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在这里做基础研究,有底气十足的“硬支撑”

创业   2025-01-08 17:00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下简称“仁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魏喆,作为海外人才被引进医院时,并没有国家高层次人才“帽子”,但医院考虑她正在从事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相关的生殖健康创新研究,具有发展潜力,经专家组评议后,医院聘任她为青年研究员。一年后,她成功在生殖医学领域顶刊发表了原创性研究成果。


这是仁济医院科技人才
评价体系改革后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
从事基础研究
拥有良好的“软环境”
更有底气十足的“硬支撑”



在这里,

基础研究有时间沉淀


基础研究是医学创新的起点,却往往因为成果周期长而备受冷落。在仁济医院,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在仁济,做基础研究大家甘坐‘冷板凳’”,副院长卜军解释道,“基础研究需要时间,我们给科研人员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支持。”

魏喆就是这项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回国时,她并没有国家高层次人才“帽子”,但她的研究方向充满创新性,且和临床需求密切相关。医院没有以传统评价体系淘汰她,而是以海外优秀青年人才为契机,为她提供科研平台和经费支持。

一年后,她在科研业绩上崭露头角,在生殖医学领域顶刊《美国妇产科杂志》发表了原创性研究成果,揭示了生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不仅如此,她还将研究领域拓展到胚胎质量的无创检测,研发基于细胞代谢产物的检测试剂盒筛选优质胚胎,为提高辅助生殖成功率、降低出生人口缺陷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她的发展经历说明,只要研究有临床价值与转化潜力,我们就会支持。”卜军强调。


分子医学研究院的刘尽尧,自2013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先后在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海外工作期间,他已经在材料化学领域取得了比较优秀的科研成果,2017年作为海外优秀人才被引进至仁济医院。

当时,仁济医院正值发展转型,成立分子医学研究院,希望在医工交叉方面有更大突破,医院考虑刘尽尧的研究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通过职称晋升“直通车”直接聘他任为研究员,为其提供充足的科研条件。

到仁济医院后,刘尽尧基于医院优势学科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独立组建生物材料转化医学研究课题组,医院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其自由探索,向未知领域发起挑战。

经过数年的积累,刘尽尧团队在微生物表面改造、肠道菌群与微生态调控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自然》、《科学》系列高影响力子刊发表多篇论文,已经从一位青年科学家成长为领域内的国家级领军人才。


医院采用人才分层分类评价的机制,将医学临床和科研人员分为医学交叉高峰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临床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等,为各类人才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医学交叉高峰人才以团队为单位,重点考核研究平台整体;而基础研究型人才则注重项目创新性和未来发展潜力。

这种机制还涵盖延期考核的选项。卜军举例说:“如果专家组评估认为研究内容有潜力但需要时间来孵育,我们允许延期考核,而不是直接淘汰。我们希望给每一个有潜力的科研种子有充分的时间去发芽。”通过这种灵活的评价方式,医院营造了一个更包容、更开放的基础科研环境。



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定,

拓宽人才评价维度


医生总是被临床和科研工作两难的境地困扰。而仁济医院的评价体系改革,为他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晋升通道:科研不只是论文,还包括科技成果转化。

“在职称评定体系中,医院创新性地纳入了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社会贡献与经济价值”,卜军分享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我们有一位医生,虽然没有发表科研论文,但他针对临床问题申请了系列发明专利,并成功落地,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转化,这种贡献也在仁济医院得到了认可。”

医院通过动态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列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仁济医院为医生还设立了早期孵化种子基金。即便是入门级,也能获得初期支持。这种模式为临床医生搭建了从专利申请到成果成功向临床转化落地的桥梁。


 “医生的科研不能只看论文。”卜军说,“成果转化同样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的评价体系必须更加全面和灵活。”



通过这些措施,医院已经帮助多名在临床一线深耕的医生在职业发展中走出瓶颈,踏上新赛道。卜军感慨:“真正的创新需要时间,我们的机制必须支持这种长期的努力。”


医生和研究员,

不再二选一


在传统医院体系中,医生的职业轨迹大多是固定的: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但在仁济医院,医生与研究员的双重身份成为现实。“我们希望我们的创新机制能让医生在临床技术和科学研究上都能有所突破。”卜军解释。

赵怡超是一位90后住院医生,也是副研究员。他前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熬夜和夜班工作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增加。带着这个临床问题,赵怡超申请进入了博士后流动站,通过进一步临床基础交叉创新研究,发现了熬夜和夜班工作会通过扰乱正常的免疫昼夜节律加重缺血心肌损伤,并对急性心梗进行独立危险分层。

其研究成果发表于心血管医学顶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发表当年即被纳入心血管疾病防控权威指导文件“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和“国际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指南”等,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做出了贡献。

基于赵怡超的临床研究成果,他被破格聘任为副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过去,对于临床医师来说,这种高级职称的突破至少要等到40岁,但现在30岁出头的医生也能通过另外的赛道获得高级职称资格。”卜军补充道。


为支持这些“研究型”医生,医院创新设立了临床博士后项目,为年轻的青年医师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我们给每位临床博士后提供科研启动种子基金,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经费开展探索性研究,积累研究基础。”卜军解释,“这是助力青年医生科研起步的第一桶金。”

肝脏外科住院医师赵之聪就是一位临床博士后,除了临床工作,他还可以获得科研导师的学术指导,他在肝癌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应激颗粒内部mRNA调控网络新机制,并为靶向应激颗粒从而优化肝癌治疗这一新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前探索,创新性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国际顶刊《细胞》杂志。


尽管已经取得成效,仁济医院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卜军透露,医院正在推动国际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更注重研究方向原始创新性的考量,而非简单的论文和成果数量。“在国际化的评价体系中,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研究的独创性和影响力,而不是单纯地统计论文和项目的数量。”卜军说道。

医院的未来人才引育的改革方向还包括探索基础研究与临床结合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卜军指出,临床研究是解决医疗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基础研究则是医学创新的起点。

“我们希望更多医生投入临床研究,把科研成果真正用于改善诊疗。未来,我们会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让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更紧密的联系。”他相信,这种结合将进一步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实质性的效益。

此外,医院正在推动人才动态评价机制,借鉴专技岗位分层管理模式,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工作表现、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这些都是我们未来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卜军表示,通过人才动态评价机制,医院希望能真正做到“因人而评”,把合适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

“人才是多维度的,
人才评价的终极目标,
不是为了评出谁更优秀,
而是为医院和医学领域
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卜军总结道。

转载来源:上海科技

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处仅作为分享使用

往期推荐:





2024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终审结果公示


一重要科技奖,公布!


申报指南|2025年“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亚太区报名正在进行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上海科技人才
在市科技系统人才办的领导和指导下,致力打造上海科技人才特色工作的展示平台,搭建面向科技人才开展信息交流、政策学习、人才服务等内容的网络宣传和功能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