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旅游研究院外设机构年会暨第七届全国旅游管理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于2024年12月19-20日在上海师范大学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中国旅游研究院都市旅游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承办。主题发言环节,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学术评价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张凌云发表题为《理论创新、人才培养与现代旅游体系建设——以基于智慧旅游的疗愈旅游学科建设为例》的主题演讲。全文分享如下:
尊敬的戴院长,各位基地同仁,大家好!今天会议的主题是“理论创新、人才培养与现代旅游体系建设”,我想以智慧旅游、疗愈旅游学科建设为例,分享一些我个人的思考。
昨天的会议中,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即旅游学科的建设正面临瓶颈。旅游学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怎样迭代,未来人们的休闲时间必然越来越多,休闲需求也会愈发旺盛。然而,当下旅游学科与产业发展愿景之间却存在着较大矛盾,这促使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今年5月17日召开的全国旅游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同志传达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其中为旅游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旅游业成为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尤其是旅游作为民生产业的定位,此前从未有过,这为旅游发展明确了方向。民生产业的概念涉及多个领域,因时间有限,在此我简要展示一下。幸福产业涵盖五大产业,我们不难发现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与旅游、文化高度关联,这构成了我们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与疗愈旅游相关的旅游概念分类方面,以往有康养旅游、保健旅游、医疗旅游以及体育旅游等,而疗愈旅游的含义更为广泛,能够将这些概念全部囊括其中。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仅展示给大家了解。
这里有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那就是亚健康人口。康养并非仅仅针对老年人养老,亚健康人群已成为一种常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亚健康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中国则为70%,且横跨各个年龄段,甚至中小学生也深受其扰。我们都能明显感觉到,如今中小学生佩戴眼镜的比例远高于我们当年,这也是亚健康的一种表现。从亚健康人口的分布来看,包括人群的职业分布,以及失能人口(老年人和残疾人约8500万,比例颇高)的存在,他们在休闲与旅游方面的需求构成了疗愈旅游的一个潜在的庞大市场。功能有障碍行为者对环境和物质的诉求,国际卫生组织也制定了相关国际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其辅助方式、行为特征以及对周边环境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开展疗愈旅游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我们看到如今已有一些相关设施。例如,对于全民无障碍旅游,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21年已经发布了相关标准,英国更是将国际标准转化为英国国家标准,并发布了《无障碍及包容性旅游旅行履约手册》。实际上,在这方面我国并不落后,早在2012年我国就发布了《无障碍设计规范》,在硬件设施上,像奥运、残奥会期间都已有所考量。但遗憾的是,将这些硬件设施应用于旅游服务与管理方面却相对滞后,目前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国家标准仍在制订修订过程中。
疗愈旅游中的主要项目之一是温泉水疗,它兼具科学与文化属性,中医药也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目前搜集到的与SPA温泉康养相关的专著和教材。各国对于温泉疗效均早有记载。在中国,从《山海经》《黄帝内经》《水经注》《本草纲目》到《徐霞客游记》等古籍中都能觅得踪迹;日本也较早地发现了温泉的疗效功能;在西方,希波克拉底作为西方医学之父,其相关著作以及《荷马史诗》中也有提及。在世界各地尚未有交流之时,人们就已意识到温泉对人体功能恢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改善皮肤及心脏状况等有着辅助治疗功能。
早期的温泉旅游与海水浴的兴起,源于两名英国医生发表的一篇论文著作,随后引发了温泉与海洋度假旅游的热潮。这也成为全球疗愈度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罗马到土耳其芬兰浴,各国都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温泉疗养方式。海水疗养在英国也有较早的记录,这是我在当地购买的明信片,展示了18世纪海水疗养与度假的情景。《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2-2023》也确认了温泉的医疗价值,使其得到国际卫生组织的公认。日本很早就出台了《温泉法》,对温泉的分类和疗效进行了详细归类。既然温泉具有药用价值,必然也存在副作用,该法规定了何种类型的温泉适合治疗何种症状,并非包治百病,并且还有诸多注意事项和禁忌,明确了主要适用于哪些情况,内容十分详尽且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日本的温泉都配有温泉分析表,详细登记适用范围、分析人员、主要成分及功能等信息。
与疗愈相关的国际标准,如ISO标准中的健康水疗服务要求(ISO17679,2016年发布)以及海洋水疗SPA标准,我国也参与了相关投票。我曾将这些标准拿给相关企业,例如海泉湾的总工看过,他表示大部分指标没问题,但有部分指标不知为何要测量以及测量有何用途,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这些指标对健康究竟有何帮助。此外,医疗水疗、医疗旅游也已有国际标准。森林浴是由日本林业厅厅长秋山智英最早提出的概念,也是疗愈旅游的重要内容。其评价指标众多,然而我们在森林旅游开发中,往往侧重于建设游乐园、游乐设施,导致森林中小孩吵闹,却忽视了森林本身所蕴含的优质健康旅游资源,实在令人惋惜。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空气负氧离子对健康的定义,明确森林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对人体健康最为有益。关于康养旅游的市场规模,已有研究机构做出预测。康养相关的各级各类标准众多,包括团体标准,涉及气象部门、林业部门、民政部门、建筑等领域,目前能查到的这些标准以及全国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信息,都为疗愈旅游学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最后,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疗愈旅游学科建设。鉴于行业存在需求,市场前景广阔,如此庞大比例的人口有着疗愈旅游的需求,且历史文献也为康养疗愈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依据,那么该如何构建这一学科呢?我认为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基于我们所掌握的数据资料,通过机器训练、机器学习来构建一个全新的学科体系,而非传统的构建模式。由于疗愈旅游涉及多学科跨界融合,我们应以应用为出发点,以需求为导向,整合与疗愈旅游相关的学科,如康养、医疗、现代医疗地理学、地方病学、历史医学地理、环境医学、环境化学、医学统计学等。这些学科虽各自独立存在,但尚未整合。例如历史医学地理学,因其与特定空间和地方资源相关,我们可将其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为城市人口打造全新的观赏环境。
从抑郁症发病的地域分布来看,四川的发病率相对较低,这反映出当地人群较为乐观的心态,这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对这些分布、资源、功能分布进行叠加分析,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或许能够找出更具特色的疗愈旅游目的地,明确市场在哪里,目的地在哪里,这是一种全新的构建方法,当然具体如何操作我还在进一步思考中,目前只是提出初步的想法与思路。从疗愈度假资源到疗愈度假产品和产业,涵盖资源、环境、设施、活动、项目、服务、氛围、营销等多个环节,甚至涉及医保制度改革。部分疗愈项目能否纳入国民医保账户?德国已有先例。既然承认疗愈旅游具有康复疗养功能,那么不必局限于三甲医院的大病房,可在疗愈旅游场所进行康复疗养,像日本设有专门的森林康养疗养导游,需要专门考证获取森林疗养师资格认证。从就业角度来看,这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只是一系列零散的素材、碎片化的知识,就如同盖房子仅有石材却无图纸一般。我们不缺素材,缺的是构建学科体系的蓝图,不知如何整合这些零散的知识。
综上所述,疗愈旅游将成为后现代人们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这正契合总书记提出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理念,充分彰显了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的内涵,毕竟健康是重中之重。疗愈旅游既是关乎每个个体生命的幸福产业,也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民生产业和福利事业,既是产业也是事业,这也凸显了疗愈旅游在现代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若能培养出疗愈旅游相关专业人才,建立起相应学科,不愁其未来的就业出路,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医学院培养的人才侧重于临床与实验,难以满足疗愈旅游中目的地与医学尤其是中医药结合的需求。
以上是我对疗愈旅游学科建设的一些尚不成熟的思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