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桂华团队顶刊教学综述: 大气集水的化学与材料科学

学术   科学   2024-07-18 10:30   上海  

ChemSocRev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是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的一本顶尖期刊,发表高影响力、高权威性和高可读性的综述论文。从 1947 年创办的前身 Quarterly Review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算起,ChemSocRev 在这 70 多年里发表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综述论文,已经成长为化学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认可度的期刊之一,同时在所有科技期刊中也长期稳居各种影响力指标排名的前列。






相较于全文性综述,ChemSocRev 独特的教学性综述 (Tutorial Review) 同样重要,这是因为教学性综述的要求是让其它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新入行的研究生们也能读懂,从而成为他们了解某个新领域的宝贵入门指引。为方便读者,每一篇教学性综述还会列出若干条学习重点。
大气集水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 AWH) 被认为是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项关键策略,可利用大气中含有的大量水分储备来供应饮用水。其中吸附剂是大气集水技术的核心;吸附剂以循环吸附和解吸过程为基础,同时应在广泛的湿度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此需要从多尺度的角度来合理选择和设计材料。
在该篇特邀综述中,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余桂华教授领衔的作者团队深入探讨了在各类吸附剂体系中观察到的基本吸附机制,强调了水-吸附剂相互作用和水网络等方面的进展。特别关注了能从等温线曲线中得到的关于吸附剂结构和吸附动力学方面的见解。从这些基本原理出发,他们提出了材料学和化学上的设计指南,还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确定了适用于多种材料体系的关键调节因素,阐明了它们的基本化学性质和独特属性。未了优化产水效率,作者们还进一步介绍了系统级设计中的考量因素。

该篇综述旨在使大气集水领域的研究人员们深入了解水-吸附剂相互作用、材料设计原理和系统级考量因素等方面的必要知识,以便能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欢迎下滑阅读了解更多 ⬇️




Tutorial Review




  • Chemistries and materials for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
    Chuxin Lei, Weixin Guan, Yaxuan Zhao and Guihua Yu* 
    Chem. Soc. Rev., 2024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或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中打开原文:
    https://doi.org/10.1039/D4CS00423J

 

雷楚昕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曾就读于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于 2017 年和2020 年获得本科与硕士学位。现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余桂华教授。当前的研究重点是开发用于水能技术的新型软材料。






  

关炜馨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2020 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现就读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师从余桂华教授,目前研究方向为用于可持续水管理的功能性水凝胶。






 

赵娅萱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2022 年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现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余桂华教授。当前研究方向为集水材料的设计与工程。






 

余桂华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2003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取得学士学位并获本科生最高奖“郭沫若奖学金”。2009 年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斯坦福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 年加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现为该校材料科学系与机械工程系的坦普尔基金会讲席教授 (Temple Foundation Professor)。

他的研究重点是功能性纳米结构材料的创造性设计与合成(特别是有机和杂化纳米材料),对其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基础性认识,以及发展纳米科学解决方案以应对先进能源、环境和可持续性技术方面的全球性挑战。

引言

目前全球约有 22 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供应。虽然海水淡化技术提供了部分的解决方案,但高昂的成本和地理上的限制使内陆干旱地区的人们无法利用这项技术持续获得饮用水。

地球的大气中储存了近 1.3 万立方米的水,超过全球所有河流水量的六倍,并能不断得到全球水循环的补充。近年来人们正在不断探索大气集水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 AWH) 技术以实现对大气中丰富水资源的利用。

利用露水和雾气集水的方法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湿度低于 30% 的干旱地区难以实现。作为对比,吸附剂介导的大气集水 (sorbent-mediated AWH, SAWH) 成为了一种更实用的解决方案。SAWH 利用吸附剂的吸湿性质来吸收水分并将水分保留在材料内部,然后在特定的刺激条件(例如温度升高)下实现对水分的释放,从而能适用于从干旱到潮湿环境等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图 1b)。

  • 原文图 1b. 吸附剂介导大气集水 (SAWH) 的过程。

开发和选择合适的吸附剂材料对于大气集水的高效实现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材料从根本上决定了系统从大气中提取水分的效率。理想的吸附剂应具有高吸水能力、快速的吸附-解吸动力学、低能量下的有效解吸和持久的循环稳定性。金属有机骨架 (MOF)、共价有机骨架 (COF)、吸湿性盐基复合材料聚合物水凝胶等吸附剂的研发已取得进展。虽然这些材料具有共同的吸附机制,但它们的独特性质需要在设计和应用时予以仔细考量,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性能。

该篇教学性综述旨在为吸附剂介导大气集 (SAWH) 领域的研究人员们提供多尺度的指南,帮助他们认识详细的底层吸附机制、材料设计和系统级工程考量要素。为此,该篇综述首先深入论述了基础的吸附化学,重点关注吸附剂和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动力学,特别是通过对水蒸气等温线(图 1c)的分析。了解等温线使我们能够基于材料的特性和结构效应思考调节方案以实现较好的大气集水效果。鉴于此,作者们对 MOF、吸湿盐基复合材料、水凝胶等多种很有潜力的材料进行了专门的阐述。他们讨论了大气集水过程中涉及的不同材料体系的基本吸附机制和材料化学,并描述了它们的共同机制、独特特性、设计原则和调节因素。最后,作者们指出了实现高效且连续水生产所必需的系统级设计中的关键要素。


  • 原文图 1c. 从等温线剖面获得的重要提示以及影响大气集水性能的各种因素。

  Key Learning Points 学习要点


  • 深入了解大气集水过程中水-吸附剂的相互作用以及水网络的形成。
  • 水蒸气等温线在揭示吸附机制和材料特性方面的重要性。
  • 研究设计原理并确定各种吸附剂系统的调节因素以优化大气集水效果。
  • 为实现高效集水而需要在设备和系统层面考虑到的关键因素。

综述目录

  • Introduction
    引言

  • Fundamental steps and critical factors for AWH
    大气集水的基本步骤和关键因素

    吸附机理: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对比,其中物理吸附由较弱的范德华力驱动,而化学吸附涉及较强的化学键作用。下方图为 IUPAC 归类的六种类型等温线,其中每一种都对应着独特的吸附行为。

    Water vapour sorption

    水蒸气吸附

    Water desorption

    水脱附

    Kinetics

    动力学

  • Porous solids
    多孔固体

Traditional porous solids

传统多孔固体
MOFs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COFs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

  • Electrolytes
    电解质

Organic liquid electrolytes

有机液体电解质
Aqueous electrolytes
水系电解质
Ionic liquid electrolytes
离子液体电解质
Solid-state electrolytes

固态电解质


  • Salts and ionic liquid
    盐和离子液体

Hygroscopic salts-based materials
吸湿性盐基材料

Ionic liquid

离子液体


  • Hydrogels
    水凝胶

Hydrogel chemistry for tailorable water harvesting

用于可定制集水的水凝胶化学
Salt-based hydrogel sorbents

盐基水凝胶吸附剂

Kinetics enhancement

动力学增强

Tailorable desorption behaviour
可定制的解吸行为
Comparison of representative state-of-the-art AWH sorbents

代表性先进大气集水吸附剂的比较


  • System-level design considerations
    系统层级的设计考量


  • Conclusions and outlook
    结论与展望
Design and fabrication for next-generation sorbents
下一代吸附剂的设计与生产

Device and system engineering for effective AWH

实现高效大气集水的设备与系统工程

期刊介绍

The home of high impact reviews from across the chemical sciences

rsc.li/chem-soc-rev

Chem. Soc. Rev.

2-年影响因子*40.4
5-年影响因子*48.1
JCR 分区*Q1 化学-综合
CiteScore 分80.8
中位一审周期44.7 


Chem Soc Rev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是全球领先的综述类期刊,所发表的高影响力、高易读性的综述论文代表了化学科学的最前沿,体现了最高的质量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本刊特别鼓励论文作者之间的跨国和跨学科合作。

Chair
  • Jennifer Love
    🇨🇦 卡尔加里大学

Associate editors
  • Louise Berben
    🇺🇸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 Vy Dong
    🇺🇸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 Rebecca Goss
    🇬🇧 圣安德鲁斯大学

  • Giulia Grancini
    🇮🇹 帕维亚大学

  • Zhong-Qun Tian (田中群)
    🇨🇳 厦门大学

  • Xian-He Bu (卜显和)
    🇨🇳 南开大学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 Osamu Ishitani
    🇯🇵 东京工业大学

  • Tatjana Parac-Vogt
    🇧🇪 鲁汶大学

  • Raghavan B. Sunoj
    🇮🇳 印度理工学院孟买校区

* 2023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larivate, 2024)

 CiteScore 2023 by Elsevier

 中位数,仅统计进入同行评审阶段的稿件






欢迎联系我们发布论文报道
📧 RSCChina@rsc.org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论文全文
↓↓↓

RSC英国皇家化学会
英国皇家化学会,是全球领先的化学学术团体,致力于推动化学科学的卓越发展。推送最新的国际化学新闻,分享顶尖的化学科研成果及丰富的化学学术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