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由我院主办的2025年中国旅游研究院外设机构年会暨第七届全国旅游管理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在上海成功召开。都市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高峻教授主持了“新时代旅游产业体系创新”圆桌研讨环节,与旅游安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郑向敏、台湾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黄福才、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罗兹柏、生态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马勇、昆明分院院长蒙睿、边境旅游研究基地王桀、红色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建平、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管理博士后工作站姜文恒进行交流探讨。现将对话嘉宾主要观点分享如下。
高峻:当前中国旅游业确实也是面临新的场景,这个场景跟十多年前也有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旅游业是一个刚需,我觉得需求量是非常重要的,怎么能够把它做得更好,我们还是有许多做法都是可圈可点。请各位就旅游产业体系创新先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后续再做深入讨论。
郑向敏:在探讨产业体系创新时,我们需要明确其核心内涵,避免与产业创新混淆。当前一些解读,例如将产业体系创新等同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或业务创新,这实际上是方向上的偏差。产业体系创新并非简单地围绕传统产业或产品展开,而是更强调在产业服务、跨界融合过程中,创造全新的产业形态和体系。因此,在研究产业体系创新时,我们应跳出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的局限,关注如何通过跨界融合与流程优化,催生全新的产业体系与模式。
黄福才:创新需要适应新形势,推动新发展与新思考,其中包含两个核心方面: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这是我的第一个认识。第二个认识是关于体系创新的目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升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短期发展导致的资源浪费和运营中断。第三个认识是创新的原则——守正创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坚守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旅游业几十年来的积累。最后,创新必须强调支撑性,确保理论和实践都能为行业和企业提供长久的支持与保障。
罗兹柏:现代产业体系在追求技术手段的同时,旅游业的产业体系创新更需要把握核心与本质。我认为,应该立足于生态根基、文化灵魂、科技加持这三位一体的理念。一是生态根基。生态是企业的生命线,但更重要的是将生态视为发展的根基,从生态中挖掘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二是文化灵魂。旅游业需要多角度融合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内在价值与吸引力。三是科技加持。科技应作为产业创新的助力,而非障碍或形式化的装饰,通过技术提升内容表达和用户体验。
马勇:旅游产业体系创新需要颠覆性创新,而不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这样的创新才能真正提升旅游产业的贡献率和价值。要实现体系创新,关键在于重构产业体系。这需要整合科技、人文、社会和投资思维,为产业注入新动能。目前,旅游业存在一些“旺丁不旺财”的现象,OTA平台相对来说盈利的较多,而酒店、景区、旅游商品等实体产业亏损相对多一些。这反映出传统产业基因与数字化、智能化需求的错位,就像传统汽车厂难以与新势力竞争一样,旅游业也需要新的思维和颠覆性创新。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建议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限制。
蒙睿:旅游作为消费经济,其创新驱动力主要来源于需求,而需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同细分市场和地区的需求各不相同:发达地区的需求侧重于高质量体验,而起步阶段的地区则聚焦基础需求。因此,体系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驱动力,深入研究不同市场和阶段的需求特征。体系创新的主体应是市场主体,即企业。创新需要依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比如涉及人才创新时需与人社部协作,生态旅游需与林草局、自然资源部门配合。
王桀:我一直在思考,创新究竟更多来自于垄断还是竞争?虽然许多人认为竞争推动创新,但我的研究发现,一些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实际上部分源于垄断。以2023年全国最具创新力的企业50强为例,中国上榜的五家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中石化)中,大多数为行业头部企业,展现出一定的垄断特性。这一现象在旅游行业同样存在。例如,许多5A级景区如云南的部分国有景区面临创新不足、盈利下降的问题,尤其是在门票价格下调后,缺乏足够资金投入到经营性项目中。而一些民营企业经营的4A级或以下景区展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创新活力。
刘建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文化赋能、科技赋能的重要性。在湖南衡山,总书记提出了融合发展与创新发展的要求,这为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我的家乡南岳衡山为例,这里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南岳礼仪”和象征“光明之火”的火神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科技赋能,这些古老文化得以焕发新生。比如,当地以现代技术打造“火神”IP,将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影响力。这种模式说明,文旅融合与创新发展不仅要依托传统文化,还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传统与现代充分结合,赋予文化新的展示形式和生命力。
姜文恒:第一,旅游体系创新需聚焦人群变化。疫情之后,中国的人口结构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旅游体系创新需要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群的细化、多元需求,为各类人群提供更贴合的服务和产品。第二,技术应用需注重“温度”。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应被深刻思考。虽然技术是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手段,但并非所有新老技术的无差别应用都能带来正向效果。第三,挖掘外部增长机遇。尽管整体旅游人次和消费呈现积极信号,但从行业内部来看,发展瓶颈已逐步显现。
高峻:针对新时代旅游体系创新,各位专家做了非常好的诠释,也提了很多想法。这里面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再探讨一下。第一,产业体系创新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第二,怎么驱使技术对未来旅游产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郑向敏:新时代旅游产业体系应突破传统模式,聚焦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与盈利模式的创新,而非仅限于产品或服务的局部改良。以高速公路服务区为例,全国3600余座服务区中,99.9%处于亏损状态,主要问题源于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滞后。为解决这些问题,应推进以下创新:一是体制创新,允许服务区设立下行通道,便于旅客下车进入周边地区消费,同时保持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停留。二是运营模式创新,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激活服务区及周边土地资源。三是价值再造,融入旅游元素,提供多样化服务。
黄福才: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我认为创新可以追求颠覆性,但仍需分阶段推进,一开始更应坚持守正,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是,当前的创新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智能化、生态化和融合化。如果能够循序渐进推进,在条件成熟时实现颠覆性创新当然最好。
此外,为实现创新发展,必须构建以下四个支撑体系。政策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更好地进入和参与市场竞争。融合体系: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资源协同。市场体系:确保产业运作的规范性和效率。保障体系:为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罗兹柏:我认为旅游产业既是主动也是被动,更重要的是驱动——需求驱动和市场驱动。旅游产业本质上是一个完全需求导向的产业,其核心在于服务旅游者、满足旅游需求。第二,旅游产业体系以融合为核心,其创新本质是融合创新。从守正的角度来看,必须守住文旅融合的核心,以旅游体验为根本,将文旅融合拓展到各个领域。第三,旅游已被明确定位为幸福产业。这一定位突显了旅游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价值。最后,科技的作用必须服务于文旅融合的核心目标,而不是为智能而智能。当前的智能化应用更多围绕企业和便捷性展开,但如果智能化应用脱离核心需求,就可能成为无效创新。
马勇:首先,创新必须主动。如果我们总是落后市场半拍,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颠覆性创新已经发生,过去我们认为旅游业是一个经济产业,但现在它更多地被视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改变生活方式的产业。其次,产业体系的融合已成为趋势。文旅融合是事业层面的表现,而在产业层面,还包括交旅融合等跨领域的深度整合。最后,颠覆性创新还体现在收益模式和盈利模式上。这种创新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为从业人员提供了高质量就业机会,也赋予了从业者更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蒙睿:我认为研究者的主动思考和企业因市场需求驱动的被动创新需要有效结合。关于守正创新,我认为应该守住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本质。旅游体系创新应从体制机制入手,各行各业协同推动。例如,云南提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实现了从观光向休闲度假的迭代,旅居模式也逐渐丰富。这些模式得到了七个部门联合发文的支持,体现了多部门共同推动的创新实践。旅游产业的创新需要建立四个支撑体系: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体制机制优化、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参与。
王桀:我认为守正创新是一种被动式创新,而颠覆式创新则是主动式创新。以下是两个例子。云南地方一直希望通过产品创新推动跨境旅游。今年推出了首条跨境列车产品,但市场反应不佳。在云南土瓜村创业者通过合作社形式整村运营,将老百姓的房子租下来发展旅居项目,依托互联网营销吸引了大量旅居游客。这两个案例说明,守正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各有特点。守正创新注重响应政策和实现长远目标,但可能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而主动式创新更贴近市场,能快速形成示范效应,但也需要警惕资源和能力的可持续性。
刘建平:创新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融合性的特性,将决定我国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创新观念。只有在思想上突破传统框架,才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第二,顶层设计。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和方向指引,为产业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第三,聚焦需求。产业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研究和把握年轻一代的需求变化。第四,狠抓落实。创新的关键在于行动,要将创新理念和设计落到实处。
姜文恒:主动创新虽然困难,但在旅游产业中是必要且关键的,尤其是如何与市场需求和消费变迁的节奏相匹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旅游大国,从收入分布来看,大部分人群集中在低收入层。回顾过去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新技术和新产品共同引领了创新的方向,并持续影响着旅游消费市场。此外,关于技术与旅游的结合,我认为技术本质上是一个媒介、载体或容器,与旅游资源和产品尚未很好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