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根神经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健康   健康   2024-11-27 10:46   河南  

背根神经节(DRG)是感觉传导的初级神经元,已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NP) 治疗的重要靶点。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包括:

  • 外周神经系统重塑(外周敏化)

  • 中枢神经系统重塑(中枢敏化)

众所周知,背根神经节是初级感觉神经元胞体汇聚之地,其功能是:

  • 传输和调节机体感觉

  • 接受和传导伤害性感受


背根亦称“感觉根”,由脊髓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组成。来自身体感受器的神经冲动,经过脊神经一背根神经节一背根,传送到脊髓

研究发现,背根神经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

  • 急性或慢性神经损伤可触发 DRG 神经元的兴奋性发生变化

  • DRG 神经元胞体和纤维上广泛表达的多种与疼痛机制密切相关的分子和通路被激活

  • 使 DRG 与脊髓背角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重塑,且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功能发生变化


背根神经节解剖

1.位置解剖

背根神经节是各椎间孔内侧面附近脊神经后根上的膨胀结节。

  • 向心感觉纤维细胞构成。

  • 身体感觉的始发站

  • 负责接收身体受到伤害的痛觉传导。

脊神经由脊髓前根(运动根)后根(感觉根)合成根神经通过椎间孔后,分成前支和后支。


矢状位 DRG 位于椎间孔上三分之一的内或外。

  • 通常呈梭形或卵圆形,长径为5~10 mm,短径为 3~6 mm。

  • 当长、短径相近时,DRG 的形态则接近于球形

一般情况下,颈段和腰段 DRG 体积较大,胸段较小,呈“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分布;

这与该区域紧邻众多上、下肢脊神经(臂丛神经和腰丛神经)的发源节段:颈膨大 (C4-T1) 和腰膨大 (T12-L3) 有关。


2.显微解剖

背根神经节内分布有假单级神经元单个轴突从细胞体伸出并在独特的T形连接处分叉


  • 轴突的外周部分延伸到外周的受体末端,负责传入信号

  • 中心部分延伸到中枢神经系统,终止于同侧或对侧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和脊髓背角的其他靶点。

什么是广动力范围神经元

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是指脊髓中对多种刺激均起反应的神经元。

在肢体神经节段水平上,每个 DRG 中存在多达15000 个神经元,细胞体直径从 20~150µm 不等。

根据纤维直径、髓鞘形成情况和传导速度的不同,将神经纤维分为:

  • 无髓鞘 C 纤维或薄髓鞘 Aδ 纤维的小直径神经元

  • 厚髓鞘 Aα 和 Aβ 纤维的大直径神经元

背根神经节与疼痛

① 当椎体损伤、椎间盘突出或椎间孔狭窄后,

  • 易导致 DRG 或邻近神经根的慢性压迫

  • 诱导合成和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

  • 增加痛觉感受器神经元兴奋性

  • 产生异位放电

  • 从而增加 DRG 伤害性信号传入

② DRG 还通过灰白交通支与椎体附近的交感神经链紧密相连,白交通支可作为椎间盘源传入神经的通道,将脊髓固有疼痛信号传递给 DRG。

因此可知,DRG 的解剖位置可能是其易受损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也为 DRG 神经元的局部治疗提供了可能(图)。

图:DRG参与不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解剖位置

①外周伤害感受器敏化;②神经脱髓鞘或髓鞘改变③交感神经传入;④Aβ纤维芽生;⑤中枢NP


图:DRG内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构成周围神经,并通过灰白交通支与交感神经相联系,中枢突构成脊神经背根,进入脊后角。

1.体传出纤维;2.体传入纤维;3、4、5.交感传出纤维;6、7.交感传入纤维


DRG 参与 NP 的可能机制

DRG 参与 NP 的形成过程中的典型分子及通路包括:

  • 电压门控钠通道 (VGSCs)

  • 电压门控钙通道 (VGCCs)

  • 瞬时受体电位 (TRP) 通道

  • 嘌呤 P2X 受体家族

  • 卫星胶质细胞等


举例

周围神经损伤后,可造成 DRG 内 Schwann 细胞和卫星胶质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

炎性因子的释放造成假单极神经元放电增加,兴奋性氨基酸、ATP、一氧化氮、神经肽Y 等释放增加,进一步激活周边胶质细胞启动炎性因子释放,导致假单极神经元细胞膜通诱性增加,降低放电阈值。

假单极神经元过度放电与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密切相关,可造成静息痛、爆发痛、中枢敏化、痛觉超敏、痛觉过敏等表现。

同时,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和周围突的T 型交叉部位滤波效率降低,造成伤害信号过多上传,也可能是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原因之一。


治疗

针对 DRG 治疗 NP 的方法包括药物阻滞、脉冲射频和电刺激等。

机制:可能降低机体对机械、热和伤害感受的敏感度。

其中,DRG电刺激由于其微创、可逆、可调节,是研究的热点。

DRG电刺激产生镇痛作用的机理,目前尚缺少肯定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假说: 

  • ① 通过间断或持续DRG电刺激,降低周围神经伤害感受器的敏感性;

  • ② 激活脊髓后角广动力范围 (WDR) 神经元,减少后角疼痛信号上传;

  • ③ 促进DRG内释放神经递质,降低假单极神经元兴奋性,减少过度放电;

  • ④ 下调DRG内异常的钠离子通道,上调钾离子通道,恢复正常离子内流,降低假单极神经元的高兴奋性;

  • ⑤ 激活脊髓以上中枢,提高假单极神经元膜电位阈值;

  • ⑥ 稳定DRG内小胶质细胞和卫星细胞,减少炎性因子释放;

  • ⑦ 激活提升假单极神经元T型交界区的低通滤波功能,减少外周动作电位向脊髓背角传入。

适应人群

  • 年龄>18岁

  • 疼痛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

  • 规范药物治疗、康复理疗、神经阻滞、神经射频等治疗无明显改善

  • 排除明确的精神心理因素

  • 无药物滥用现象

  • 有一定沟通交流能力

适应症

DRG电刺激,要求疼痛区域固定且相对局限,位于1~4支脊神经皮节支配区,一般以少于4支神经区域为佳。

周围神经损伤造成的局灶性NP是DRG电刺激的最佳适应症

其他

  • 慢性盆腔/会阴痛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背部手术后疼痛综合征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 慢性外科手术后疼痛(如开胸术后疼痛等)

相对禁忌症

拟植入部位曾行椎管内手术,有出血倾向,重度椎管狭窄,特别是椎间孔前后径狭窄及侧隐窝狭窄等。

参考文献
李丽梅, 郑宝森, 张志利,等. 背根神经节解剖及其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2, 28(7):10.倪兵, 杜涛, 胡永生,等. 背根神经节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现状及国产化前景[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1, 27(11):5.

《周围神经的损伤评估与治疗》

课程共21讲

原价66,特价9.9

支持试听,永久复看

获取更多精彩(扫码)

咨询电话:13027515195(同微)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锁定精彩!

点“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专业课程和书籍

疼痛康复研究
传播疼痛康复知识,传递专业医疗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