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供应链物流数字化如何帮助中国品牌走向全球

财富   2025-01-23 16:23   上海  

    航运评论

HangYunPingLun
关键提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随着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中国再次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的核心,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不仅关乎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供应链物流数字化如何助力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中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切实降低成本,提升中国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展现数字化在现代物流和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物流服务形态密切相关。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升级和转型,从最初的贴牌代工到自主设计制造,再到如今的跨境电商出海,形成更多优质品牌,制造业对物流供应链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步转变。从以FOB贸易术语为主的指定货交易,发展到CIF交易增多,并向DDP发展。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我国制造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贸易高质量发展倒逼物流升级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以代工贸易为主,物流服务也以FOB贸易术语下的指定货为主。这种模式下,物流服务企业主要提供基本的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对整个供应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相对较弱。由此造成我国制造业的利润极其微薄,货代企业缺乏国际视野,物流业务也局限于中国口岸的出口订舱。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制造业自主设计能力的提升,我国制造业开始进入自主创造时代。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一些制造企业更加重视商品附加值,并开始将组装等低端制造迁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中国货主在物流决策中的主导作用开始增强,推动物流服务逐渐向CIF模式转变,从疫情前不到20%的出口占比上升至如今的30%以上。在这种外贸模式下,我国涌现出华为、大疆、美的等品牌企业,开始针对国外市场设立境外研发中心,提升目标市场的产品设计,物流企业也随之布局海外。

图1中国制造的外贸升级之路

未来,随着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模式的发展,海外电子商务平台上由中国运营的网店、独立站、品牌会更多。随着互联网新零售的全球普及,更多的中国品牌将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外贸贸易术语将转向DDP等更注重个人商品交付能力的新模式。物流服务企业则需要提供拼箱集货、一单多货主报关、海外仓管理、终端商品代发货和配送等更为精细、复杂的物流解决方案,一些专业跨境供应链管理服务急需跟进。

随着制造业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和境内外业务重构,物流服务企业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制造业对全程运输的物流需求日益增长,而当前的物流服务能力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需要在海外开拓市场,这就要求物流服务企业具备更加标准、高效、合规的一站式物流服务能力,以满足产业贸易客户的全球供应链服务需求。


供应链物流的数字化变革

数字技术为供应链物流提供了新动能。数字化可以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和精度,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如风险控制、流程合规、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通过数字化转型,物流服务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制造业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可见、可信、可控”的供应链物流服务。

第一,港航企业利用数字化全面提升智慧经营能力。通过港口和船舶的物联数据采集和电子商务升级,港航企业掌握了更多经营数据,从而大幅提升了其生产调度和指挥能力。例如,上海海事大学技术转移企业咪啰科技研发的超大型集装箱码头数字孪生管控系统,采用高保真建模、虚实融合、港口数据关联谱图、效率预警引擎等技术,实现了码头运行情况复现、生产指标监测、机械配置优化、智能决策验证与故障预判等功能。又如,招商局轮船有限公司研发了“船奇小智”智慧经营平台,以大数据、AI辅助分析助力经营决策,打造船队运营数字化大脑,分析全球航运大数据,赋能运力投放决策。再如,中远海运科技打造“船视宝”大数据平台,利用全球船舶轨迹数据分析实现对航线运力、船舶排放、货物流向等全方位的经营分析等。

第二,供应链全程透明化和智能决策应用发展迅猛。一些专注于供应链物流服务的企业探索将AI 智能决策技术应用到物流业务中,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预测市场需求,优化运输路径,提高仓储效率,降低供应链风险,进而诞生了辅助供应链的决策系统、智能装柜、智慧场站系统、数字化车队管理系统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例如,Flexport 推出大数据供应链辅助决策系统,利用大数据在恶劣天气来临时提前确定可能受到影响的航班和船舶,并推导出受影响的客户群体,帮助客户有效应对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巴斯夫利用 AI 算法智能管理订单数据和装柜条件,包括货物装载顺序、位置、承重、安全等各项指标,以便快速完成货物装柜计划;壹沓科技推出的“运小沓”,实现了自然语言方式的运价查询、船期查询和订舱服务,并集成大量供应链可视化数据接口;云运科技研发的“简宜运”一站式物流查价系统,可以实现门到门全球海陆空运物流方案设计和不同贸易术语的物流费用查价功能,并利用GPT技术实现商务邮件助手功能,在由机器推动的物流节点上,按照不同风格为其客户发送自然语言通知邮件。

第三,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保持井喷态势。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出口监管试点的公告》,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9710”“9810”,其中“9810”适用于境内企业先将货物通过跨境物流出口至海外仓,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实现交易后从海外仓送达境外购买者。这是为跨境电商提供线上化的物流服务。2023年7月19日,上海市商务委、上海海关、上海市税务局、上海市外汇管理局、上海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启动了“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海外仓出口,旨在解决跨境电商企业在海外仓出口中面临的数据归集、出口退税、收结汇等痛点堵点,进一步释放跨境电商海外仓的发展潜力。目前,跨境电商物流平台提供包括报关、仓储、配送、保险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跨境电商的运营效率。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占国内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的40.35%。2019-2022年,跨境电商行业渗透率分别为33.29%、38.86%、36.32%、37.32%。进出口结构方面,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占比达到78.59%,进口占比为21.41%。其中,国内出口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达13.2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7.64%;进口跨境电商市场规模为3.6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17%。可以看出,跨境电商进出口结构总体相对稳定,出口电商在跨境电商中已稳居主导地位。例如,延边五兆延科技专门面向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销售中国优质商品的跨境电商商品,并提供全程电商运营服务,具备智能选品、智能运营、跨境流程优化、海外仓智能管理等数字技术方案。

展望与愿景


展望未来,贸易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而供应链物流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字化技术,物流企业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从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制造业升级和转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第一,供应链物流数字化将为制造产业创造更多商业价值。数字化不仅可以帮助物流企业实现“开源节流”,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制造业客户“创造价值”。通过数字化技术,物流企业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物流企业实现风险控制和智慧决策,降低和消除风险,减少额外成本,从而更好地满足制造业客户的需求。

第二,供应链物流数字化将带来精细化生态化新发展格局。未来,供应链物流领域将更加注重生态、标准、互联互通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是各种细分供应链市场将逐渐演化出众多深耕于特定领域的高智能化专业物流服务商。他们将利用标准和生态,来促进上下游协同合作,打造“可见”“可信”“可控”的供应链生态系统,为中国品牌走向全球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例如,专注于精细化工的密尔克卫,专注于电子制造的泓明供应链,专注于家具物流的大建云仓,专注于服装制造的SHEIN等。

第三,供应链物流数字化将加速“无人化”和“超级自动化”。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加持下,机器将逐渐替代人类完成某些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不仅完成某个岗位的自动化升级,还会沿着业务链条实现流程自动化。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流程挖掘,供应链物流最终实现超级自动化,整个业务流程更加高效、准确,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制造业客户的需求。

第四,供应链物流数字化将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征信数据支撑。当供应链物流数字化与征信和金融配套服务相结合时,可以进一步增强供应链物流的可信度和可持续性。实现供应链金融和信用评价等配套服务相结合,为制造业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赋能,推动供应链物流领域的高效发展。

随着供应链物流数字化的加速推进,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的步伐将更加稳健,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发展机遇,中国将以更加优质、高效、智能的供应链服务能力,助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

作者:徐凯、方佳羽、刘俊键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作者:夏浩飞   单位:云运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阅读原文!

本文采自 中国远洋海运
本文头图来源:航运评论“航运光影摄影大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凡本平台注明“本文采自: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为更广泛的传递航运市场相关信息,并不构成任何导向及应用建议。本平台是一个提供航运咨询、市场报告、免费论坛讲座和深度好文分析等的非盈利平台,平台上部分文章为转载,但绝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平台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本文头图来源:航运评论“航运光影摄影大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往期阅读
【专稿】新加坡“卡港”与“拥堵”辨析,上海港等并无拥堵
【专稿】 产业大模型语料库建设的思考——以港航大模型为例
【专稿】红海海域危机的中国航运市场应对策略探讨
【专稿】航运大数据的金融价值探讨

航运评论
提供及时、全面、权威的航运资讯,并对航运业深度分析,提供最前沿的市场报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