间浪费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上。
为什么我要开头讲这点背景,因为我觉得对这个领域的兴趣,是我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这个跨专业博士学位的最大动力。
试想,如果我是读了一个自己并不怎么感兴趣的博士, 还要非常艰辛地跨专业去读,那我肯定就中途而废了。
Wolfson学院的甜点
说回到跨专业读博上来,从头开始。
博士申请:曾因背景不符被导师拒绝
跨专业读博的第一个挑战,来自于博士申请。
跨专业申请,我的很多套瓷信都石沉大海。
现在的导师,一开始也是觉得我缺乏经济学背景,建议我去另一个组。但我更想去现在的导师那里做更纯粹的经济学研究,于是就厚着脸皮给导师再发邮件,说虽然我没有基础,但我有动力去学。
可能是这股冲劲儿打动了导师。他说,你有motivation这点很好,读博最需要的就是motivation。于是他便同意了收我为徒。
一开始我还美滋滋的。然而,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为啥他说读博需要motivation。
因为如果没有motivation,我可能早就退学了!
St Edmund Hall 学院日常
St Edmund Hall 学院圣诞大餐
博士入学:误打误撞,差点退学
我博士这几年最接近退学的时段,就是刚入学的那几个月。
英国的博士第一年不上课(至少我们专业是这样的),来了就开始做研究,而且需要在半年之内就确定下研究课题。
试想,我一个跨专业读博的人,基本上没啥经济学背景,来了就让我搞研究,还要在几个月内就确定下来我接下来几年来做啥,压力可想而知。
最难的是,导师也不给我确定个课题,他完全尊重我的研究兴趣,说你去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吧。
这可能跟英国的学制有关,不同于其他国家,导师和博士生很多时候类似于“雇佣关系”,博士拿的钱是导师的科研基金,博士听命于自己的“老板”。
在英国,博士不是一种工作,而是你自己有兴趣来做研究,所以找个导师来指导你,博士还要交昂贵的学费。
所以有时我打趣道,在英国,博士是导师的“老板”啊, 因为学费构成了导师的工资一部分。
我导师也是充分遵守了这个原则,并没有给我指派一个具体的项目。
作为一个转专业的半路出家人,我完全不知道从何做起。
Jesus学院食堂的甜点
刚开学那几个月我基本上处于懵逼状态。
更可怕的是,我误打误撞闯进了研究所里隔壁组的组会。
因为不知道该做什么,我那段时间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去跟人交流。
隔壁组的科研氛围非常活跃,每周都要开seminar,每个人轮流讲自己的研究,其他人提意见。
我想大家既然在一个研究所,那去听听也无妨。
于是我的噩梦就开始了。
Kebel学院食堂
虽然我们研究所是经济学为主的,但它强调新经济思维,所以做的都是很前沿的、小众的、尚未被主流经济学广泛接受的领域。
隔壁组,满是物理学家、数学家跨界来做经济学研究,他们的主张就是要打破目前主流经济学那套均衡理论,尝试用物理学里的混沌理论、动态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
在他们的组会上,往往都是一群智商超群的牛津数学系博士生,动不动就是各种equation、model,而且他们默认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模型,交谈时只提模型的作者人名,完全不讲这个模型是做啥的。
把我一个转行来的人听得云里雾里的。我当时以为经济学研究就是这样的,差点被吓退学。
还好很快我就意识到,这并不是大众意义上的经济学研究。隔壁组做的这个复杂经济学,本身就是很前沿的交叉学科探索,还没得到主流经济学的认可。
于是我果断决定不再去听他们的seminar,先从主流的经济学研究入门。
虽然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多时间,但通过蹭课和自己看书、上网课自学,我在第一年末的时候,基本上把经济学里的三大基础课程给入门了,接下来的几年,就是针对自己的细分领域,不断追赶欠缺的经济学背景。
St Anthony学院食堂的天花板——工业风
形势所迫,我必须在博士的第一年开题。我只能先选定第一篇小论文的主题,从这个做起来,有阶段性成果后再看后面做什么。
回头来看,不能说这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会让整个博士选题缺乏大局观和整体规划。
果不其然,第一篇小论文我越做越没兴趣,后面的二三篇小论文就换了个方向。
不过坦率的说,作为一个转专业的博士,我也没有办法在一开始就对博士这几年有非常清晰的规划。
选定一个小课题先开始,能有效减少迷茫阶段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的挫败感,俗称“走一步看一步“。
另一个工业风——St Catherines学院食堂
博士中期:边做研究,边担心找不到工作
读博这几年,最迷茫和焦虑的时刻应该是博士中期。
当时已经在做第一篇小论文了。一开始还挺兴奋的,因为是面对一个崭新的领域,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如何做研究。
后来就像所有的科研项目一样,中间遇到了困难,再加上英国的冬天,对我的情绪影响很大,在我在牛津读博的第三年:该来的还是来了一文中有写。
Kellogg学院晚宴
那时我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因为我跨了专业,现在做的领域以前的朋友已经不太能理解了。以理工科的思维,会觉得社科的研究问题,答案都显而易见,为啥还要建个模型?为什么经济学研究要三五年才能发一篇文章?要知道理工科,可是一年发三五篇文章的速度。
而经济学的圈子,又会因为我的教育背景和过往发表的期刊类型,自然而然地把我归为scientist/engineer,将我排斥在经济学圈子之外。
我处于这“进不去,也回不来”的尴尬境地,就特别担心毕业后会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
Mansfield学院日常午餐
这种恐惧引发的焦虑和迷茫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一度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牛津读这个环境经济学的博士,读出来我能做啥。
如今再回过头看,我想对那时的自己说,别担心,该有的都会有的。
所有的迷茫,都是因为我那时还在量变积累的过程中,在迷雾中前行。总有一日,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博士后期:豁然开朗,找准自己的优势
我的迷茫一直持续到了博士的最后几个月。
在我在牛津读博的第四年:拨开云雾见天日一文中有讲到,不知道是不是量变到质变的跃迁,在写博士论文的最后几个月里,我竟茅塞顿开,之前一直围绕在眼前的云雾忽然就被拨开了,眼前的路清晰起来。
转专业读博,让我在出发点落后了,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优势呢?
我从另一个赛道来,和新的赛道交汇,吸纳这两条赛道的优势,就可以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新路了。
这也是迷茫时,我在牛津跟一个朋友聊天,她劝我的。她说我老是担心没法回到环境科学,也没法进入环境经济学圈子,那么,我为什么要去融入(其实是追求同质化)呢?
科研的本质就是好奇心驱动,去拓宽人类认知的边界。如果我一直追随别人,那就永远只能在别人既有的方向上前进,哪怕把知识海洋拓宽了一点,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一小步。
我何不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呢?
跟传统的经济学家比,我不会看到化学式和流程图就头疼脑涨,能跟理工科人才沟通技术细节,还可以看到技术落地所需要的政策支持;
而跟传统的理工科专家比,我知道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可以跟凡事讲constraint画线条的经济学家们用他们的行话沟通,也懂技术发展背后的经济逻辑。
我的优势就在于懂理工科和经济学的语言,可以跟双方沟通,甚至能成为桥梁。
办公室午餐日常
跨专业也让我的思维会比只学了一个学科的人更加活跃,我能把理工科的思维模式带到经济学研究中,也能用经济学的范式思考技术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产生了不少新颖的想法,也做了一些有原创性的工作。
要知道,科研最可贵的,就是一个新字。
我的研究是question-driven的。我的问题既来自学术圈——比如文献阅读、参加科研会议听取报告后获得的灵感,也来源于现实世界——我关注能源、环保、气候领域的政策新闻,也定期听有深度的商业评论,从现实中思考,看哪些地方是科研可以助力的。
同时,我也和业界的朋友保持定期联系,听他们讲业界那些或好或坏的经历,看怎样的政策研究才能更好地给业界帮助。
这是我导师教会我的最重要一点:ask good research questions and answer them with the most rigorous analysis。从问题出发,用最严谨的科学手段,去寻找解决办法。
如果需要用到我暂时还不会的研究方法,要么就找精通此法的人合作,要么就靠驱动力自学成才。
Lady Margaret hall晚宴
我也是现在才理解了本科入学时,为什么老教授和我们说,环保行业需要的是交叉型复合人才。
环保本身就是个太广阔的课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我现在也只是拥有理工科+经济学的知识,只能算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还远远不到十项全能,因为要解决环保问题还需要法律、金融、心理学等很多学科的知识。
但这跨专业读的博士,已经足够我享受交叉研究的乐趣了。
要知道,博士最快乐的时刻,可能就是跟理工科学者谈经济,跟经济学家聊技术的时候了。
跨专业读博,是要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人。
虽然这条路铺满了荆棘,比常规路线更辛苦,但其中的乐趣,也更多。
给想跨专业读博的朋友们总结一下Take-home messages:
跨专业读博需要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和高度的自律
读博本身需要对研究课题有浓厚兴趣,跨专业读博更是如此
跨专业读博有它的独特优势,交叉学科可以带来新颖的科研灵感
(call back:本文副标题是牛津食堂大赏,终于明白为啥读博期间长胖了,即使是在英国这个美食的沙漠里...)
你也许还想看:
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改版了,作为一个日常摸鱼的博主,我的文章很容易淹没在你的其它订阅中。为了不说再见,请点击「在看👀」、「把公众号加星标✨」、「点赞👍」、「收藏❤️」,让我们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