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半年发表四篇顶刊
在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陆续报道
他们积极对接国家重大需求
在基础研究中瞄准世界前沿
致力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他们是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低维量子材料团队
这支由党员教师组成的科研队伍
正带领团队师生在科研舞台上披荆斩棘
为基础学科发展贡献交大力量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勇攀科学研究高峰
主动肩负重任 力促国际并跑
李听昕(右一)、刘晓雪(左一)与学生合影
半年四篇顶刊 科研成果集中涌现
史志文(右一)与学生在实验室合影
李耀义(右二)与学生合影
“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学院邀请领域专家开展学术报告
此外,学院还着力建立活跃的学术开放交流机制和跨学科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各领域顶尖的专家学者,开展经常性、专业性、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和小型研讨,充分促进学术交流。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邀请院士和领军人才帮助指导和规划青年教师的学术生涯,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沙龙、教学沙龙和教学竞赛等活动,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谈及研究成功的原因,史志文表示,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好的研究离不开跨领域专家的合作,研究的突破正是得益于各展所长的良好合作模式。“在开展合作的3年中,来自4个单位的合作团队几乎每月都会进行一到两次线上讨论,以确保研究顺利推进”。
“充分相信学生,充分放手让学生干”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以培养基础扎实本科生和高水平博士生为宗旨,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生源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质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学院教师传承上海交大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人传统,养成学生在科研上独当一面的能力。
在沙亚婷的眼里,“陈国瑞老师是Chen Group这艘船的船长,用敏锐的洞察力对把我们带到可能有‘鱼’的地方,而‘钓鱼’的乐趣由我们自己深度体验”。沙亚婷亲身参与了整个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从对接仪器公司、安装测试新系统到编写维护测量软件、改善电学线路的噪声,每一项任务都需要现学现用、反复优化。她认为这段经历让她对真正的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陈国瑞(左一)与学生在实验室合影
“从多数设备的搭建、样品制备、数据测量、再到论文撰写,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我只起了一旁辅助的作用,并没有亲自上阵做实验。”陈国瑞始终认为“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放手让学生干,相信他们真的会带给我们惊喜。我也十分确定我的学生已经比学生时代的我更加优秀,所以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
李听昕和刘晓雪的学生李楚善说:“两位老师会提前做好实验规划方案,但不会指手画脚,而是放手让我们去摸索,并鼓励我们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吕博赛提到史志文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敢于尝试,“他还鼓励我多参加体育锻炼,我的很多科研灵感是在锻炼中冒出来的”。
李耀义的学生杨浩从2017年就开始进行拓扑晶体绝缘体超导性质的研究,在这7年的漫长时间中经历了仪器的多次大修、实验室搬迁和无数的通宵做低温实验,通过长期的磨练收获了多个重大成果。杨浩表示李耀义老师给予自己充分的信任,非常感谢导师李耀义在关键时候为学生把关,平时经常交流实验进展,解决了样品生长和测量中的诸多问题。
基础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科,是科技的创新源头,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动力,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在国际竞争中争取话语权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厚积而薄发,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青年科学家们“挂帅出征”正当时,期待他们在科研的舞台上披荆斩棘、坚持梦想,为中国的基础学科发展贡献更多交大力量。
转载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处仅作为分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