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 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亚洲地缘政治格局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而对越自卫反击战则是其中极具震撼力的一章。这是一场中国在错综复杂国际局势下,为捍卫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而展开的军事行动,其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20 世纪 60 年代起,中苏关系恶化,犹如风暴来袭。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陈兵百万,大量导弹瞄准中国,如同浓重的阴霾笼罩在中国北方边境,军事压力空前巨大,国家安全面临严峻考验。苏联曾扬言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面对这一严重威胁,毛主席提出了极具战略智慧的“换家战术”。
当时,中国幅员辽阔但工业集中于东北等地区,若核打击来临损失巨大。“换家战术”核心在于,一旦苏联发动核攻击,中国军队迅速集结向苏联边境进发,民众也向苏联方向疏散。如此一来,苏联若实施核打击,其边境地区也将遭受重创,中国军队进入苏联境内后将展开长期游击战。这一策略让苏联意识到核打击并不能使自身置身事外,反而会陷入与中国的长期纠缠,苏联不得不重新考虑核打击计划,毛主席这一高瞻远瞩的战术成功在危机时刻破解了苏联核威胁难题,展现出卓越的战略思想。
国际局势在 70 年代初出现了新的曙光,尼克松访华打破中美长期隔绝,开启关系正常化进程,恰似黑暗中撕开一道希望之光,为全球战略格局带来新的可能。
可就在国际局势复杂演变之时,越南却在地区局势中走上了错误的道路。1978 年,越南的一系列行径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边境安全。先是 8 月 25 日武装侵占中国广西浦念岭并构筑工事、架设铁丝网,后于 11 月 1 日制造庭毫山流血事件,其侵略意图昭然若揭。更为恶劣的是,1978 年 11 月 3 日苏越签订《苏越友好合作条约》,12 月 13 日生效。这一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让苏联获得越南重要海空军基地使用权,增强了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越南则在苏联支持下,军事实力膨胀,在地区推行霸权主义,入侵柬埔寨,在国内反华、排华、仇华,还在中越边境频繁挑起武装冲突,使中越关系陷入绝境。
面对如此局势,中国一边积极外交,一边准备捍卫自身利益。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期间向美国总统卡特表明中国反对越南侵略的坚定立场,展现了维护国际正义和履行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
1979 年 2 月 17 日晨 6 时 40 分,对越自卫反击战拉开帷幕。中国边防部队东西线兵团分别从广西、云南出击,在许世友、杨得志指挥下,对越南 6 个省 11 个县发动猛烈攻击。短短不到 20 天,中国军队势如破竹,攻占越南高平、谅山、老街 3 个省会和 17 个县、市,沉重打击了越南的嚣张气焰,实现自卫反击战略目标。3 月 5 日中国边防部队开始撤军,3 月 16 日全部撤回国内。这场战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 1979 年的自卫反击作战,广义则包括 1979 - 1989 年间中越边境一系列军事冲突。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多方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中国而言,意义非凡。首先,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边境安全,遏制了越南的挑衅,使边境局势稳定,保障了边境人民的生活。其次,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国际环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稳定周边环境吸引外资、促进贸易,助力改革开放。再者,极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军队战斗力,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军队在实战中得到锻炼,推动军事建设发展。
对越南来说,是沉重打击。经济上,战争破坏严重,基础设施损毁,依赖苏联的经济模式崩溃,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军事上,地区霸权野心受挫,国际形象受损,周边国家警惕增加,影响力下降,越南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外政策。
从地区局势看,对越自卫反击战改变了东南亚军事平衡,减少了冲突因素。越南战后无力扩张,东南亚各国关系趋向稳定和平,为地区经济合作创造条件。同时,国际格局也受到影响,苏联在东南亚战略布局受挫,中美苏三角关系微妙变化,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