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师张永生:131师土改大军在东莞

文摘   历史   2024-12-21 20:17   湖南  


“光荣的四野四十四军”公众号
文章阅读推荐:

(1)第131师赖堂:一双回力球鞋

(2)第131师吴巧会:我回家乡搞土改

(3)第131师黄东海:为民故事两则

(4)王长顺:131师的邹日贵营长您安息吧!

(5)第44军:四平参战老兵签名旗帜   捐赠去向投票

(6)四野第44军老兵签名活动

(7)“四野第四十四军纪念章”领取方式
投稿邮箱:24210422@qq.com

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1师在胜利完成了解放万山群岛的战斗任务后,奉命移师广东省东莞县,组建虎门要塞司令部,担负起保卫海边防的安全。与此同时,根据上级的命令抽调一批团、营、连、排干部和战士,组成土改大队,直接参加东莞县的土地改革工作。军区、军、师部都相应建立了土改的领导班子。131师政委蒋润观同志被任命兼任东莞县委第一书记。按蒋政委的部署,以师直和391、392、393团为单位组建土改大队,设大队长、中队长、组长。师直大队分在东莞道滘区,391大队分在太平区,392大队分在莲塘区,393大队分在常平区。我当时被任命为东莞县委1区工委书记(原书记邝枝同志任第二书记),于1951年5月间,率领393团参加土改的全体官兵,奔赴东莞常平岗梓村1区区委驻地。从此,拉开了我师参加土地改革的序幕。

(一)

如何与地方干部紧密团结,共同完成土地改革的历史使命是摆在我部官兵的面前的首要任务。我们的队伍到位后,面临着人地生疏、语言不通、斗争形势复杂、困难重重。但在县委坚强不屈有力的领导下,我们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各种会议、各种场合,强调要依靠、团结地方干部一起并肩作战,才有可能完成各项任务。除区一级领导班子由县委配备外,各中队、小队都配备了由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结合的班子开展工作。事实证明,我们战友最听指挥。据我的回忆,自始至终没有发现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在工作上和其他方面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在工作中有分歧,都能在每晚土改队员的碰头会上讨论解决,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起到了表率作用。当年的第二书记枝同志,区长黄富恒同志,副区长周杨保同志,组织委员卓光同志,形成为1区区委团结的坚强的领导班子,又是我工作上的好搭档。几十年后我们再相聚仍是好朋友。土改后期,在我调任县委组织部长,副书记期间,仍然这种秉承这种指导思想,坚决服从各级地方党委领导,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支持、谦虚谨慎、戒骄戒操,努力工作。当时县委的主要领导刘绍清、张鸿远、古天佑、林若等同志都是我的良师益友

(二)

土改队员进村后,首要的任务是发动群众、清匪反霸、减租减息、收缴武器,由于反动势力气焰器张,开始群众顾虑重重,很多人不敢接近工作队。工作队召开贫下中农大会,很多群众不敢参加。针对这种情况,全体土改队员深入到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的家中进行阶级教育,引导他们开口,提供线索,务求做到稳、准、狠地打击故人。记得在一次由蒋政委主持的工作汇报会上,我曾汇报到有些同志怕找错根子,蒋政委当即表示:不要怕,错了就改。

在县委的大力支持下,1区全体同志,坚定不移地依靠贫下中农,使工作旗开得胜,收缴了大量的武器,大长了我贫下中农的志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我记得当时收缴的武器整船地往县政府送,就数量面言,可以装备一个师,受到了粤中区党委的表扬。根据上级的要求,我写了书面总结,由当时的县长古天佑同志帮助修改后上报。

上级作为纪律要求,土改队员必须实行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访贫问苦选好土改根子,全体队员经过短暂的集中学习后,很快就分头扎进了土改根子的家中,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土改的各项政策,从此逐步落实。按照上级的要求,还必须做到运动和生产两不误。1951年9月间,区内出现了严重的早情,农民看着干裂的田地一筹莫展。全体土改队员本着与天奋斗为己任,团结一致,带领广大贫下中农战斗在抗旱保收第一线,通过群众的双手,将一桶桶的水灌入长满青苗的田里。最动人的一幕,要数在袁山贝一带山沟下,队员和群众一起用人力接驳水车,把山沟下的水提升到山包上的农田里。看到田里的秧苗灌进了水,群众欢呼雀跃,为此获得了当年的好收成,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加土地改革的积极性。此情此景,感动了常平镇良友照相馆的老板,主动来到抗旱现场,为奋战在抗旱第一线的军民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此时此刻,我不知道这位朋友身在何方,但我要由衷的对他道一声谢谢!

(三)

几年奋战,我土改大军发扬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顺利完成了清匪反霸、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的各项任务,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和政权机构,就在战友们开始考虑何时能回部队的时候,中南军区于1953年底下达了全体土改大军就地转业到地方政府工作的命令。接到命令后,全体战友反响强烈,特别是对许多充满部队情结的老兵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一时队伍思想混乱,有些战友彻夜难眠。当时部队中一些较年轻有一定文化的营级干部,曾联名上书总司令,要求回部队。事实上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部队毫不例外需要建立大量军事机构、院校、外派武官等等。客观上需要提拔大批干部到领导岗位,何去何从,必然影响革命者的一生,而主要的是他们不愿意(包括我自己)离开枪林弹雨中成长的部队大家庭。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经过一段痛苦的思想斗争,我们的战友选择了服从命令听指挥。131师参加土改的全体官兵,除392团整队调往信宜县继续土改,其余全部留在东莞政府各部门担负起新的工作任务,个别同志还调往西藏任职。

1953年部分地区遭遇特大洪水,石龙告急,按照县委部署,组成一支由转业军人、地方干部组成的突击队,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毫不犹豫奔向抢险护堤的第一线,胜利地完成了县委交给的任务,保住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当年香港《大公报》的记者为此作过专题报道,连同照片刊登在《大公报》上。

几十年来,全体留在东莞工作的战友与地方干部融为一体,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不计名利,为东莞的人民,为东莞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就是历史。至于我个人,1954年后,调离东莞的岗位,继续风雨兼程,走向组织需要的每个岗位,发挥一颗螺丝钉的作用。在此,请允许我以一个老兵的名义向留在东莞工作的战友们敬一个崇高的军礼!

1984年,在我离开东莞三十年后再次踏上这片热土,市委的领导同志和老战友热情接待了我。正值改革开放的大潮波澜壮阔的展开,东莞到处欣欣向荣,公路四通八达,高楼林立,群众生活飞跃提高。留在东莞工作的战友个个意气风发,生活比起其他地区的干部富裕多了。我为东莞的广大干部、广大群众感到欣慰!感到骄傲!我深信东莞的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实现新的腾飞!

本人年届八旬,近年体弱多病,在缺乏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对当年土改大军在东莞的工作、斗争作全面的回忆叙述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回忆记下星星点点,不足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战友、东莞的同志多多包涵并指正!

(作者:张永生)

光荣的四野四十四军
我们是四野四十四军后代,铭记我们先辈光荣地革命历史。以史实为镜鉴,颂英烈之功勋,弘革命之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最新文章