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星标“西部影谈”,不再错过精彩影评和重磅福利!
西部影谈·第519期
VITA SHORTS评审 x 创作者对谈
东北新浪潮与潜力短片新星
2024年10月18至20日VITA SHORTS华语短片联展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与寰映影城举办,短片创作者、选片人、影评人和投资人济济一堂,重审短片的时代价值。西部影谈作为本届VITA SHORTS华语短片联展的特约媒体,也非常荣幸的采访到了终审委员会的评委耿军导演与新生代创作者罗润霄导演。
/上海寰映影城
耿军导演从业超过20年,凭借《锤子镰刀都休息》、《轻松+愉快》等多部电影入围国内多项电影节并获得诸多殊荣,而罗润霄导演则曾凭借短片首作《头绳,鸡蛋,作业本》入围2021年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成为历史上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最年轻的中国导演。而在本次VITA SHORTS影展中,罗润霄导演也凭借新作《第二个孩子》从三位委员会老师的手上接过了年度最佳短片的殊荣。
/《第二个孩子》荣获2024 VITA SHORTS年度最佳短片
在这次对谈中,西部影谈记者与两位导演畅谈他们的影像风格以及创作序列,关于短片的创作与环境他们又会有怎样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本次采访中相信读者可以一探究竟。
- 采访人 -
杜晋宇、Phaedrus
西部影谈记者
- 受访人 -
耿军
导演、编剧、制作人
2024「VITA SHORTS 华语短片联展」
终审评委会评委
罗润霄
青年导演、编剧
历史上最年轻 (21岁)
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中国导演
- 采访时间 -
2024年10月20日
上海 VITA SHORTS华语短片联展
/西部影谈采访导演耿军(左一)、罗润霄(左二)
提问
Qustions
&
回答
Answers
西部影谈
欢迎两位导演参加采访。耿军导演您在本届VITA SHORTS担任主竞赛终审,可以结合您最初入行的作品序列谈谈创作契机吗?以及说您在短片展这种对于年轻的或者说刚入行的创作者会有哪些建议吗?
耿 军
我作品风格主要受到2000年初涌现的一波独立纪录片作者的影响,那时我在第一届中国独立影像展看到了杜海滨导演的《铁路沿线》,当时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用一台DV机拍摄了整个影片,在这之前,我没在大银幕见过这么有力量的创作。
/《铁路沿线》(杜海滨,2000)
在2000年之前,电影大部分的形态是胶片和电影厂制作,当数码DV时代到来了,很多人可以拿着数码摄影机创作,这相当于对我们打开了一扇门,所以那个时刻我们也被DV解放了创作欲。
我的创作早期以一些现实主义短片为主,比如刚才聊到的《烧烤》,它是根据《北京晨报》上的案件改编的犯罪故事。当拍《青年》的时候,故事其实完全取材于我自己身边的事,我把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在20来岁时遭遇的事情写成了《青年》这三个主人公的故事,这是我的创作的第一阶段。
/《烧烤》(耿军,2004)
契机是从写剧本开始,我19岁对电影开始感兴趣,演员咱也没学过,导演、摄影可能更需要在电影学院内学习,只有编剧可能是在电影学院之外。我那时候开始写第一个剧本,那时候我们电影爱好者要去图书馆去翻《大众电影》和《电影》等杂志,我们在图书馆看到了刘恒老师的剧本集,现在我们在孔夫子网站上也能买到。那里边就有《本命年》《菊豆》的剧本,我们看了剧本,但是也没看过电影,但那底下有一行字儿写着,《本命年》是根据他的小说《黑的雪》改成的剧本,通过小说和电影的阅读,我们跟周围的朋友就讨论这件事,觉得好像写剧本没有小说那么难,所以开始试着写剧本。
/《本命年》(谢飞,1990)
给创作者建议的话就是多拍,因为我认识很多创作者,其实在想象和行动的过程中有点迟疑。我觉得真的别迟疑,只有拍才能知道现场是怎么回事儿,只有拍才知道自己剧本让演员演出来和设计出来是怎么回事儿,你能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纠正自己,所以还是需要多拍。
西部影谈
你好罗导,您之前有个头衔是“最年轻入围三大的中国短片导演”,那这个身份会对您有压力吗?或者说对您的创作会不会有一些显著的影响?同样请问,您最初入行的契机是什么?
罗润霄
我想先说一下我在VITA的一个感受和反馈。昨天开幕结束后,我们几个导演去吃饭聊天,都说到真的很开心能遇到像耿导这样愿意和青年导演真诚且平等沟通的前辈,这种氛围对于创作者来说很融洽。
/导演罗润霄在拍摄现场
回到问题本身,我的目标,或者说我想做的事从来都不是说拿奖,或者去争取某些头衔,其实我最想做的是把我的爱好变成我的职业,比如把拍电影变成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我的创作路径会参考像耿导这样的路径,比如先要拍短片有一个简历,这是你的敲门砖,然后你可能需要被注意到,这就需要有你自己的长片剧本,我觉得我是这个思路。
关于我所谓这个title,我也很坦诚地说,它会给我带来一些帮助,比如说今天能坐在这儿吸引更多的关注,比如说去融资的时候,资方会觉得很放心。我觉得不用去避讳这个事,其实这对每个创作者都很重要。对我来说,其实从短片导演再跨越到职业导演,这个距离比我想象中的要远很多,所以我觉得我这几年是在慢慢学习的,我也希望能继续努力吧。
/《第二个孩子》(罗润霄,2024)
西部影谈
关于二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其实有一些共通特征,首先耿军导演,您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复杂却非常真实的男性形象,比如说从《烧烤》到《东北虎》。这种对男性为主角的关注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有一些特定的事情或者时期,让你更加坚定这个创作视角?
耿 军
我们东北这边乍一看是比较粗粝的,还有就是我们70后这拨人,家里边儿大多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孩子,我们家恰巧是我和我弟两个人。两个男孩就团结了一帮男孩,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是一帮男的,其实现在想起来非常单调,但是那个时候玩的是真高兴。
/《东北虎》(耿军,2021)
后来那帮人陪着你,童年、少年、青年到现在的中年,在玩得不错的这帮人里边儿,我们就用那个DV拍东西,中午只要供牛肉面就行,我们就一起搞创作嘛,拍一些特别简约、粗粝也有点粗糙的小短片。后来拍长片就混出点眉目,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家在鹤岗本地,经常会有人被认出来,这样内心还有那种欢愉感。
就像勇哥这样的人,就比如说我们去饭馆吃饭,完了那个里边就会有人喊一嗓子,他觉得自己被关注了,之后他们觉得,自己除了日常生活,在银幕里面他们又被塑造了一次。我说,这就是影视文化带来的力量。我们其实都是特别普通的人,只不过用电影被重新塑造了,这也是电影和现实环境的一个互动。
/《轻松+愉快》(耿军,2017)
西部影谈
罗导,您的两部短片,包括您的长片《野火》,我们看到叙事视点都是一个偏细腻的女性视角,包括《野火》其实是讲了一位女运动员的故事,这个和您个人的创作思路或者成长环境会有什么关联吗?
罗润霄
像耿导说的,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这个东西会更敏感一些,我们这个感知也会更细腻一些。我是在新疆乌鲁木齐出生的,我在新疆一直待到09年。然后我来了上海,又去美国学习,我一直不停地在换环境,所以我的视角会更加多元。
/《野火》(罗润霄,2024)
第二点就是关于女性视点的问题,因为我的成长背景中男性角色很多,但他们大多是我觉得比较负面的,身边很强大的、有争议的复杂的女性角色对我的影响更大。比如说,我妈妈对我影响就特别大,这也是我创作的一个来源吧。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把我的片子当成那种功利的利用女性叙事,我从来没有这么想,因为本质上它是关于人的故事啊。像《头绳,鸡蛋,作业本》是关于一个小女孩的故事,是从她的视角探讨世界的裂缝和关系,那《第二孩子》就是一个母亲的视角。
我想拍的是特定情况下、特定环境下的人,他/她内心中最真实的状态。比如把我们平时戴的面具,平时的这些遮掩的东西,在某一瞬间全部剥掉。这是我想要做的主题,只不过是我身边有很多复杂和有意思的女性角色,我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头绳,鸡蛋,作业本》(罗润霄,2021)
西部影谈
罗导,您在获奖感言中也提到,你现在觉得离电影越来越远了,这个是因为拍广告或者谋生手段的现实问题吗?另外看到您在做自媒体,可以讲讲这段经历吗?“离电影越来越远”也是很多青年创作者的焦虑点,那您自己在生活创作中会如何平衡处理呢?
罗润霄
我觉得这也是成长的过程。21年的时候我去平遥电影展,然后我看到耿导的制片人之一王子剑老师,他跟我交流短片,那个时候在平遥的体验非常的好,也感觉和电影的距离更近了。我其实想和青年创作者分享一些我觉得特别真实的东西,并不是要去贩卖焦虑或者危言耸听,我觉得这是很真实的处境: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在我们之前很长的一段学习和成长的路上,都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拍电影的工作,但我觉得做导演,拍电影可能只占其中的10%到20%。对我而言,这个工作是很复杂的。首先是我想要在职业导演的路上继续前进,所以现在做一些商业的拍摄,做广告,包括做自媒体,都是在让我能够在这个环境下作为导演,能够生存下去。因为我觉得只要我能继续拍下去,我应该就会有下一个机会。
/《第二个孩子》(罗润霄,2024)
西部影谈
罗导,您短片的起点和质量都相对较高,您创作取材一般来自于哪里?您之后的长片会打算改编自己的短片吗,还是说会准备另起炉灶?
罗润霄
昨天的论坛中有提到,我在我的生命中会去寻找一个灵魂相通的故事。关于这个灵魂,我的理解就像万青的歌词一样——“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这个灵魂是我一直想抓住的,我可能只是在找不同故事的一种形式,它可能只是一个变体,但这个灵魂是我觉得非常触动我的事物。
我自己作为一个影迷的时候,也很喜欢形式风格非常统一,叙事内核非常强的那种导演,这也算我的一个思考路径。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完全看得懂片子,理解之后才能具有更多的探索,同时我希望能把现实主义做得稍微不太一样,这是我想做的事情,其实我有在片子中穿插一些稍微高出一点点现实或者不太一样的东西去实现突破。
/《头绳,鸡蛋,作业本》(罗润霄,2021)
我第一次拍短片的时候,我发现做导演特别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忽悠人。因为你一开始就是什么都没有,你可能只有一个本,就要去忽悠人,比如说我的制片人,我的摄影师。我觉得电影呢,讲得就是一个团队合作,导演只是其中的一个齿轮而已。我觉得电影,尤其是我想拍的这种风格的电影,就是需要很多种齿轮在一起才能运转,而且我也是一个非常愿意听别人意见的导演,我非常乐意去听大家的想法。
长片的话,我其实特别想拍体育题材的片子,所谓“直到大厦崩塌”,我觉得可能没有其他题材比体育能够更好地承载这种体量,包括我以前是练摔跤的,所以我非常喜欢这个话题。但我觉得可能暂时会放一放这个想法,因为我想在成为职业导演的路上,先打打根基。虽然现在离电影是暂时远了一些,但我还是会记住一些东西,就像《雄狮少年》里面有一句话:“只要你内心的鼓点在,一切就有可能。”
/《雄狮少年》(孙海鹏,2021)
西部影谈
耿军导演,近些年有很多东北在地化文学改编影视,比如《我的朋友安德烈》,《平原上的摩西》,《逍遥游》之类,您的作品在东北新浪潮这个序列中其实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您有关注上面这些创作吗?您对东北文学改编及其发展趋势抱有怎样的看法?
耿 军
他们的作品我都看过,我跟他们也都是好朋友。我是一个喜欢看小说的人,我的阅读面其实特别窄,就看纯文学,我看文学的时候就过文学的瘾啊,就是很少有非分之想。比如说我看了《平原上的摩西》,我真的太喜欢了,我就跟王子剑说,这个简直太好了!他说哥你拍吗,我说咱们看到的时候都已经出书了,在杂志上的时候版权就应该卖完了,他说问一问,结果在刁亦男手里。
/《平原上的摩西》(张大磊,2023)
后来我就特别自觉,自己去写剧本,但有的时候会偷偷地打听一下小说的行情,那些小说版权很贵的,贵到什么程度呢?贵到我这么多年拍电影的小成本制作收益的总和才是一部中篇小说的版权费。所以我的电影里边基本不会用其他人的音乐,因为那个很贵,对我没必要,我自我创造,这件事儿吧我稍微有点死心眼儿,主打一个原创。
文学改编这件事,我觉得是特别好的一个捷径,因为框架已经成型了,我们直接拿过来,之后把你的想法加进去,让他电影化,或者是拿它做支点,之后做自己的剧本创作。因为我一直是低成本制作,所以就是没怎么动过那个心思。
/《逍遥·游》(梁鸣,2023)
西部影谈
那耿导您觉得如何让东北文化以更深刻的形式在电影中呈现,而不是作为一种比如说喜剧口音或者猎奇的方式来呈现,您有什么经验吗?
耿 军
这个其实还不是经验的问题,东北文化这个概念在影视中有些被简单化,像我对东北还是鹤岗还是哈尔滨啊,我就全都没感觉,因为我就在这生活,我在这种日常的东西里所感受到的气息,感受的情绪都是最直接的,所有那些抽象的词对于我来说都不太成立。
/《轻松+愉快》(耿军,2017)
我自己管我的电影叫寒带电影,因为东北有三个省,黑龙江是寒带,辽宁和吉林不是寒带,怎么更深刻?我觉得这个时代,可能还真的需要一点深刻,但是深刻得让人看得懂,能理解你的深刻,这件事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创作者,都有点难的。但是我自己本身对深刻也没有那么强的追求,小品化的那些东西,那个也没什么值得去聊得更多,因为那是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东西,一天干完活回去轻松一下,这个其实是一个挺好的事儿,你要想让大面积的人深刻,可能未必是好事。
/《东北虎》(耿军,2021)
西部影谈
因为我们在这个短片展,想问一下两位如何看待当前内地短片的发展趋势,比如之前短片有备案这么一个新闻?
耿 军
我觉得艺术跟体育一样,应该更自由,如果一些环节能自知一点的话,情况可能会发展的更好。
罗润霄
因为现在长片难度可能跟以前不太一样了,其实时代不太一样了,我一开始创作的时候就是在2020年拍第一部片,所以我在拍片之前能体会到那种繁荣和泡沫吧。我一开始冲的时候,其实我觉得我的心态摆的还是比较正确的,或者说是有一个心理预期的。
/《头绳,鸡蛋,作业本》(罗润霄,2021)
近几年短片为什么非常火爆?就是说大家看到能够另辟蹊径去得到机会,其实我觉得创作者最需要的就是机会,大家都是在争取这个机会,短片只是说我能以更低成本的方式,然后还能取得一些不错的关注。至于备案的话,其实我以后不是很想成为一个独立文艺片导演,我想要进商业院线的,想要做一个去面对更多观众的创作者,所以我这两部短片拍完之后,可能就不会拍像这样的片子了。
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一个思考,我肯定会考虑到所有的这些现实问题,因为我觉得这些问题说实话,你在融资的阶段就得考虑。就不能只是你在发行时去用什么话术的问题了,而是你一定在前期就需要去考虑这个问题。
所以我觉得啊,其实大家的这个问题还是挺相通的。电影还是要去找到创作者,需要去找到一个能够让自己去得到更多机会,或者可持续创作的一种方法。
/西部影谈采访现场
THE END
策划:西部影谈
采访提纲、文字整理:杜晋宇
编辑:邵雅婷
©本文版权归“西部影谈”所有,如欲转载请联系授权
西|部|影|谈
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
“新媒体影评与电影市场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