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旅游集团化发展论坛 | 旅游集团领导人对话会——旅游强国与企业担当

旅行   2024-12-12 09:51   北京  

2024中国旅游集团化发展论坛2024年12月9-11日北京歌华开元大酒店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旅游强国 责任担当”,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旅游协会联合主办。戴斌院长主持了“旅游集团领导人对话会——旅游强国与企业担当”环节,与山东文旅集团董事长丁艺、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经理丁磊、锦江旅游首席执行官郑蓓、岭南集团副总经理李峰、湖北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周永彪、春秋集团总裁王炜、众信旅游集团董事长冯滨就旅游强国建设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发展方向与责任担当进行了探讨。现将对话会嘉宾主要观点分享如下。



戴斌:同志们,在发布旅游集团20强之前,还有一场重要的对话。昨天刚刚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全面扩大国内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旅游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发挥作用?首先有请郑总给我们介绍。



郑蓓:论坛的主题是“旅游强国与责任担当”。对于旅游产业,我们现在一直说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旅游既是新兴产业也是幸福产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一个传统旅游企业,到底能做什么?首先,我想我们要关注新需求、新赛道及行业新发展,一个字就是“新”。所以,锦江集团近三年一直在关注新需求、新赛道的过程中推动改革转型,这是我们近三年工作的一个主要命题。因为持续面对新需求,所以也持续通过改革转型引导干部员工终身学习。

我们这三年的改革其实是经历了1.0、2.0和3.0阶段。锦江是一个产业链较全的综合性旅游集团,核心板块就是酒店、旅游和客运。我们酒店已经实现全世界国际化布局。旅游可能更多在长三角,客运聚焦在上海本地。所以,我们在这一轮改革过程中就两个关键词,一个叫“酒旅融合”,一个叫“多产业协同”。

在说旅游产业能为国家做什么之前,我们先要看一看自己能做什么。我觉得每个集团其实都需要提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我们集团来说,核心竞争力就是产业链比较全,而且经营模式都是轻资产的品牌输出管理。所以,酒旅融合、多产业协同就成为我们要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从酒店来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现在总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运营能力,基础在于我们怎么样能够提高我们的运营力,让业主能够赚钱,让消费者能够有更好的体验。第二个方面是对客服务能力,也就是我们会员体系的建设,包括会员的体验、会员的贡献度以及会员的真正感受。这两点是我们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旅游来说,我们一直在说产品和主题。我想,我们首先要看一下,旅游究竟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什么?可能就是情绪价值。当下,我们要提供更好的、更深度的情绪价值。所以,锦江旅游一直在提倡“高精定”战略,通过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希望为整个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自己的一部分力量。

戴斌:谢谢。这个新需求你能举些例子吗?我们发现了哪些新需求?

郑蓓: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关注到旅游一直都是“高精定”战略。但是,“高精定”战略不仅仅是有钱人的高端客户的战略,我们的新需求要关注新时代的特点。例如,在年轻人中间有一种“谷子经济”,它其实是一个二次元的衍生品经济。从这个角度看,现在新的年轻人他们其实是很有消费能力的,并且愿意为自己的情绪价值买单,只是我们提供的产品有些时候不能符合他们的要求。

戴斌:谢谢。我们欢迎冯滨总。当下,我们的旅游经济重新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新阶段,你会觉得哪些新需求是需要我们满足的,还有哪些需求我们没看到?



冯滨:通过众信旅游多年的耕耘,例如投资或者拓展,有成功有失败。随着疫情的结束,特别是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后,自己对企业如何能够走向世界并占据一席之地也有了一些思考。有些是众信做的非常好,但也有一些相对比较盲目。在疫情之后,自己可能在心里还是埋藏着一个旅游强国的梦想。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讲,我们还必须要脚踏实地的来慢慢耕耘。梦想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积累内生经验。在更好的积蓄力量之后,才能慢慢实现梦想。

当然,众信旅游一直从事的是商务和出境游业务。目前商务和出境游业务还是比较乐观,尤其是出境游业务。目前,我们的重点放在入境游领域。我一直坚信,中国作为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目的地,不应仅仅是中国人出去欣赏世界,更应该吸引全球游客来华游览欣赏。所以,最近我经常在东南亚,走访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缅甸和菲律宾等国家,向当地的组团社来宣传我们中国。

戴斌:相比您到过的东南亚国家,我们企业的差距在哪里?或者我们有哪些自信的地方?比他们强的是什么?

冯滨:如果就东南亚国家来讲,中国相对可能只有强,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是少一些。我经常自信的介绍,国内有这么多好的旅游资源,好的景区景点。通过我们的旅行社媒介,如何能够有自信的把这些资源输出给国外组团社很重要。特别是,我认为自信这一点对中国的旅游者或者旅行社来讲,确实有一个底气。因为世界上的旅游资源我基本去的差不多了,中国的资源一定比他们好,或者肯定有能够跟他们相媲美的地方。所以,我还是希望能够快速推动入境游发展,起码从东南亚的旅游开始,通过推动东南亚游客进入中国实现众信的第二次腾飞。

戴斌:刚才谈到入境,我非常欣赏您作为一个企业家跟国家战略密切相关。众信旅游的优势之前在出境,现在做入境有哪些优势?

冯滨:我觉得最重要的优势是,由于我们长期从事出境业务,跟当地政府和旅游机构建立了一个很长期的业务往来。之前只是众信旅游给他们输送大量的消费群体,也没有去想通过他们来推动更多的当地游客来华旅游。

戴斌:他们过去是卖家我们是买家,这个优势可以转化?

冯滨:这个优势是足以转化的,一个是我们的旅游资源是他们很向往的。第二,我们大量的游客供给到当地最大的组团社,现在有条件反过来推动入境游。

戴斌:王总是国际化比较浓的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冯总讲的情况,买家和卖家的优势能转化吗?



王炜:能,一定能。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第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广阔的市场或者旅游资源。如果要做入境游的话,需要充分利用好、宣传好这些资源,把内容做扎实。从另外一个程度来说,中国做入境游也非常困难。从2018年、2019年,中国8000万入境游客数量就在世界排名第四、第五位。从数量上来说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量,但是从人口基本数上来看,每个国民所接待的入境游客相比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较低,法国一个国民接待一个外国人,西班牙一个国民接待1.2个外国人,中国是0.2个外国人。中国在入境游方面,一方面我们现在因为基数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的话,我们需要在基础的内容上做的更好。

戴斌:入境游面临这么多困难的点,有目的地政府的推广问题,有资源没办法转化为产品的问题,可不可以说在这中间我们企业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王炜:是。只有发现并解决问题,企业也才能有发展空间。在疫情期间,因为春秋在美国、日本、韩国都有分支机构。在疫情期间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们组织日本人到美国去,美国人到日本,境外游客游境外。疫情放开后,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在泰国、日本等航线分公司把客人引进来。我在痛点方面举个例子。上海是我们积极打造的入境游第一站,针对国际游客特点,我们公司内部要求客人到了上海要有“上车三件套”,第一个是冰的矿泉水,第二是餐巾纸,第三是酒精。抓住客人的痛点去解决问题,这是我们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

戴斌:再请教一下,最近我也听到一个观点,说部分外国人对中国安全方面评价心有疑虑,认为我们不是一个安全的目的地,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

王炜:国外有很多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宣传非常偏颇,目前是一个普遍现象。

戴斌: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做哪些事情?

王炜:在欧美以及日本市场,包括泰国市场,我们宣传中国比欧洲更安全。

戴斌:您说他们会相信你吗?会信任你吗?

王炜:会。因为有充分的事实依据,中国大力推行网上支付,网上支付就没有钱包,没有钱包小偷就偷不了东西,而且中国有大量的安全设备。我们有一个案例,上海一个人被拿走了一个自动车,半天之内警察就帮助他找到了这个车。

戴斌:国外对中国安全的评价仅仅是钱财物的安全吗?还有没有别的因素,您想想我待会儿再请教您。

戴斌:在旅游强国建设的进程中,除了市场要拓展,如刚才中青旅的倪阳平总在谈到强国的“强”字是强大的旅游市场的容量,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种“强”,即强大的产品运作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接待能力。岭南在当地酒店、住宿、旅行商各方面都是非常强的。在建设旅游强国、旅游强省或者旅游强市的过程中,企业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为政府做哪些事情?



李峰:从岭南集团文商旅融合的角度,在旅游强国建设中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引领消费,二是创新转型,三是活跃市场。引领消费,我们从旅行社的角度,我们在疫情结束后把出境入境合在一块叫“国际游”。国际游整合了我们的很多服务和渠道,包括目的地和出发地资源的整合。比如,我们在广东各地有一些大型的酒店,整个建筑面积超过18万平方、20万平方。我们把其中大量的工区提升作为文化承载的新型目的地,把更多的内容做进去。除了博物馆、艺术中心,各种各样新型的文化内容跟酒店结合在了一块。从逛商场到逛酒店,再把酒店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在供给消费当中的一个引领作用。

第二,在创新转型过程中,今天也看到很多大的集团在这方面的一些案例,我们深受启发。从岭南的角度,我举个例子——研学。现在广之旅对研学也投放了很多资源,包括我们推出的首届研学路线的设计大赛。我们推动原来的很多研学品牌进行创新,与一些机构联合开发,逐步把研学内容和产品转化出来。另外一点,我们作为主体还要不断地活跃市场。目前来讲,5月份的旅游强国的强有力号召,刚刚戴院长说到的内需推动,对我们来讲都是机会。所以,我们作为市场主体来讲,活跃市场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戴斌:大湾区建设对我们的机遇是什么?

李峰:大湾区整个建设对我们来讲是整体的延伸。

戴斌:我到珠海坐飞机买票买到了深圳,结果发现深中大道过来很快,50分钟就到了珠海,地方交通格局的改善对一个地方的旅游需求和市场有哪些影响,对企业是机会还是挑战?

李峰:对我们来讲,首先是机会,当然也有挑战。就机会来讲,由于地域边界的模糊,一定会带来更强大市场的融合。比如现在深圳到广州,通过深中通道,从福田买到南沙约半小时。开通以后,原来南沙很多文旅活动,现在也成为湾区的关注重点。广州马上要跟首旅合作灯会,在南沙服务整个湾区。所以,边界融合游可能会促使更大、更多的目的地机会涌现。当然,原来传统城市布局的酒店可能会遇到更大的冲击和挑战,但是无论如何融合肯定是机会比挑战多。特别是,明年首届旅发会大湾区三地联合举办,对旅游体育各方面事业也会有更大的拓展。

戴斌:在这个过程中,广东“百千万工程”中,我们会是什么作用,中间有没有尝试过跟郭董事长联合起来做的?

李峰:我们跟郭董事长有很多项目交流,在“百千万工程”如旅游规划和乡村酒店当中,省市也已经在联动。因为纯粹的乡村酒店要跟乡村目的地的打造相融合,所以在整个“百千万工程”乡村酒店和乡村目的地的打造过程中需要联合推动。今天晓亮总提到目的地的建设对我非常有启发,政府在这块的投入和整体的效果跟我们乡村酒店的配合有非常重要的相互融通功能。同时,因为我们要推动好的乡村产品,实际上也要注重对乡村一线的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因此,我们也在合作开展对乡村酒店的人才培训。我们和省旅一起把广东分成两个片区共同推动工作,我觉得对整个基层旅游人才建设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戴斌:你认为岭南还缺人才吗?院校是不是重要的人才来源?

李峰:缺,要发展就缺人才。将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人才方面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院校肯定是重要的人才来源,岭南是大湾区的重要旅游基地,包括我们本身的大师工作室、培训中心,最近都跟院校在合作,将来也会有更多发展。

戴斌:对岭南来说,有酒店,有乡村民宿。供应方面,当然还有非常著名的品牌旅行商。丁磊总是长江航运集团的掌门人,长江航运是在长江上飘着。丁总,在旅游强国建设过程中,我们是怎么定位的?



丁磊:非常感谢戴院长,我是在航运行做旅游的。今年是第二年参加论坛,参加这个活动对我触动非常大。今年的感受越来越强烈,旅游产业大有可为。核心来讲,长航集团本身是一个国家队。我们的长江游也是1979年创办,现在也在长航集团。但是我们走了一些弯路,原来有个平台叫“长江海外”,当年是比较火的一个名字,入境游比较好的品牌。我们现在整体在重塑我们的旅游板块。

从我们整个规划来讲,包括您说的旅游强国,长江一线其实是我们最能拿出来的一张世界级的名片。无论从文化角度和风景角度,还是我们的产品角度都是世界顶级的。10月份去欧洲看了内河游,总体感觉我们肯定比它好。但是我其实也是比较着急,因为现在长江游总体来讲还处于一个相对低质量发展的阶段。因为整体来讲,长江游就是三峡。但是,长江不只三峡,三峡只是一个风景。下一步,我们的发展包括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核心需要把整个长江做出来,把中国文化注入进来。我们“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规划项目确实应该加快推进。

从我们时间来讲,2024年算是我们长航旅游元年。2023年底召开了长江游船旅游的推介会,把长江全线各省市的副市长、秘书长请来一起推进。今年,我们开通了从武汉出发到南京,武汉出发到益昌,串起来宜昌、荆州、岳阳、武汉、九江、九华山庄。沿线城市和景点串起来,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起步。

从我个人体验来讲,旅游的核心就是感受和体验,体验是从哪里来呢?一方面有一个底层硬件,另外一方面是服务或者文化。举个简单例子,我们有条船叫长江一号是国宾船,已经17年了。今年我们把长江一号的定价和服务全面做了提升,原来我们的定价是2200-2300元,今年定价差不多是3100元,而负载率依然保持了高水平。在服务内容增加和服务感受来讲,我们访问了为什么客人会来长江一号。他们说感受好,长江一号的服务水平和团队让客人体会到家的感觉。因此,从服务感受来讲,我们在各个项目中还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第二块,我们在武汉有一条滨江船,这条船是武汉14条滨江游船里唯一挣钱的一条船。

戴斌:其他的13条都不挣钱?

丁磊:还有一条船是我们自己合资的,效益也还不错。今年它的毛利率直接涨了20%,达到了30%以上的毛利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经过两年的培育,它成为一个以文化迭代或者说场景迭代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上船可以看长江,可以看江景,以及灯光秀。船上的体验非常吸引人,很多人都是在重复地上船。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很多文章,比如把文化注入进去。刚才您也问到入境游有什么东西可以吸引?其实我也在思考,您问的关于外国人对中国不安全的疑虑。其实核心不在于人身和财产,核心在于信息,而这块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宣传。

另外,推广的核心在我们的文化。中国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在国外讲的话,语境不一样,因为很难简单讲明白。当前,“黑悟空”出来带火了山西,带火了很多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总体来讲,文化推广这块还需要整体进行规划和宣传。

戴斌:谢谢。我想请问一下冯总,中国长航集团对我们的旅行商有什么样的机会吗?或者你愿意联系合作吗?

冯滨:我非常愿意跟丁总联系,咱们要长时间的合作。我赶上了中国入境游最兴旺的中期和尾期,那时候我也在做入境游。长江海外确确实实是顶级旅游资源,一票难求。这样的资源在中国很多,但是又不多。如何能够跟渠道商真正紧密的联合应该是下一步的重点。刚才丁总也说了,这些游船是自己的船自己经营,要承担自己所有要干的事儿。是不是有可能把一部分,如海外的宣传推介和运营在内的你们不专长的事儿让合作单位承接。在这方面,我觉得大有机会。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名片,也是首当其冲能够进入到国际市场,让国际游客最信赖的一张名片。如何解决包括刚才戴院长提到的,包括王炜总、丁总都回答的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我觉得从长江开始不为过。中国的旅游资源简直太丰富了,包括浙江、陕西以及新疆的旅游资源,随便拿出一块来都可以让我们这些旅行社在海外吆喝一阵子,这就是刚才您说的旅游业自信的源泉。

戴斌:他们有12条船都不怎么赚钱,你能帮着赚钱吗?

冯滨:我觉得这是早晚能赚钱的事儿,只不过要看丁总愿不愿意跟我们这样的公司合作。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扶植入境游,是一个景区景点发展的长久大计。

戴斌:谢谢。我也希望长江作为上游商,旅游资源商,把你不擅长的交给他。正如分工理论所讲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有时候你擅长的,可能分工更擅长的也要进行合作,我们一起来做。大家坐到一起,讨论过程中很多想法就出来了。

戴斌:谈到长江游轮,长江这条线路跟湖北有非常大的关系。周总是湖北文旅集团的,您有什么看法?咱们从这条线讲起。



周永彪:在90年代,长江旅游这条线是我们入境游的主打线,特别是长江海外,那个时候我们要买一张船票很难。我觉得有两个事情对于长江旅游线我们要关注。第一,要重塑长江旅游线,因为我们在90年代的需求跟现在的需求是一样的。我们原来传统构建的上游叫长江三峡之旅,下游是长江自然文化之旅。同时,武汉可以担当起中间角色,往上游依托重庆,下游依托上海。原来我们很可能更关注的是船上一线游,我觉得要通过构建片区游来丰富我们的内容。2025年将开通奉节到恩施长约70公里的高速公路,湖北恩施的旅游产品跟三峡的旅游产品将全面融合,旅游产品的重构和重塑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还是在境外推广。整体上,我们现在的推广精力分散。因为长江旅游的黄金线是中国主打入境旅游线路,在上世纪90年代和2000年初的时候游客量比较大。这么多年来,游客量逐渐下降,与我们在境外市场的推广息息相关。这个线路的推广应该是政府和企业联动。政府应该做目的地的形象宣传,特别是戴院长刚才说的安全方面的信息宣传,这是企业做不到的。企业做的事情重点是在渠道上打通,只有形象宣传和渠道宣传两边打通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戴斌:作为一个大型的国企,你觉得政企联动这块还有障碍吗?你们执行的就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

周永彪:政府往往有时宣传的思路跟企业的宣传思路不是同频共振的,核心是要解决同频共振的问题。总体上要认识到资源分散的问题,由主要领导挂帅。在景观宣传的时候,往往每个区域都在做,实际上应该是高端发力,统一政策。

戴斌:近期听到一种观点,说我们在国际上很多的宣传推广国内化,每个省市都宣传,导致整个国家形象模糊了。他说“好客山东”,我不了解好客山东究竟是什么,你能给我介绍介绍“好客山东”究竟是指什么吗?



丁艺:感谢戴院长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好客山东”的口号非常响亮,旅游我们最担心热度降低,“好客山东”的品牌已经十多年了。但确实也像院长说的,它的具像化还不足。或者换句话说,在目前的消费市场中,山东文化旅游的产品供给还有值得提升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做了一些探讨,我们越来越觉得有些观点需要做一些调整。我们原来做旅游要提高游客的体验度,我们想要做唯一,要么做第一,其实意思是都是想让游客有更新的感悟和体会。但是,总是做第一和唯一是很难的,我们总有才思泉涌、能力不足的时候。过去讲狩猎,出去打着兔子有的吃,打不着兔子没的吃,农耕社会种农作物不管丰收、欠收总有的吃,是持续的。我们在想,我们能不能也引领我们的游客的消费习惯和对产品体系的认知发生一些变化。

在过去80年代、90年代国内的旅游消费习惯,像各位刚才讲的,在小长假之前基本都是入境游。后来在国家大政策方针的引领下有了消费习惯,有了出游的习惯。当然,随着OTA发展又培养了游客不通过旅行社出去的习惯,都是在引导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现在想,能不能让我们游客的体验和消费频次发生一些变化。我给院长做过一次汇报,我是干文化旅游投资出身的,文旅行业不缺资金。国家支持促进资金的投放量,增强经济活力,但是为什么文旅产业投资我们有压力?就是文旅投资的重资产、长周期回报和短产品生命力的矛盾。如果投一条高速公路或高铁,投资量虽然也很大,回收周期也很长,但是它的产品生命力强。20年后高速公路或京沪高铁可能还是这样,甚至一百年以后还是这样。

戴斌:如果这个旅游行业既不缺市场,也不缺资金,那我们缺的是什么

丁艺:我们要引导游客的消费习惯,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特点,避免一直要靠创意来做唯一和第一。例如,很多人喜欢去星巴克,今天去明天没事儿也会去,星巴克有变化吗?星巴克没有变化,但是它的消费频次和需求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能不能打造一些休闲度假产品,游客没事儿周末就可以去那儿住一住。这次去住是这样,下次去住还是这样。不一定体验亚洲最长的斜拉桥、体验亚洲最深的海底探险,就是没事儿了到这个小景区发发呆,放放松,看看星星。

戴斌:昨天我们讨论消费基础的问题,为什么去上海?因为生活品质比较高,吃个大白兔奶糖都高兴。上午华侨城集团也讲第一代第二代产品,它做欢乐海岸也好,做欢乐海岸PLUS也好,跟城市生活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市场基础变得很厚实,这可能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点。郑总,谈海外时你有很多话要讲,当年长江海外按现在讲算一流旅游企业了,可以复制吗?这样的企业还会再回来吗?

郑蓓:刚才讲长江的时候我其实挺有感触的,因为我是做入境游出身的。二三十年前我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长江三峡真的是一张名片。长江上的游船,如东方皇帝、东方皇后、维多利亚、长江探索号我都带团队坐过,挺有感触的。

回到入境游市场,包括入境游市场这些辉煌历史,以及跟入境游市场相匹配的这些辉煌的企业能不能回来,我觉得还是要改变几件事情:

第一,刚才很多嘉宾谈到的对外宣传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说,这就是语境的问题,我们要用外国人的语境去做中国的宣传。所以,从锦江来说,我们下面的国旅是1954年成立的,一直以入境游见长,而且是旅游企业里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从2023年开始,我们采用销售前移的概念,以国外的外国人来宣传中国,进而推动产品的转化。最后,吸引外国人来中国。所以,我们目前在欧洲的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都布局了我们的外籍销售团队。

第二,产品和体验的问题。怎么提高外国人的复购率?在疫情的时候,王炜总说我跟他一样为了保持客户黏性让欧洲人去日本,让日本人去欧洲,把这些客户全留住了。疫情后,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口号,从中国旅游专家转为亚洲旅游专家。我们要做亚洲的联线,这样才能让客人不断的来中国。比如这次来是传统线路北上广深等,下次来是中国+日本,后次来可能是中国+越南。这样有益于不断提升复购率,对产品来说是以老带新。除了长江三峡等常规线路,我们现在推出了云南、贵州、西藏等线路。我们今年给西藏输送的欧洲游客达到好几百人,对西藏来说是很高的一个数字,去珠峰大本营就有300人。整个入境游市场,今年锦江接待的从上海入境游全国的是4万人次,其实是一个蛮高的数字。

戴斌:2025年很快就要来了,国家增加了两天假期,社会上的信号越来越好,锦江会扩大再生产吗?

郑蓓:一定会。锦江整个旅游今年做了2.0的改革,我们把以前传统的老牌的旅行社重新翻出来再实体化经营。

戴斌:哪些老牌的?

郑蓓:以前我们全用锦江旅游,现在锦江旅游负责出境游、国内游、研学旅游,包括一些目的地景区的运营。国旅转攻入境游,包括出入境联动的跨国别的文化交流,我们推出一个跨国别的文化交流的品牌叫“遇见大家”。

戴斌:这样的事情听起来就很好很有意思了。丁总,我们明年会扩大投资吗?

 丁磊:我们已经在扩大投资了,我们有两条线路:一条是升级为清洁能源动力的国宾接待船,从重庆一路开到上海。还有一个150米的长江七号正在建,目前是长江上最新最好的一条。我们在城市游这块也还是有很多投入,包括在武汉有一条长江姊妹船,在宜昌、襄阳、洱海都会有新的纯电动船。

戴斌:岭南集团呢?

李峰:肯定要增加投资。因为马上要规划“十五五”了,我们会加大在这方面的投资。

戴斌:航空会加大投资吗?

王炜:航空机队规模还是和国家政策相关的。

戴斌:大家都在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对我们旅行商是机会吗?怎么跟他们谈合作?我们有什么强项?

冯滨:我还是认为资源方如何跟渠道商之间紧密联系非常重要。紧密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能不能把一些旅游资源跟一两家渠道商进行一个紧密的捆绑,通过一起宣传推广共同利用有生力量。为什么之前在八九十年代有这么多的明星旅游企业,最著名的可能不是长江海外,而是西安国旅、兰州国旅等,这些公司耳熟能详的原因就是资源集中。我们针对出境游都是单打独斗,好像每一家、每一个人、每一个区域都想去宣传,这一点错误都没有。但是,是不是真正的把这些散碎的宣传力气能积攒成一个拳头,对某一个点进行全方位的重点进入会比较有效。众信最重要的目的地是欧洲,到现在为止还有三四十万人去欧洲。但是,我们不将欧洲作为一个组团社来到中国的地方。因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旅行社解决,包括刚才说的安全以及环境问题。

但是东南亚可不一样,东南亚游客知道中国好玩。只要你开放他就愿意来,避免了没有必要的宣传。所以,我特别希望并呼吁,如果要大力的推广入境游,应该将我们集合在一起的力量来一点一点的把这个市场打开。如此,未来明星的企业就会回来,长江海外就会回来。就是如此很简单,但其实也不简单。

戴斌:希望有一天不再说“你们”“我们”,都是“我们”,我们是一个旅游共同体。建设旅游强国的过程中肯定需要强大的市场,包括国内和入境市场,这是一个既定的国家战略。我们也需要优质的产品供给,卖家秀和买家秀很好,来了以后发现不对,这哪行?这次中央的旅游工作会上首次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企业。

希望我们的各级企业,不管是国有的、民营的,央企的、地方的,能坐到这个地方的应该说都是一流旅游企业的预备名单里的。我希望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融入到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中去。真正的按照上午部长说的,按照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去推动企业建设。如果一个企业做强,10家企业做强,20强企业做强,100家、200家企业做强了,我们的“旅游强国”就树起来了。

时间关系,这个环节的讨论到这里。后面还要发布20强的名单,不能只是精神大餐,中午大家还要吃饭。所以,我们这一环节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作者在2024中国旅游集团化发展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字整理 | 孙鹏飞
责编 | 刘鑫
来源 |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

中国旅游研究院
促进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政府智库、业界智囊、理论高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